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做家務的兒子考上了北大
家務勞動是緊密結合勞動、學習、親情培養的最佳途徑。我兒子從4歲開始學做家務勞動,到18歲進入北京大學讀書,作為家庭中平等的一員,他是在參與家務勞動中長大的。他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也是在家務勞動中逐漸養成的。
兒子最初的勞動是從剝毛豆開始的。我和兒子一人一張小矮凳,坐在門前的花圃邊,邊剝毛豆邊聊天。我先給兒子示範剝毛豆的過程:從毛豆側面兩瓣吻合處剝開,拿出豆籽。我對兒子說:碧綠碧綠的毛豆籽可好吃啦,營養很豐富,有蛋白質、脂肪、繕食纖維,還有鈣、鎂、鐵等營養成分。我比兒子剝得快,我說,我剝一堆了,你剝幾個啦?數數吧,有幾顆。於是兒子開始搬毛豆殼兒,一個、二個、三個……對應著豆殼數一二三,比單純唱數一二三效果好得多,因為通過實物理解了數字的含義。
4歲的幼兒剝毛豆,是不是勞動?對應著豆殼兒數數,是不是學習?母子共同參與,既勞動又學習,這樣的親子活動好不好?在我看來,家務勞動緊密結合了勞動、學習和親情培養,所以生活中我從不暗示兒子迴避勞動,不說“你還小,這個你幹不了,那個不宜幹”之類的話,而是多創造機會引導兒子參與勞動,回答兒子的問題時也態度鮮明地讚賞勞動。
兒子曾問我:“媽媽,什麼叫勤快?”我回答說:“近幾天小雨綿綿,今天天晴了。媽媽一大早把衣服洗得乾乾淨淨晒出去了,媽媽很勤快。夕陽西下,你從幼兒園回來,看到窗臺上的鞋,趕緊收回家,你也很勤快。”
兒子幼年時,我經常為他創造“勤快”的機會,做事讓他打個下手,必要時請他幫個忙。這樣既方便了自己,也鍛鍊了孩子,生活的內涵也變得豐富了。
勞動就像學習一樣,不同的年齡段應選擇不同的內容。兒子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特輕鬆,我就讓他去菜場買絲瓜,要求嫩而新鮮。我把如何判別絲瓜老嫩、是否新鮮的方法跟兒子講了,放手讓他自己去買。誰知買回的絲瓜老而朽,只能餵豬。我重新買來鮮嫩的絲瓜,從表面的皮、內在的籽以及拿在手裡的感覺多角度進行比較,兒子從此學會了買絲瓜。
掌勺是生活的一種重要技能。週末或節假日,我會向兒子滲透廚藝,讓他見習。暑假的一天,我讓兒子炒小白菜。開火了,放油了,鍋一熱,油就劈里啪啦爆個不停。兒子怕極了,急忙拿起鍋蓋擋在胸前,說:“哈哈,不怕了,這是我的盾。”眼看鍋裡的油煎得直冒煙,我上前一步,幫助兒子將小白菜倒進了鍋裡。午餐時,我們吃著小白菜,回味著炒菜的過程。我給兒子丟擲了幾個問題:油在鍋裡為什麼爆?開始冒煙是多少度?過熱的油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它對人體有什麼影響?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炒菜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小事,家家戶戶每天必做,其中的科學道理卻未必人人知曉。通過一串問題,我引導兒子在家務勞動中不僅動手動腦,而且真正做到陶行知所說的“在勞力上勞心”,從而獲取真知。
家務勞動幫助孩子很好地實現了勞力與勞心、理論與實際的兩個結合。兒子在鑿牆引水管時,就想起通過槓桿原理尋找更方便、更輕鬆的方法。實踐表明,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益處,表面看,是養成了勞動習慣,提高了生活能力,深層看是改變了孩子的思維方式,對他一生的學習、做事、做人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
怎樣尋找高考衝刺階段漲分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