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廟導遊詞範文3篇
黃陵廟,古稱黃牛廟、黃牛祠,又稱黃牛靈應廟,是長江三峽地區儲存較好的唯一一座以紀念大禹開江治水的禹王殿為主體建築的古代建築群,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黃陵廟導遊詞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篇一:黃陵廟導遊詞範文
黃陵廟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廟,又叫湘妃祠,坐落在洞庭湖畔。這首詩雖然以“黃陵廟”為題,所寫內容卻與二妃故事並不相干。詩中描寫的是一位船家姑娘,流露了詩人對她的愛悅之情。
“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廟前,春光明媚,綠草如茵——這是黃陵女兒即將出現的具體環境。美麗的大自然彷彿正在等候以至在呼喚著一位美麗姑娘的到來。莎草碧綠,正好映襯出船家姑娘的動人形象。
“黃陵女兒蒨裙新”,一位穿著紅裙的年輕女子翩然而至,碧綠的莎草上映出了豔麗的紅裙。蒨***qiàn欠***,是一種紅色的植物染料,也用以指染成的紅色。“蒨裙”,本已夠豔的了,何況又是“新”的。在莎草閃亮的綠色映襯下,不難想見這位穿著紅裙的女子嫵媚動人的身形體態。
“輕舟短櫂唱歌去,水遠山長愁殺人”,是寫女子駕船而去。而船後還飄傳著她的一串歌聲。詩人出神地凝望著,只見小船向著洞庭湖水面漸去漸遠,直至消失。“水遠山長”,形象地寫出詩人目送黃陵女兒划著短槳消失在遠水長山那邊的情景。“水遠山長”四字還像一面鏡子,從對面照出了悵然迷茫、若有所失的詩人的形象。
《黃陵廟》使用了寫意的白描手法。詩人完全擺脫了形似的摹擬刻畫,忠實地描寫了自己的感受。綠草映出的紅裙留給詩人的印象最深,他對黃陵女兒的描畫就只是抹上一筆鮮紅的顏色,而毫不顧及穿裙女子的頭腳臉面。登舟、舉槳與唱歌遠去最牽動詩人的情思,他就把“輕舟”、“短櫂”、歌聲以及望中的遠水長山,一一攝入畫面。筆墨所至,無非是眼前景、心中事,不借助典故,也不求花俏,文字不矯飾,樸實傳神,頗有“豪華落盡見真淳”之美。
篇二:黃陵廟導遊詞範文
歡迎各位嘉賓到黃陵廟瀏覽參觀。黃陵廟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古稱“黃牛祠”、“黃牛廟”。建此廟是源於黃牛助禹開江治水,在黃牛巖上留下神像的傳說。在這裡建黃陵廟是因為這裡是“九龍捧聖”之地是。何為“九龍捧聖”呢?就是從黃牛巖下有九條山嶺象九條龍,而龍頭所捧的位置就在大家現在所在的位置。這裡距三峽大壩壩址七公里,下距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5公里。
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黃陵廟的“山門”,因它外形象“山”字而得名,現存的山門是大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宜昌總鎮羅縉紳重建的。山門上的每一幅吉祥彩畫都有它的特殊意義,正中間下面的那幅藍色的是“雙鳳朝陽”,下面金黃色的是“二龍戲珠”,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想為什麼鳳在上、龍在下呢?那是因為光緒年間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時期。