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愛國人物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我們在過上幸福生活的同時不應該忘記那些為祖國無私付出過的人們,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陳雲的廉政故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時,陳雲的一日三餐的伙食標準是:早飯稀飯、饅頭、花捲、鹹菜;午飯、晚飯炒一個蔬菜,炒時菜里加一點兒肉末,純葷菜是沒有的,連吃個雞蛋,陳雲都會覺得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到十年代了,國家的經濟開始好起來了,陳雲的伙食也有所改善,但依然很簡單,他一日三餐是:早飯豆漿、麵包、果醬和稀飯;午飯,一葷一素;晚飯,一個炒素,炒素主要就是燒豆腐,主食則為大米飯。

  陳雲吃飯總是細嚼慢嚥、不急不忙,他對主食是“講究”的,因為是江蘇青浦現劃歸上海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只愛吃大米飯,飯量不大,為了防止浪費,每次做飯都要工作人員按上海人才會啟用的度量單位“半兩”來稱量好。

  陳雲在吃飯問題上有自己很強的原則性“不吃請”,他也不請人吃,生活極有規律。特別是在工作場合,嚴格按照黨的紀律、按照黨的優良傳統作風行事。

  解放初陳雲到東北搞調查,當地領導很熱心,也知道陳雲飲食偏素,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偏素的酒菜,陳雲一見,立即露出不悅之色,站著不入座,直到把菜撤走,換上清淡的一素一葷,他才肯坐下來入席。

  建國初,陳雲還兼著中財委主任,夫人于若木當年在中財委聯絡室工作。當年跟隨在他身邊的俄語翻譯李越然從來沒見過她搭陳雲的車去機關,很是不解,認為這是順路的事,為什麼不可搭車?陳雲祕書告訴他,陳雲對家人要求極為嚴格,有“幾不準”:家屬子女不準搭乘他的車,不準接觸他的檔案,不許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實行供給制時,還嚴格規定子女不許與他一起吃小灶。他特別向于若木交代:孩子上下學不許搞接送,要讓他們從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樣生活、學習。

  陳雲時時刻刻對自己“不準”。當時中財委在“九爺府”辦公,取暖裝置壞了,機關準備了電爐,陳雲經常穿著大衣辦公,不開電爐,工作人員不解,他說,“那個東西很費電,白白燒在那裡很浪費。我想沒有特殊需要,就儘量少用或不用,我穿大衣辦公習慣了。”當時,只有蘇聯援華總顧問阿爾希波夫來商量工作,陳雲才會叫工作人員開上電爐。

  1961年,陳雲到上海郊區搞調查,隨行的工作人員只有3人,不住賓館飯店,就住在當年搞地下工作時的老戰友家中,每頓飯就是兩小碟素菜,喝的是大麥茶。而他這次調查的內容,卻是關於千家萬戶吃的問題,即著名的農村養豬是集體養好還是給私人養好,他得出的結論是私人養成本低,收益高,能更好提高農民收入,保障供給城市,能更快地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當時他的身份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國務院副。

  這位中共的財經專家,副,自己吃得簡單,但精通人情,懂得民以食為天的天下第一大道理,管的事就是與人民群眾的吃喝息息相關的經濟生產,對這份內的事,陳雲管起來一點兒也不簡單。

  1949年7月,他帶領一位同志去上海做調查,深知做好上海的經濟工作,就是穩定了全國經濟的一半,對扭轉全國的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於是一到上海,就明察暗訪,對上海的各類市場進行細緻的觀察分析,也找了許多代表人物進行座談交換看法。陳雲指出,解決上海的經濟問題,就是要解決“兩白一黑”的問題,“兩白”是指大米和棉花,“一黑”自然是指燃料煤炭了。

  這三樣東西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一要吃飯,二要穿衣,也是我們要與投機商進行鬥爭、保持市場穩定的基本物資,只能解決好,不能出現任何問題。

  陳雲經過調查認為,在上海的周邊農村,這些東西並不匱乏,現在關鍵的問題是要解決運輸問題,他強調要花大力氣來組織運輸,還要花錢造船,陳雲經過精心測算,具體部署了運輸計劃,從其他地區向上海調運“兩白一黑”。

