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實習鑑定書
一個人的實習過程最重要的是鑑定,那麼本文的鑑定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收集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
9月4日,懷著對新聞無比的憧憬崇敬心情,開始了我在某某報專刊部機動組實習為期近四個月的實習生涯。每天,在體會記者艱辛生活的同時也感受著新聞的魅力;在感嘆於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當中,我逐步的成長;在苦和累當中學習著各種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
剛進去的時候,機動組剛剛成立。我們組的的三個記者都還沒有從原來的工作中轉型過來,工作任務相對來說比較輕鬆,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幫老師開啟電腦,看當天的新聞,打掃一下衛生。有時候也很鬱悶,但是始終牢記著從學校出來時老師叮嚀的話:一定要做個勤快的人。儘管無聊我依然堅持下來了。後來,我這段時間的表現為以後三個記者樂意帶我出去打下了基礎。報社是講效率和成果的地方,一個採訪有沒有實習生記者照樣可以完成,與其這樣,又有誰願意多一個累贅呢?那就只能看你的表現能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了。勤勞,幾乎可以說是讓帶你的老師認可的第一任法寶。
相對於整個報社來說,機動組是最靈活的一塊,它不像別的部門記者那樣專跑一個口,它幾乎可以涉及報紙的各個版面。對於記者來說,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以及應對各種事件和稿件的能力。對我來說,卻是一次求之不得的機遇,這樣以來,我所接觸的行業領域就寬闊了很多,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稿件都有不同程度的瞭解。視野放的更寬闊一些。
來報社之前,聽實習過的同學講報社關係很難處,弄不好就身陷囹圄。對於我這個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來說,實在是頭痛了不少。因此,一開始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情我都是小心翼翼的。記得剛開始時,我寫稿特別慢,而且主題總是選不好,亮點也突現不出,稿子交上之後又被老師改的面目全非,這著實讓我痛苦了好長時間。後來有一次和老師一起吃飯的時候,我無意中說出了自己的煩惱。沒想到老師很快幫我分析了原因,然後又給我細細講解了對於不同稿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提煉主題。還教會我怎樣讀報紙。對我以後的實習特別適用。其實,記者同樣也是人,只要你誠懇的對待別人,別人一定可以和你真誠的交往。
在某某報實習期間,經歷和收穫一樣多。不僅在專業上,對我以後在社會的生存都是很適用的。在縱多的事情當中,我想通過三件事來說說我的感受和心得。也希望對以後即將踏入報社實習的朋友有或多或少的幫助。
第一件事情是:我是一個比較幸運的人,剛去不久,老師忙不過來時就會交給我獨立的採訪任務。採訪大多是事先約好,我拿著她的名片,打著老師的“旗號”去和採訪物件溝通交流。時間長了,我就覺得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後來有一次,電視臺的一個朋友邀我和她一起去採訪,我像往常一樣帶了老師的名片,出於禮貌問題我發信息給她說了一聲。沒想到她給我的回覆卻是:“不可以,你要積累自己的人脈資源”。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後來我就試著去積累自己的人脈資源了。我主動的和採訪物件、採訪同伴交流,互留***、向別人索求名片等。過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原本陌生城市不再陌生,記者的工作也不再是艱澀難做。現在想來,作為一名記者,最重要的不是寫稿子,而是如何經營好自己的人脈關係,沒有很好的人脈資源做記者實在是寸步難行。我非常感謝我老師發給我的那條簡訊。
