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交友擇友的標準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關於孔子交友的原則在孔子的名言中有所體現,那孔子交友的標準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孔子交友的標準是什麼,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交友的標準是什麼

  1、 仁義。孔子以“義”作為行為的準則。他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里仁》***孔子說:“君子於義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衛靈公》***仁為“義之本”,義為“仁之節”。***見《禮記·禮運》***“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致愛恭謹謂之禮。”***《韓詩外傳》***仁與義不可分割。

  《論語》中載有孔子待友的言行。“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乎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將死,無處可歸,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這兒寄居,死了在我這兒停柩吧!”對朋友可謂盡心竭力,仁至義盡,決非後世任俠好義者可比,朋友間有通財之義,故雖贈車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對於饋贈的祭肉則必拜,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於己親之表現。

  孔子把仁義作為處世的價值取向,與友相交注重其人格價值與精神追求,君子“謀道不謀食”,對於“志於道,而恥上惡衣惡食者”,孔子抱“未足與議”的輕蔑態度。他認為:“君子義以為上”***《陽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得利之心常常會摧毀某些人求道守義之志。與人交友也同樣不能利慾薰心,或為得利而喪失原則,或為利己而損害他人,朋友之間不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諾諾,而是“切切偲偲”,存責善之義。

  2、 忠信“子以四教:文、釺、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誠實無欺,盡心竭力的心態,被孔子視為立身之本,一再強調為人要“主忠信”***《子罕》***

  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無信不立”,強調“信”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軏?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人類社會雖有法律契約與道德禮俗的指導約束,但人與人之間若互不信任,則一切人事都無法推進。若使人信己,己必有先信,居心行事誠實無欺,言而有信,曾子把“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作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個重要內容,子夏也認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學而》***。

  孔子曾述說自己的志向,“願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治長》***,他渴望人與人之間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並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朋友的信任,自然,這是以孔子守信,信任朋友為前提的。

  信雖為美德,但在踐守時也要注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合義則不從,不可守小信而毀大義。因此,孔子認為“君子貞而不諒”***《衛靈公》,即是說,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執小信。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以義為參照尺度“義之與比”。並說,言必信,行必果是匹夫匹婦之信。

  3、 恭敬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務求合乎禮儀,這是態度恭敬的的表現,以此來表達對朋友的感情與尊重,恭敬亦為“仁”之方,子答弟子問仁,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人心之仁,溫然愛人,恪然敬人,禮則主於恭敬辭讓。心存恭敬,則外無傲慢之態。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衛靈公》*** 朋友雖有“責善”之義。“切切偲偲”,但也應以敬相待。子貢問友于孔子,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出於忠心而誨之,但忠言逆耳,若不被聽從,也不應勉強行之,傷害朋友自尊,自取其辱,而應另尋機會。但“敬”決非一味附和,諂媚,而指與友相處要時刻心存恭敬,同時對待朋友也要有分寸。“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對待朋友太逼促,太瑣屑,就要見疏了。這當然不是指朋友間保持一定距離,尊重對方的個性,給予一定的自由度還是必要的,孔子很讚賞晏嬰的交友之道,稱他“善與人交,久而不 失其敬”,與人久交而敬意不衰,若無十分的誠意與涵養功夫是不易做到的。

  恭敬,決非表面的虛禮,而是發自內心真誠的仁愛的自然流露。孔子自己就很重視言談舉止合於禮,以示其敬,在《鄉黨》中有許多這方面的描述。

  孔子周遊列國,皆交其名卿大夫,當他遣使者再向友邦人問候時必再拜而送之,如當面拜所問候之人。魯大夫季康子送藥品來問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並向使者說明“丘未達,不敢嘗。”***《鄉黨》***謙敬誠懇之態可掬。

  子夏說得好,“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何患乎無兄弟也。”