正中陰刻的“老黃陵廟”的左邊是“南極仙翁倒騎梅花鹿”,右邊是“善才童子降妖龍”這是道教的檔案和佛教文化相融全的地方,接下來的那組浮雕是“九仙堂”,正中間那個抱著酒壺獨飲的是“草仙”,兩邊是“八仙過海”的八仙。左邊從最上面那個三角形的圖開始,依次為“國色天香”,下面是“一品清廉”,比喻做人象蓮花一樣潔白、清廉;“壽居耄耋”,祝願人們健康、長壽;小浮雕是“富貴吉祥”;有個黑色圓圈的是“福到口中”,最後的小浮雕是“歡天喜地”。右邊從最上面的三角形彩畫,依次為“鹿鶴逢春”、“四季如春”、“福在梅梢”,小浮雕塑是“人壽吉祥”,有個黑色圓圈的是“麟吐玉書”,最後在浮雕依然是“歡天喜地”。
最後請大家看這幅門楹,這是宜昌總鎮羅縉紳親手所題,上聯為“神佑行人布帆無恙”,下聯為“踵成善舉棟宇維新”,這就是說當時來往的過客,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都來這裡祭拜禹王,希望禹王保佑他們一路平安;而信善的人們所捐的香火錢使這裡的廟貌得以維新。裡面為大家準備了香火,可供大家祈福用。山門兩邊的鎮水神獸,名為“獬豹”,是非常凶猛的動物,它龍頭***象徵中華民族***,鹿角***象徵吉祥***,魚身***象徵水性***獅背***象徵勇猛***牛腳***象徵黃牛神***。
現在大家跟我在參觀黃陵廟的主體建築---禹王殿,它是國內最大的楠木建築,大家看它丹牆金頂、筒瓦獸脊、飛簷翼角、重簷歇山頂,這是典型的明代建築,它上懸有兩塊珍貴的匾額,下懸的“玄功萬古”是明崇禎辛已年***1641年***,崇禎皇帝的叔叔惠王朱常潤所書,上懸的那塊“砥定江瀾”是出自女孩子的手筆,是乾隆14年***1749年乾隆皇帝的女兒“愛新覺羅.琪格”所書。“玄功萬古”也就是功德萬古流芳;“砥定江瀾”就是平治洪水,都頌揚了大禹治水的不朽功勳。現在請大家跟我參觀大禹神像。 這就是大禹扶耒開江治水的大型雕像,這是後世仿製的,以前的雕像被1870年的特大洪水衝到了西壩廟嘴,而當地信善的人們把它打撈起來,在那裡又建了一座黃陵廟,於是大筆一揮加了個“老”,從此,這裡就叫“老黃陵廟”了,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塊青石板就是當時人們朝拜禹王時跪的地方。
大自然造出運動形成的三峽奇景,孕育著美妙動人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從東海竄來12條孽龍,踞入巫山翠屏峰下的水簾洞中。它們經常出洞追逐打鬧,張牙舞爪,上下翻騰,捲來暴風驟雨,激起滔天巨浪,引發山崩地裂,洪水氾濫,當時,月宮中王母的寵女瑤姬,難耐天宮的寂寞,與姐妹悄悄溜出瓊樓玉宇,駕著祥雲遨遊山川,路過三峽,目睹孽龍為非作歹,於是撥下金釵刺死了這12條孽龍。
這群惡龍斃命時,化成峭壁峻嶺,堵塞大江流水,致使江水倒灌,瀚沒無數田園。人間頭領舜急忙遣鯀來治理洪水。鯀率百姓築堤堵水,始終未能治住洪水。舜帝再委派其子大禹接任。大禹採用疏浚的辦法開山排水,辛勤勞作,三過家門而不入,精誠之舉感動了瑤姬向大禹傳授無字天書,協助鑿開三峽,使滔天洪水化為清波,奔瀉東海。大禹治水成功的傳說在三峽留下眾多“遺蹟”,瞿塘峽下游南岸,有對錯山、錯開峽,相傳是當年鑿錯了河道留下的。峽江有聳立的鎖龍柱,斬龍臺。雲霧繚繞的神女峰,據說是瑤姬懲治惡龍,助禹治水之後,迷戀三峽風光,滯留塵世,化為婷婷玉立的神女峰,為過往船隻引路導航,隨同瑤姬下凡的姐妹們,也一齊化為巫山十二峰。
西陵峽岸金碧輝煌的黃陵廟後,便是那蒼莽的黃牛山。山頂彩雲繚繞,迷幻開關之間,便可見一排白色的石壁上矗立著一位身披黑衣,腰佩戰刀,手牽一頭黃牛的勇士。這就是神奇的黃牛巖。相傳是瑤姬幫助大禹治水時派來的土星,變成一頭雄壯膘悍的黃牛,用堅硬無比的犄角,抵開了12條孽龍化作峻嶺的阻擋,開出河道。功成之後,黃牛躍起上峭壁,成為黃牛巖.....
