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外名人勵志的小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你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會經常找一些來看呢,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愛因斯坦的成功

  確立明確的目標,就相當於你人生的導航針。

  在人生的競賽場上,沒有確立明確目標的人,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許多人並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沒有確立目標或沒有選準目標,所以沒有走上成功的途徑。

  這道理很簡單,正如一位百發百中的神射擊手,如果他漫無目標地亂射,也不能在比賽中獲勝。

  愛因斯坦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功,是世界公認的,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績,和他一生具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是分不開的。

  他出生在德國一個貧苦的猶太家庭,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加上自己小學、中學的學習成績平平,雖然有志往科學領域進軍,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必須量力而行。他進行自我分析:自己雖然總的成績平平,但對物理和數學有興趣,成績較好。自己只有在物理和數學方面確立目標才能有出路,其他方面是不及別人的。因而他讀大學時選讀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物理學專業。

  由於奮鬥目標選得準確,愛因斯坦的個人潛能就得以充分發揮,他在26歲時就發表了科研論文《分子尺度的新測定》,以後幾年他又相繼發表了四篇重要科學論文,發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性狀外,還具有粒子的特性,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宣告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重大變革。取得了前人未有的顯著成就。

  可見,愛因斯坦確立目標的重要性。

  假如他當年把自己的目標確立在文學上或音樂上他曾是音樂愛好者,恐怕就難於取得像在物理學上那麼輝煌的成就。

  一生具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林肯

  一個人想幹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並不難,難的是能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直到最後成功。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裡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歷盡磨難。

  隨後,林肯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神經衰弱症。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嘗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是一個聰明人,他具有執著的性格,他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面指出:“作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作為一個聰明人,林肯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嘗試了11次,可只成功了2次,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阿伯拉罕·林肯遇到過的敵人你我都曾遇到。因為他是一個聰明人,他面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

  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願放棄,所以他成功了。

  :榮耀只能依靠自己的奮鬥爭取

  在美國耶魯大學300週年校慶之際,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的行政總裁、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應邀參加典禮。

  艾里森當著耶魯大學校長、教師、校友、畢業生的面,說出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

  他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為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都是失敗者,因為你們以在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唸書為榮,但比爾·蓋茨卻並不以在哈佛讀過書為榮。”

  這番話令全場聽眾目瞪口呆。

  至今為止,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從來都是令幾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里森也太狂了點兒吧,居然敢把那些驕傲的名校師生稱為“失敗者”。

  這還不算,艾里森接著說:“眾多最優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魯為榮,而且常常堅決地捨棄那種榮耀。

  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

  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上過大學;

  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魯大學開除;

  世界第八富戴爾,只讀過一年大學;

  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開外,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為什麼成就差一些呢?因為他是在讀了一年研究生後才戀戀不捨地退學的……”

  艾里森接著“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點傷害的耶魯畢業生,他說:“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終於贏得了為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艾里森的話當然偏激,但並非全無道理。

  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榮耀感”。

  我們以出生於一個良好家庭為榮,以進入一所名牌大學讀書為榮,以有機會在國際大公司工作為榮。不能說這種榮耀感是不正當的,但如果過分迷戀這種僅僅是因為身份帶給你的榮耀,那麼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業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當我們陶醉於自己的所謂“成功”時,我們已經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失敗者。

  成功者從來不半途而廢,成功者從來不投降,成功者們不斷鼓勵自己,鞭策自己,並反覆去實踐,直到成功。


孤獨是青春的一堂必修課
小學生勵志故事教案素材
相關知識
關於國外名人勵志的小故事
名人勵志的小故事
真實名人勵志的小故事
簡短名人勵志的小故事
中外名人勵志傳記故事精選
中外名人勵志傳記故事
經典名人勵志短小故事
盲人勵志的小故事
感人勵志的小故事
關於夢想的名人勵志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