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譯註心得體會3篇
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一向以註釋準確、譯註平實著稱,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學習論語譯註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學習論語譯註心得體會範文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在讀了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後,讓我對《論語》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這個寒冷的冬季,《論語》陪我度過了充實而又“溫暖”的假期。
孔子的“仁義禮智孝”不僅對個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而且對社會教育意義不減當初。
剛接觸《論語》這篇文章時是初中的時候,或許是對《論語》的淺薄認知,太多的迷惑、太多的不解,再次接觸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初中時對其的理解認為是特別淺顯易懂的一句話,對知識的理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而後長大再次讀到這篇文章的這一句時便有了不一樣的理解,科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嚴肅而又神聖的,學習並理解然後在生活學習中用到才是我們最終目的。太多的羞於提出質疑而錯過對知識的渴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誠實的面對對知識的理解,才是智慧,才能達到追求科學的目的。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看到如此孝道,使我懂得了“孝敬”仍然是現在社會道德樸素的起點,“孝”是做人的根本。
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社會問題的增多,“空巢”老人問題突出。我們應該反思,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去了哪裡?小孩子從小被家人溺愛,孝敬父母逐漸成為了父母的奢求。長大成年後,開始追求自己的事業,每日忙忙碌碌實現自己的夢想,卻逐漸忘記了自己家中的父母,雖然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生活卻越來越貧乏,心靈的空虛豈是金錢所能換來的。
讓我們反思,撿起逐漸失去的孝道吧,家裡的父母在等待著我們。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不知那怎麼可以。作為對此句的解釋我們不禁聯想到曾子殺豬教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鬧著也要去。妻子哄著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給殺了,這就是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古時候的故事深刻的教育我們,對現代的影響依然重要。
誠信是我們現今關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加強誠信建設。21世紀的熱點話題,遇到老人扶不扶的問題成為社會的關注焦點。青年人的尊老幫助弱勢群體的行為,卻變成了老人對熱心青年的訛詐物件。之後人們對老人過馬路扶不扶、老人摔倒扶不扶成為輿論爭論的話題。無論孰是孰非,都嚴重體現了當今的誠信問題。如像這樣發展,人們以後就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輿論的壓力,社會的險惡而逐漸消失。
誠信無論是在古時還是在現代,都該學習孔子宣揚的美德,不知其可的後果對個人、集體、社會都是一種巨大的隱患。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相信每個人自覺維護誠通道德,世界會隨著個人的誠信變得越來越好。
“仁義禮智信”,這些是對論語的總體內容的總結,切莫小看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字,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豐富視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對《論語》的閱讀學習,不能侷限於時間、地點。對《論語》的領悟應是一生的,將其吸收,為我所用。現今、未來都是我們的道德典範。《論語》中的道理不是一時所能領悟的,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對《論語》的深入研究,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對楊伯峻的《論語譯註》的閱讀。讀到的不僅是孔子的言論對後人的啟發指導,也更多的是對孔子本人的瞭解認識。孔子這個充滿人性,極具社會責任感的歷史名人深深吸引著我們,也終於明白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為什麼一直受世人的尊崇。
學習論語譯註心得體會範文2
作為一個偽書香家庭的後代,我對《論語》的接觸還是挺早的,我這個偽字說得還是挺考究的,雖然叔伯那一代並沒有出什麼讀書為官的人,但閣樓上那一箱箱紙頁泛黃的書是可以證明的,媽媽家那邊,外公是教師,大舅舅也相當配合的當了一名優秀的人名教師。至於論語的隻言片語就是從他們樓中得知的。
小時候的自己是相當頑劣的,對學習很是不上心,放學回家便出去尋找小夥伴,對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也是一知半解,還死要面子,做出一副我早就懂了的樣子,當然,知子莫若父,那時候爸爸教訓我的話就是: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那個時候的我還是不懂這麼高深的句子的,什麼知知之,知不知的,老爸便耐心的講解給我聽,我對論語的喜愛也是自那一次之後越來越濃厚,沒想到那麼簡潔的幾個字竟然能表達出那麼多的意思,當真是讓人受益匪淺,再後來,又慢慢知道了溫故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些句子,至今,這些語句都深深印刻在腦海裡,讓我受益良多。
寒假,學校開展大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活動,楊伯峻老師的《論語譯註》被選為必讀書目,在家的一個多月裡,便是他給了我一個溫暖嚴冬。
楊伯峻老師的這本書讓原本晦澀難懂的論語成為人人都可閱讀可理解的日常讀物,讓論語的精髓更接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讓人們都可以去閱讀。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學生們又敬稱他為“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樂於幫助並耐心解釋。他那麼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學習,別人誇獎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說:“如果三人走在一起,當中必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以他的短處為自己改正的參照。”孔子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行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我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儲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拒絕,使其褪色,我們應該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言行,若是他對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道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篤志而博學,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廣泛的熟讀經典,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新知識以求融會貫通;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通過對比說理的方法,說明既要學習,也要思考。”。同時孔子也認為:“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從這句話中可以充分體現學習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這句話的意思是:“德行高尚者,也喜愛財富,但是取得財富的途徑是符合法律與道德觀念的。為人莊重但處事簡潔。他們不追求食裹腹,居安逸。對於事情敏感但是出言謹慎。”。我想各行各業的人都會有所啟發。“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通過閱讀論語,我們知道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之後,在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若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學習論語譯註心得體會範文3
書,是人類進步階梯;是一顆幸福的種子。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生命中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閱讀,能開啟人類美好的心靈。一本好書讓我們成長,讓我們領悟許多人生得道理,讀《論語譯註》這一本好書就好像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給我帶來了快樂,讓我擺脫稚嫩,逐漸成長。
孔子作為世界思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體現了人類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發展需要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註》是一本必讀書,裡面記載著孔子對於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態度。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準確,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論語譯註》彙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從小學課本上的論語十則,那時我們便知曉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宜君子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的教學理念值得每一個後人學習。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孔子講究孝道,孝自古至今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但今天身邊不盡孝道的事情越來越多,講孝是非常必要的,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這裡講了什麼是孝,作為學生不能為自己負責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生活的比自己好。作為學生在學校好好學習,回到家多陪伴父母,在家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些便也算是孝。當今社會很多子女很少打電話回家,很少回家陪伴父母,他們認為給父母提供物質所需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便是回報父母的愛。殊不知父母希望的是我們可以常常打個電話回家,有時間多回家陪陪他們。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寒假在家每天晚上陪父母看電視,我覺得很幸福,我想多陪陪父母,在學校也只能打電話問候父母,自己照顧好自己,好好學習儘量讓他們不為我擔心。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告訴我們學習之根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告訴我們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其自身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像在學校身邊的同學每一個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想讓自身成長應該多向我們身邊的人學習,就像萬綠叢中的小芽汲取所能汲取的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遼闊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擁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即“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溫故而知新,在大學依舊如此,所學的知識我們需要不斷的溫習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從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讓我更加懂得要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懂得珍惜身邊的益友;懂得會從生活中學習,從身邊的人身上學習;珍惜現有的學習機會,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懂得愛,懂得感恩,懂得學習。
看了學習論語譯註心得體會的人還看了:
學習論語心得的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