  2:葉挺的公私分明

  葉挺熱情好客,重友情,請客吃飯,也是常有的事。當八省紅軍游擊隊在巖寺集結停當,接受過“點驗”後,葉挺便備下幾桌豐盛的家鄉粵菜,宴請了首席點驗官、國民黨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及其隨員們。

  羅卓英是葉挺的廣東同鄉、保定軍校的同學和粵軍時期的同事,舊誼頗深。第二天,葉挺又陪同他們逛了黃山,顯得熱情周到,於公於私,都很得體適當。然後,集合司政機關全體幹部,歡送羅卓英一行。

  在皖南新四軍軍部工作期間,葉挺也經常讓自己從廣東帶來的廚師,做些廣東客家菜餚,邀請項英等軍部領導及追隨他來新四軍工作的老朋友們,在一起聚聚餐,為的是聯絡感情,增進友誼;有時也招待來訪的國內外人士、國民黨三戰區駐新四軍的聯絡參謀。雖然葉挺的交際活動較多,但他每次宴請賓客,都是自己掏錢,從不慷公家之慨。

  葉挺酷愛攝影,他的徠卡相機,是用夫人賣首飾的錢買的。不管戰事多忙,葉挺都把相機帶在身邊,拍攝了許多戰地照片。這些攝影作品,成為新四軍軍史中非常寶貴的資料。

  葉挺還帶頭捐款建起簡陋的軍部攝影室。成立軍部攝影室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拍新聞照片,對外宣傳新四軍在前方作戰取得的勝利;二是給新四軍排級以上幹部建立照片檔案。當時不少紅軍老戰士,都想拍張紀念照片,寄給家人,自己留存。於是在軍部攝影室的基礎上,又增設了合作社性質的照相服務社,由葉挺、項英和陳毅等人帶頭捐錢集資入股,購買照相器材,私人拍照和沖印照片要記賬收費。葉挺則利用閒暇,隨身帶著徠卡相機,多次親臨攝影室當教練和輔導員。

  3:周的廉潔小故事

  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說:“只要我當,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

  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階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

  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

  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築,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並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這比人民群眾吃得好多了!”

  周的飲食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米,一片菜葉。國務院經常召開國務會議,會議過午還不能結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規定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飯後每人交錢交飯菜票,誰也不準例外。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才把菜葉吃掉。

  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馬上拾起來吃掉。有人對他如此節儉感到不解,說:“這比人民群眾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難時期,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

  一次,炊事員對他說:“你這麼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糧了!”說:“不,一定要吃,吃著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

  “家鄉的事應由當地黨政部門管。”

  出生在淮安,童年時代都是在淮安度過的,因此他對淮安懷有深厚的感情。他愛淮安,但他更愛偉大的祖國,從不因為淮安是他的家鄉而給予額外的照顧。

  1960年,淮安縣委負責同志到北京時,見到了周,在彙報了淮安縣10萬畝棉花喜獲豐收的情況後,提出想辦一座紗廠。

  按理,這對來說確實不是什麼大事,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週一方面鼓勵他們,一方面又引導他們說:你們種棉花,就要辦紗廠,那上海的紗廠就吃不飽了。

  最終沒有同意。1962年,的家鄉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蘇北大片農田被淹。江蘇省政府給寫信,請求支援。

  看完信後,心裡沉甸甸的。調撥人力物力支援災區是完全應該的,只要一句話就可以了。但說:我家鄉的事應由當地黨政部門管,該怎麼辦由他們拿主意。對家鄉懷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鄉的問題上從不偏私,一概秉公辦事。

  

的人還:

1.愛國的小故事

2.愛國感人故事

3.愛國故事

4.愛的教育中國愛國故事

5.祖國偉人故事

兒童喜歡看的勵志故事
沒有人是應該將就你的
相關知識
中華愛國人物故事
愛國人物故事讀後感
中華好故事愛國勵志故事
美國勵志人物故事
中華愛國名人的名言
名人愛國的小故事
描寫愛國人物事蹟作文材料4篇
國外勵志人物故事
愛國人物事蹟讀後感讀書心得
初中關於英雄人物故事的黑板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