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反思範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詩歌之所以被譽為文學中的文學,其原因恐怕就在於詩的技巧要遠遠超出其它文體之上。它體制短小,尺水興波;三言兩語,含不盡之意。非精深非精緻非精粹,不足以讓讀者來吟哦來推敲來擊節。
古詩表達技巧千錘百煉,恰如其分。鑑賞其技巧應立足於修辭特點、表達方式、風格流派等主要內容。修辭常見的有對比、擬人、誇張、排比、對偶、比喻、設問等;表達方式有描寫、抒情、敘事、議論等;風格流派有清俊飄逸、柔美婉麗、激昂悲壯、恬淡平和、曠達豪放等。理解表達技巧的一般思路是:理解詩句、感悟形象、體會意境、把握情感。
古詩說到底還是語言的藝術。鑑賞古詩語言要從詞句入手,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特色。古詩大都是體制短小的抒情詩,雖然一首詩裡用詞不多,但蘊含的意像卻豐富。抓住詩歌生動鮮亮的語言,體味語言的特色,就能領悟詩歌內在的意境。
篇2
交流中,我見縫插針地把自己的講課習慣、要求告訴學生。當然,這次講課還要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前的任務——用不同方式“讀”詩。我告訴他們:從人數上來說可以自己讀,也可以合作讀;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讀,也可以是演讀、唱讀。當我解釋演讀、唱讀的時候,學生們都在搖頭。見此情形,我的心裡有點沒底了,想讓學生自主創造的念頭隨之開始動搖了……
晚上,我有點坐臥不安,畢竟不是自己的學生,畢竟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這些新的“讀”詩方法,能行嗎?如果學生沒有一個人演讀、唱讀怎麼辦?思來想去,我決定若真出現此種情況,就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演讀、唱讀我來示範,讓學生模仿學習。不管怎樣,都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快樂,並在愉快的氣氛中有所收穫。主意打定,我選擇了《三國演義》主題曲,開始了自己的唱讀訓練。
篇3
近幾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出現了一種極為熱鬧的課堂。整節課基本上都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言,教師退居二線做起了旁觀者。由過去學生當“廳***聽***長”,搖身一變成為了教師當“廳***聽***長”。雖說矯枉必須過正,但這種熱鬧的背後卻是學生見解的不深刻、知識的不紮實。所以我設計的這節課,一開始各種形式的“讀”,就是動,而且是大動,另外七嘴八舌地說出詩中的“奇”,也是動的環節。接下來就讓學生仔細揣摩詩歌創設的意境,發揮聯想、想象,用散文化語言描繪詩中一幅幅奇異美麗的畫面,體會所傳達出的深厚情義,這就是一個靜的環節設計。寫完之後,小組合作修改完善寫成的片段,又是適時的“動”。用詩環節,學生模仿教師所給的例子進行創作,再次進入靜的狀態。說實在的,別看有些學生說起來很熱鬧,但真的一動筆,就顯得有些笨拙了。這也正是我們不能只圖熱鬧,而讓學生時常靜下來的主要原因。
這節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還算良好,但仔細想來,還是留下了諸多遺憾。
首先,朗讀未能貫穿始終。
這節課第一環節——各種形式的“讀”,的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同樣引起了聽課教師的關注,但接下來的所有環節中,讀得太少了,這是一個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聲情並茂地進行誦讀、背讀,相信會加深對文字情感的理解。課堂上我示範誦讀了兩句,贏得了學生的掌聲。過後想想,他們對這種雖然是有些傳統的讀的形式,也是很感興趣的。可惜,忘記了讓學生親自嘗試。我覺得,這也是沒有真正以學生為本的一種表現。
其次,有些教學環節坡度太大。
我曾經在“用詩”環節上猶豫再三,但還是想挑戰一下。這一次為了減小學生“爬坡”的難度,精心選擇了兩個示例,供學生借鑑。這樣,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就可以較好地完成“用詩”的訓練。但事實上,學生還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看來正如上次在西安餘映潮老師所點評的那樣:“用詩”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需要厚實的鋪墊才行。不過,嘗試就會有收穫,嘗試的過程就是鋪墊的過程,我堅信這一點。
雖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當不懈追求,不斷探索,不斷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趨成熟,力爭使課堂日臻完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