這些傳說增加了三峽的神祕色彩,更誘人前往尋幽攬勝。
這裡不僅有令人目不瑕接的自然景觀,而且有眾多的人文景觀。禹王殿共有楠木柱36根,通高18米,每一根木柱下面都有4個小孔,它是通風防腐用的。這根木柱下面有一塊廟內最小的碑,我們叫它“七寸碑”***碑高七寸***,上面寫有“永達萬世,大明萬曆46年”***1618年***字樣,這跟殿頂鎮殿的銀葫蘆上所載的年代是一樣的,這就充分證明禹王殿是1618年建的,大家再看這屋樑上面紅色陰刻的小字,上面也有大明萬曆46年字樣,以及工匠的名單,這邊黑色是字是大清光緒***年,也就是1891年重修禹王殿留下來的。大家再看這柱子上的盤龍,俗稱“天龍”,意為“從天而降”。這殿內最珍貴的是這兩根水文柱,1870年的洪水就淹到這裡,當時的海拔高程是81.16米,流量是10.5萬米每秒,這就為修建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大壩提供了相當科學的水文依據,所以說三峽治水的魂就在這裡。
下面我們去看一下碑廊,相傳諸葛亮***東漢建安16年,公元211年***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入蜀時經過這裡,覺得這裡風水好,風景如畫,於是重修了黃陵廟,並且立碑在此,這是一塊漢碑----懸孔圭形碑,這是諸葛亮最早的一篇文章,收集在諸葛亮文集的第一篇。碑文為“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趨蜀道,履黃牛,因睹江山之勝.亂石排空,驚濤拍岸,斂巨石於江中,崔嵬贊元,列作三峰.平治洪水,順遂其道.鳴呼,非神扶助於禹,人力奚能致此?僕縱步環境,乃見江右大山壁立,林麓峰巒如畫.熟視於大江重複石壁間,有神像影現焉.發鬚眉,冠裳宛然,如彩畫者.前豎一旗旌,右駐一黃犢,猶有薰工開導之勢.古傳所戴黃牛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目之曰“黃牛廟,以顯神功。”旁邊這塊方形座碑,是重修玉皇閣時的功德碑,另外還有李拔,***清代荊南觀察史***題書的碑文,分別詠為“黃牛山,黃陵廟,諸葛祠,三珠石”四首七律。這裡面關於三珠石的傳說充分說明當時的香火鼎盛,黃陵廟鐘的靈驗,所到這裡的每一位遊客都會求一個平安回去避邪,保平安。
當年,諸葛亮立碑後,又餘興未了,親手栽植了一根鐵樹,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高4.6米,胸徑27釐米,這是雌性,小鐵樹也是雌性的,我們笑稱它們為“母女二人”,鐵樹每一次開花都跟長江水利方面的幸事相重合,1983年它第一次開花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竣工;1993年第二次開花,三峽大壩動工;1997年大家最為熟悉,是大江截流,預計在2009年,神奇的鐵樹會再一次開花,歡迎各位朋友再次來黃陵廟觀看這一奇景。
下面,我們去欣賞一下清代民居,大家回頭看一下,禹王殿上有一個鎮殿的銀葫蘆,它重40.5公斤,葫蘆在我們黃陵廟內非常的常見,它可以避邪,保平安。大家可以看到廟內任何樹都可以長得非常茂盛,這裡有鐵樹,柏樹、香樟、桂花樹、棕樹、白果樹、柑桔樹等,以及各種花卉。這就是清代民居,當時一個姓覃的大地主看到黃陵廟是個九龍捧聖的風水寶地,就捐了很多香火錢給廟裡,並買下這塊地建了一個祖屋。他的後代現在還在宜昌做船運生意,非常的發達。這每一間屋上有一道飛簷,這除了美化房屋的作用呢,還有防火的功能,這充分展現了中華人民的智慧。大家跟我到裡面看一下,四周牆壁下是三峽地區藝術家***農民作家***根據三峽風情的獨有特色繪製的版畫,它生動的描繪給了當地人們勞動,生活的情景,在民居內,各位佳賓還可以品嚐到黃陵廟特有的黃牛神茶,它採自後山1500米的黃牛山的頂峰,並由天下第四泉黃牛泉的泉水泡製,氣味甘甜,芳香溢人,具有清熱解暑,美容養顏的作用。大家品嚐之後,可以帶幾包回去送給親朋好友,讓他們也能品嚐到黃陵廟特有的黃牛神茶,並帶去黃陵廟的靈氣和祝福。