“十一”期間,我突然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讓我替她參加報社的一個會議。去到後才知道,是報社一年一度的首席記者、統籌、主管競聘大會。各個部門,各駐地記者都一到場。看著他們,我就在想,每天成千上萬人手裡拿的報紙就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心裡不免為見到他們而竊喜。想要競選的依次上去演講,下面很多人都在聊天、翻報紙雜誌。而我不同,我覺得臺上每一個人的演講都很精彩。他們都有和新聞同生共死的經歷,以及對新聞執著追求和夢想。這次以外的會議讓讓我的心靈很震撼,對新聞的喜歡也與日俱增。期間我尤為注意的是競聘娛樂版首席記者的一個女孩,年輕有活力,語言魅力特強。後來從以為老師口中得知她特擅長寫娛樂新聞,經常飛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去採訪,敬佩自然流露。老師還意味深長的告訴我:社會上有360行,會一行就可以,報社也一樣,懂一行就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精良之處。想來真是終生受益。這是第三件讓我感觸很深的事情。
鄰近11月份,隨著報社內部的調動,帶我的老師去了教育工作室,我也隨同前往。時間雖斷,卻也收穫頗豐。這期間,我遇到了在報社期間讓我最鬱悶,也是最有教育意義的一件事情。一天中午,老師突然安排我下午去採訪。採訪物件是某某書畫學校校長,曾因某某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熱議的“大人物”。此次又是去捐書,而且是今報獨家採訪。我深切的感覺到任務的艱鉅性,趕緊蒐集了很多資料,並詳細的列出了兩個關於他“下跪”和“不下跪”的採訪提綱。早早的來到了採訪地點,心中依然忐忑不安,終覺得自己不能勝任這次採訪,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這種感覺持續採訪過程的始末。到後來採訪很不順利,採訪物件對我這個“記者”流露出不滿,採訪勉強進行下去。後來仔細想想,主要是我沒有把自己和採訪物件放在“同等交流”的地位上。以至於採訪過於被動化,導致事先設想的問題都沒有完整的提問。這件事情給我的教育很深刻,其實,採訪當中,不管你面對的是高管還是平民,不管是老嫗還是幼童,都要把自己的肩膀和他們放的一樣高,才能和他們進行平等的交流。採訪交流如此,平常與人溝通同樣如此。
實習不過四個月,回頭看看。它幾乎等同於我大學四年的寬度。儘管也有過不悅和傷心,有過鬱悶和苦惱,但最終留在腦海中的卻是美好的記憶和收穫。在加強我對專業知識應用的同時,也將充實我今後的人生。
二
從2月6日到2月16日我在蘇州電視臺社會經濟頻道,《社會傳真》欄目組進行了十天的實習,在實習期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這些收穫將會使我終身受益。在此,感謝蘇州電視臺給我這樣的機會,感謝朱勝文老師和其他幾位老師給我的指導和幫助。現在,對我的實習情況和其間的體會作一個小結。
幕後的奔忙
平日裡看新聞,走馬觀花。到了電視臺,參與到新聞的製作中,才知道一條1′28″的新聞背後是至少6個小時的奔忙。從前看電視臺記者,也只知道他們展現在熒屏上的一面。而對這個行業,更是知之甚少。
進臺第一天,見識了記者的工作狀態:匆忙、緊張。同時大致瞭解了記者的日常工作內容:確定新聞選題、聯絡相關人物、採訪、寫稿、剪輯……每一天都在重複這樣的動作,但因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事情發生,而使得這樣的工作充滿了不確定性。在隨後的幾天裡,我對幕後的各個環節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每天早上在一旁聽老師們討論可以採用的新聞,懂得了新聞不一定要“做大”,但一定要有看點,素材不一定要特別,但要與別人做的有差別。在聯絡採訪人以及作採訪時,同樣是有講究的,你必須成為對話的引導者,讓對方說出你需要的內容。而剪輯時,畫面與文字的配合則不僅僅對記者有技術上的要求,更需要有很強的藝術審美能力
外面的世界
總是聽著那首經典的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雖然這樣唱著,也對歌詞的意味稍有體會,但畢竟涉世未深,文字還嫌稚氣,眼光還不夠銳利……我們還生活在單純美好的校園裡,並不瞭解外面的世界。
記者,於我,是一個瞭解社會的視窗。而我所在的《社會傳真》欄目,又是一檔很貼近老百姓生活,關注社會民情的欄目。在實習的十天裡,我瞭解到一些有關婚嫁的民俗文化知識和電影審批的內幕,也對目前政府的幾項實事專案和公務員報考升溫等社會熱點做了一些思考。我還經歷了一場真情告白,看主人公挽回失落的愛情;參加了一次高層的會議,聽省委書記李源潮肯定蘇州今年來的發展……我在每一次的新聞採訪中慢慢成長。
做最棒的新聞,做最好的自己
這些天來,我深深感受著欄目組的組織文化:精益求精。每一條新聞在播出前都要經過嚴格的審片,精心的修改,而在播出後,還有反饋意見,會在每週的例會上提出。正是這種精神讓這檔節目的收視率總是能夠保持較高的記錄。
精彩的節目離不開優秀的記者。我有幸在短短的幾天中接觸到了幾位出色的老師。朱勝文老師,幹練灑脫,透著知性的美。她以自身經歷告訴我,要努力尋找快樂的生活方式;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提醒我,要清醒的規劃自己的人生;以老師的角度指導我,要勇於突破自己。還有劉澄宇老師的高效、楊旗老師的樂天、張亮老師的敬業……每一位都在無形之中傳授給我許多東西,都在工作中透露出一種信念:做最棒的新聞,做最好的自己!