  恭敬有禮,則易得友,恭敬也應合宜,恭而無禮則勞,恭而有禮則安。

  4、 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視人際關係的和諧,認為禮的運用,可貴之處就在於能和。以禮為美,以和為貴,但這個“和”必須“以禮節之”。按照不同階層間的界限分別用“和”。

  在處理個人與群體關係上,孔子亦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前名言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有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和”就如五味調和成良,五聲調和成樂,聲味不同,而能相調和。而“同”則似以水濟水,以火濟火,所嗜同好,必相互爭鬥。後句講君子只是莊敬自守,無乖戾之心,故與人無爭,以道處友,以和相聚,故必有群,但無阿比之私,故不黨。堅持個人的自主與正義,同時又不破壞團隊的和睦,以高尚的人格結交朋友。

  孔子的擇友原則與方法

  1、“無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為謀”

  對於孔子“無友不如己者”***《學而》***這句話,學術界的解釋有分歧。有人譯為: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為友。這與孔子的整體思想有牴觸,似不妥,此處的“不如己”訓為“不類己”較善,引申為“與己不同道”之意,與孔子的:“道不同不相與謀”***《衛靈公》***意思相近。在擇友標準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營道同求”共弘儒家之仁道,這是由交友的目的所決定的。孔子鄙視那些追求物質利益,為求食祿而向濱人,他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

  2、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便佞,損矣。’”***《季化》***這主要是從個人品質的高低上區分益損的。三類益友是指: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聞廣識的人。三類損友則指:慣於裝飾外表而內無真誠的人;工於媚悅面善態柔的人,巧言令色的人。對於外表恭敬行為虛偽的人,孔子深為厭惡,他憤怒的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治長》***孔子廣交益友,其道也日益。

  3、“聽其言,觀其行”是孔子瞭解人的方法,同時也是他擇友的方法,孔子弟子宰予善於言辭,孔子聽信他的話,以為他很有志氣很勤奮,但是後來孔子發現他白天睡大覺,很生氣,並認為過去“聽其言而信其行”***《公治長》***不對,把它改變為“聽其言觀其行”。***同上***通過全面觀察其言行,孔子要了解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動機、思想、品質。他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就是說弄清一個人的動機,他所走的道路和他安於什麼,不為表面現象迷惑,就真正認識了這個人。對於人的評價要以觀察為準,而不可人云亦云。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正是這個意思。

  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是個怎麼樣的人,歷史上儒生都將孔子看作是極其偉大的聖人,對孔子的言行都極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的確,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稱一聲聖人,然而其實孔子也是一個人,他也會有犯錯,也有不足之處。

  孔子是歷史上著名的偉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無比巨大。他為實現政治理想堅持遊歷各國十餘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點喪命,他也不曾放棄他的政治理想,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個堅持、樂觀、積極向上的人;他主張與人為善、熱心助人的人生觀,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個善良、富有同情心、熱心的人。他曾拜師於與他學識相差不遠的老子為師,多次不遠千里問禮於老子,據傳他還曾拜七歲兒童為師,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個熱愛學習、虛心向學的人。

  孔子優點無數,但其實他也有缺點。孔子不光彩的身世與少年時期上門去魯國一貴族府上討吃喝卻被轟出府的受辱經歷使他有了自卑感,而他的自卑感使得孔子在他爬上高位後用殺人的手段來鞏固地位時變得專橫、獨斷;從孔子問禮於老子後辭行時,老子贈給他的幾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別人的缺點,為人有點自我的缺點;從歷史記載中孔子繁複奢華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實比較虛榮,比較看重別人對他的看法。
 

公冶長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交友擇友的標準是什麼
相關知識
孔子交友擇友的標準是什麼
孔子交友擇友的標準是什麼
內網安全衛士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出差交通補貼規定的標準是什麼
選擇期貨公司的標準是什麼
選擇期貨經紀公司的標準是什麼
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孔子喜歡顏回的原因是什麼
孔子著作易經的內容是什麼
寶寶智力發育的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