我們現在要去的地方是武候祠,修建這座候祠是因為諸葛亮曾經重修了黃陵廟,當時國家和民族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大家迫切渴望有一位像諸葛亮這樣的賢才來救民族、救國家。於是他們建立這座武祠來紀念他。大家可以看到每一塊磚上都有製造的時間和負責人,這有質量認證的作用,再看山簷上的彩畫,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雖經風吹日晒雨淋,色彩依舊鮮豔,這說明清代彩畫藝術非常繁榮。武候祠的門聯“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是當代書法家鐘鳴天先生題寫的。上方懸掛的乃是尹瘦石老先生題寫的“武候祠”匾。裡面的“雲霄一羽”這塊匾是宜昌總鎮羅縉紳所書,它出自唐代杜甫的一句詩“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它生動地概括了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智慧是首屈一指的。這裡麵塑造的是三國演義的三個故事,左邊一組為“三顧茅廬”;中間一組為著名的“空城計”,下退了司馬懿十萬精兵;右邊一組為三國演義的第八十回“漢中王正位續大統”,諸葛亮裝病,逼劉備稱帝成立蜀國的故事。
最後請大家跟我一起去欣賞這最後一景:即清朝宜昌總鎮羅縉紳,在修建武候祠後,為了表達當時興奮的心情,特在此揮筆寫下狂草的一筆“虎”字,看到這個“虎”字,大家可以體會到當時羅縉紳的豪情壯志。“虎”字碑的正面是一棵百年的桂花樹,它的香氣和靈氣,伴隨黃陵廟走過百年多的歷史,每年八月中秋節前後,桂花的芬芳會您帶來永恆的回憶。
好,我給大家的講解就到這裡,請大家自由觀光、留影,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希望大家玩得愉快,玩得高興。
篇三:黃陵廟導遊詞範文
傳說諸葛亮撰寫的《黃陵廟記》也這樣記述:熟視於大江重複石壁間,有視象影現焉,鬢髮鬚眉、冠棠宛然如彩畫者。前豎旗旌,右駐以黃犢;前面還有塊岩石呈黑色,吉人牽牛狀。“策牛者何人,爾行何日已?”黃牛就這樣永遠留在石壁上,讓過往旅客指點、評說。黃牛助禹開江有功,人們便在山下修了座黃牛廟來四時祭祀。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認為神牛開峽事出無稽,只信大禹治水,黃牛廟故改稱黃陵廟。此廟始建於漢代,屢罹兵焚,多次重修。
現僅存明萬曆46年***1618***重修的禹王殿、武候祠等。 廟的主體建築是古人為紀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殿內有清慈禧太后所書的“砥定江瀾”和署名惠王所書“玄功萬古”木匾。此殿富麗堂皇,由36根兩人合抱的楠木主柱支撐,柱上浮雕九條蟠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側其離地約四米的柱面一,留有歷經120多年的陳舊水跡。柱上掛著一木牌,上書“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
這是珍貴的水文資料,記錄了有史以來長江最大的一次洪水。廟內還存有許多記載洪水水位的碑刻。禹王殿的右側是武侯祠,祠內後院長有一株鐵樹,據說是諸葛亮當年親手所種。黃陵廟院內還有一口石井,水質極佳,黃陵廟為桔林環繞,風景優美。
諸葛亮死後的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