才開始把記者的工作節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就要離開了,又要回到大學校園,開始新的學期。
三
從7月13日開始,截至8月30日,我在南方日報東莞站實習了45天。我的專業是小學英語教育,但來到報社實習做文字記者,我並不覺得矛盾,反而發現兩者有許多共性。比如,教育是一種傳播,新聞也是一種傳播。搞教育要因材施教,考慮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做新聞也要“因材施教”,搞黨報的時刻記著自己在對黨和領導說話,辦都市報的總想著老百姓關注什麼。
45天,洗去了我的書生意氣。新聞對我而言已不再是純粹的文字功夫,而是對社會現實的記錄和反映。新聞有地域之分;新聞人有國界之分;新聞機構不可能不考慮公共利益、民族利益和社會影響。從新聞線索的獲取,到根據報紙的定位和風格判斷新聞價值,再到採寫編評,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周全。
但是,作為一名實習記者,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寫好新聞。令我感受更深的是,如果沒有博爾特般的行動速度,就趕不上日報的出版進度;如果新聞敏感性不強,就會因錯失新聞而捶胸頓足;如果沒有駕輕就熟的採訪技巧,就算找到了知情人,也可能無功而返;如果社會經驗和閱讀經驗不足,就會影響記者的創造力。
截至8月24日,我發表了28篇文章,近4萬字,涉獵了許多題材,如現象、會議、報料等。會議現場我跑了許多次,如東莞擬增加出租車聽證會、特約研究員會議等,慢慢跳出了對會議的膚淺認識,即某某單位召集某某人在某某地就某某事開某某會,然後打個腹稿,在會議訊息主體部分寫上某某領導說,或某某與會人說。
工作後跟會,我會先把工具箱備好——若干支不同顏色的筆、筆記本、錄音筆、名片、膝上型電腦等——然後思考為什麼突然召開這次會議,發生什麼事情了,會議中有哪些新聞,新聞背後有沒有新聞。一方面,我會盡量蒐集全面的新聞材料,另一方面,寫作時根據事實本身,採用最優處理方法。這種工作模式或許有些理想化和完美主義,但是記者的大腦每天都在激盪,不就是為了做好新聞嗎?
除了會議新聞,這些日子還接觸了現象報道,如《公路綠化樹過高竟引來車禍?》、《買本雜誌真的好難》、《暑期學生打工頻遇陷阱》等。
現象報道曾一度令我倍感頭疼,因為我不單無法像報道會議一樣輕易獲知何時何地何人做了何事,還時常懷疑它的真實性。如在採寫《酒店影樓不搶“七夕”蛋糕》一文時,我撥打了幾個酒店和影樓的電話瞭解“七夕”和“九九”婚宴和婚紗攝影預訂的情況。最後發現,這些酒店影樓並不重視這兩個傳統節日。當段老師打上“酒店影樓不搶‘七夕’蛋糕”的標題時,我立馬困惑了。因為我覺得它的真實性是模糊而不嚴謹的。東莞可能有上百家酒店影樓,而我只採訪了不到十家,這可能只是區域性事實,而非整體事實。沒有任何一個權威的調查告訴我,酒店影樓真不搶。隨後,在與段老師的交談中,我第一次認識了微觀真實和巨集觀真實,也更堅信新聞真實性是做一切新聞的出發點。
當然,在實習中,我發現自己讀的書太少了,社會經驗太淺了,採寫編過程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
跑報料新聞時,一次遇到珠寶店盜竊事件,我像一艘航行的船迷失在茫茫的霧海中,四周圍找知情人,最後得到的是殘缺的事實。
這次實習讓我增長了業務知識,體會到了新聞採編的艱辛,自己的新聞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真心的感謝報社的每一位前輩,尤其是帶我的郭老師,曾指導和幫助過我的馬老師、譚老師、歐老師、段老師、劉老師等。這段難得的經歷,讓我看到了今後的奮鬥目標,必將充實我今後的人生。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羽毛球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