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成功演講稿
如何將成功這個主題以幽默的方式說出來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幽默勵志的成功演講稿,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幽默勵志的成功演講稿篇1:
好、每個人每個人都聽好,懷著期待、緊張、又略帶興奮的心情來了,不多說什麼,在期待、緊張、又略帶興奮的心情中我要開始演講了。
一、永遠要跟比你更成功的人在一起。在你的朋友圈中,如果你是最成功的那一個,你就不會更成功了。別怕與大人物打交道。最成功的人都是那些最容易與別人相處的人,當你總是與最頂尖的人在一起時,你就越容易學到更多更好的成功法則的特質。成功者的成功,要麼給普通的人以莫大的成功動力,要麼給他們以莫大的壓力。成功者都是普通的人,惟一的差別在於他們比普通的人多做或少做了某些事情,於是他們成功了。跟冠軍在一起,自然容易成為冠軍,與普通人混在一起,久而久之,你也被“變”普通了。
二、如何把心動變為行動。行動源於兩點:對快樂的追求和對痛苦的逃避,而逃避恐懼與痛苦的力量更大。一個人不能化心動為行動只有兩個原因,要麼是對快樂的渴望不夠強烈,要麼是對痛苦的恐懼滋味兒尚未嘗夠。
有個笑話。一個醉鬼深更半夜跌跌撞撞地往家裡走,可連方向都弄錯了,竟走到一片墓地裡。有一家人明天要給親人送葬,提前挖了個大深坑。醉漢一不留神掉進了坑裡。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爬不上來。正當他準備稍事休息再往上爬時,突然有人冷不防在他肩上拍了一下兒,陰陽怪氣地說:“別白費勁了,我試過了,你爬不上去的……”這一驚嚇非同小可,他以為遇到了鬼,噌!一下子躍出坑外,撒腿跑了個無影無蹤。原來拍他的那個人也是個掉到坑裡的醉鬼。
你之所以還僅僅只是在想成功,是因為現狀還沒把你逼上絕路,你還混得下去。所以你必須讓自已強烈地恐懼你現在的樣子,否則,長此以往,你就會像那隻放在一鍋冷水中的青蛙一樣,終有一天難逃苦海,從而變成一鍋“青蛙湯”的。決心,強烈的決心,只有你決定改變的心才能幫助你迎向成功。
幽默勵志的成功演講稿篇2:
今天是我第一次和雅虎的朋友們面對面交流。我希望把我成功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儘管我認為你們其中的絕大多數勤勞聰明的人都無法從中獲益,但我堅信,一定有個別懶得去判斷我講的是否正確就效仿的人,可以獲益匪淺。
讓我們開啟今天的話題吧!
世界上很多非常聰明並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無法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受到了錯誤的教育,他們養成了勤勞的惡習。很多人都記得愛迪生說的那句話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並且被這句話誤導了一生,勤勤懇懇地奮鬥,最終卻碌碌無為。其實愛迪生是因為懶得想他成功的原因,所以就編了這句話來誤導我們。
很多人可能認為我是在胡說八道,好,讓我用100個例子來證實你們的錯誤吧!事實勝於雄辯。
世界上最富的人,比爾·蓋茨,他是個程式設計師,懶得讀書,他就退學了,他又懶得記那些複雜的DOS命令,於是他就編了個圖形的介面程式——叫什麼來著?我忘了,懶得記這些東西。於是全世界的電腦都長著相同的臉,而成了世界首富。
世界上最值錢的品牌,可口可樂,他的老闆更懶,儘管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巴西的咖啡香味濃郁,但他實在太懶了,弄點糖精加上涼水,裝瓶就賣。於是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大家都在喝那種像血一樣的液體。
世界上最好的足球運動員,羅納爾多,他在場上連動都懶得動,就在對方的門前站著,等球砸到他的時候,踢一腳。這就是全世界身價最高的運動員了。有的人說,他帶球的速度驚人,那是廢話,別人一場跑90分鐘,他就跑15秒,當然要快些了。
世界上最厲害的餐飲業,麥當勞,它的老闆也是懶得出奇,懶得學習法國大餐的精美,懶得掌握中餐的複雜技巧,弄兩片破面包夾塊就賣,結果全世界都能看到那個M的標誌。必勝客的老闆,懶得把餡餅的餡裝進去直接撒在發麵餅上邊就賣,結果大家都管那叫PLZZA比10張餡餅還貴。
還有更聰明的懶人,懶得爬樓,於是他們發明了電梯。
懶得走路,於是他們製造出汽車、火車和飛機。
懶得一個一個地殺人,於是他們發明了原子彈。
懶得每次計算,於是他們發明了數學公式。
懶得出去聽音樂會,於是他們發明了唱片、磁帶和CD。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我都懶得再說了。
還有那句廢話也要提一下:生命在於運動。你見過哪個運動員長壽了?世界上最長壽的人還是那些連肉都懶得吃的和尚。
如果沒有這些懶人,我們現在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我都懶得想。
人是這樣,動物也是如此。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是烏龜,它們一輩子幾乎不怎麼動,就趴在那裡,結果能活一千年,它們懶得走,但和勤勞好動的兔子賽跑,誰贏了?牛最勤快,結果人們給它吃草,卻還要擠它的奶。熊貓傻了吧唧的,什麼也不幹,抱著竹子能啃一天,人們親暱地稱它為“國寶”。
回到我們工作中,看看你公司裡每天最早來最晚走,一天像發條一樣忙個不停的人,他是不是工資最低的?那個每天遊手好閒,沒事就發呆的傢伙,是不是工資最高?據說還有不少公司股票呢!
我以上所舉的例子,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這個世界實際上靠懶人來支撐的。世界如此精彩都是拜懶人所賜。現在你應該知道你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了吧!
懶不是傻懶,如果你想少幹,就要想出懶的辦法,要懶出風格,懶出境界。像我從小就懶,連肉都懶得長,這就是境界。
幽默勵志的成功演講稿篇3: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麥當勞關注食品製作的每一個細節,取得巨大成功;巴林銀行忽視了一個極為平常的細節,導致銀行倒閉。可見,我們要想成功,就必須注重細節。
注重細節,促使事業成功。英國一位作家曾這樣說道:“細節是構成金字塔的一塊塊方石,是鋪就鐵路時自甘居下的一條條枕木。”我們只有關注細節,把握細節,演繹細節,才能把握人生和命運。徐虎的每一次上門服務,從個體上看都是如此的平凡、普通,但正是這無數個細節成就了他的光輝形象,使他為人們所敬愛。愛因斯坦的天才造就了相對論,但他的演算裡並沒有複雜的微積分,沒有精緻的三段論,只有幾萬次看似普通的計算、推理和證明。每一次的計算、推理或證明本身很微小,但正是這些微小的細節促成了人類科學史上的一次突破和飛躍。正是因為他們注重了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他們的事業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忽視細節,導致事業失敗。德國的一位建築師卡爾說:“是細節成就了一幢幢高樓,忽視細節就等於忽視自己的事業與生命” 上海地鐵二號線是我們自己設計的。上海地處華東,地勢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麼有限的一點點,一到夏天,雨水經常會使一些建築物受困。設計者由於忽視了一個極普通的細節———在地鐵的每一個室外出口設計三級臺階,致使成本大大增加,無法與德國人設計的二號線相比,宣告了我們設計上的失敗。美國“挑戰者號”的碎片,不正是忽視細節的最好見證嗎?由於一個螺絲釘沒有擰緊而導致一架太空梭的損毀,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如果我們的設計者沒有忽視那三級臺階,如果我們再多那麼一點點嚴肅與認真,又怎麼會有那無盡的修補和悔恨?如果那位擰螺絲釘的美國人能深深地認識到那顆螺絲釘的重要性,認識到細節的重要性,我們的宇宙就會多一位堅強的探索者。忽視細節,遭受失敗。這,是無法辯駁的道理。
細節不細,生活中我們不能漠視細節,因為細節孕育成功。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細節顯得更加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就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沒有細節就沒有生活。我們常常為沒有重視某些細節而付出慘重的代價,我們也常常因為重視細節而成功。細節的背後是人生,是事業,是國家的榮譽。袁隆平的雜交神話,“神州六號”的美麗軌跡,無不是細節鑄就的。生命因為有了細節,才充滿了驚喜!人生因為注重細節,才成就美麗。
細節是美的源泉,讓一木一石現出光彩;細節是時間的聖使,使飄逝的化為永恆。朋友們,讓我們注重人生的每一個細節,去鑄就生命的成功吧!因為,細節決定著人生與事業的成敗。
幽默勵志的成功演講稿篇4: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勵志成功,始於信念》。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在非洲的一片茂密叢林中,走著四個皮包骨頭的男子,他們扛著一隻沉重的箱子,在密林裡踉踉蹌蹌地向前走。他們跟隨隊長進入叢林探險,課時,隊長卻在任務即將完成時患疾病二不幸長眠於叢林中了。
臨終前隊長把親手製作的箱子託付給他們,並十分誠懇地說:“如果你們能把這個箱子送到我的朋友手裡,你們將得到比金子還寶貴的東西。”
埋葬了隊長之後,他們便扛著箱子上路了,道路越來越難走,他們的力氣也越來越小了,但他們仍然鼓起勁往前走著。終於有一天,綠色的屏障突然拉開了,他們歷經千辛萬苦之後終於走出了叢林,找到了隊長的朋友,可是那個朋友卻說:“我一無所有啊!”
於是,開啟箱子一看,竟是一堆無用的木頭!就這麼個故事,看起來隊長給了他們一箱無用的木頭,其實,他卻給了他們行動的目的,使他們獲得了比金子還貴重的東西——生命。這個故事啟示著我們學習、做任何事情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奮鬥目標。
聾啞人跳起了美麗的千手觀音,盲人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雙腿下肢被截去而重新駕駛飛機返回藍天……許多正常人都難以做到的事情,這些殘疾人卻把它們變成了現實,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訝,也更被它們堅韌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所感動,他們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有著必勝的信念,朝著目標,永不放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確定了奮鬥目標,如何才能堅持不懈,如何才能永不放棄,那就必須要有行動的計劃、成功的信念,這是你行動的嚮導,是你挖掘和運用體內潛能的催化劑。
如果你認為自己十分突出,你就真的會很優秀;如果你想象渺小,你就會落後於人;如果你想象勇敢,你就會真的無所懼怕;如果你想象輝煌,你就會變得很偉大。
因為當你行動之前進行頭腦熱身,構想要做之事的每一個細節,梳理心路,然後把他們深深銘記在腦海中,當你行動的時候,你就會得心應手,應付自如。
同學們,勵志要有明確的目標,目標的實現要有成功的信念,從現在開始,讓他們在你的想象中成為現實——去感受它們、經歷它們、相信它們。相信,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看到它們最終變成現實。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紀念紅軍長征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