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葫蘆爬過牆閱讀答案
《一棵葫蘆爬過牆》追憶歌頌美好的往昔,批判“齷齪”的今天。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棵葫蘆爬過牆》閱讀材料
①那還是我們家住在鄉下的一段日子。鄉政府被叫做“人民公社”,幾十個莊子上的男女老少一律叫“社員”,他們去供銷社購物,到鄰居家賒糧,手裡用的工具是一隻幹瓢。比如,買一瓢鹽,用一瓢雞蛋換回菸酒糖茶,或借一瓢玉米麵。這裡實在有必要提一下,就是被借的那戶人家,即便自己揭不開鍋,只要罐底能刮出來多少就借給人家多少,是毫不含糊的。而還糧的社員總要比先前多出來一個“牙印”兒。細看那些出出入入的瓢兒,有的竟用細麻繩密密實實地補綴起來。可見當時物資的匱乏,經濟的拮据及貫穿其中的親情。
②我家的水瓢有時候要被我拿出去裝沙玩,在稻田裡戽水捉泥鰍。損壞了,我就會把它往家裡一丟,再狼狽不堪地躲到外面,甚至一天都不敢露面。壞了的水瓢也會被我媽用針線補起來。可用它舀水,就會看見一道水流順著裂縫滋滋地冒出。這樣堅持用了一個秋天和一個冬天,春暖花開的時節,母親在牆根栽下了一棵秧苗,我們就經常給它澆水,上一點雞糞,一心盼著它快快長大。
③一隻葫蘆能開兩隻瓢,用來舀水做飯,淘水澆地的叫水瓢;用來盛糧盛鹽的叫幹瓢,它們是孿生的姐妹,灶前灶後家裡家外地忙活著,為老老少少理家過日子。我們家的葫蘆不負眾望,藤秧沿著牆體越過了牆頭,今天牆這邊開花,後天就在牆那邊結紐了。隔幾天,我就攀著青磚看見它在牆外一天大似一天。我對媽說,要不要把藤秧扯過來?我媽說,強扭的瓜不甜,它願那樣隨它去。媽還號召我們勤澆水多施肥,我們不懂,發了一些怨言。因為一牆之隔是公社的大院,那邊也住了一戶人家,況且他們順著葫蘆秧搭了一個涼棚,那隻葫蘆就吊在中央滋意地生長。時隔多日,我又看見那隻葫蘆被草繩編織的網子攬底兜住。他們是不是要佔為己有?當我把這個想法當眾說出,媽就用竹筷敲起我的頭顱,說我的心眼只有針鼻兒那般大。我心想,等著瞧吧,看咱一家瞎忙乎個啥勁兒?!
④秋來了,霜降了,葫蘆架也蔫了,牆那邊的葫蘆落到了咱家。當時我真懷疑世上還會有這事?那天我放學回家,看見院子的石板上放著一個碩大無比的葫蘆頭,橙黃橙黃的,是眼睛為之放亮的那種。媽請木匠沿中線一剖兩瓣,葫蘆籽放在窗臺上晾著像燦燦的玉米。媽說,留下來做種子,待來年清明多種幾棵。鋸開的葫蘆就成了兩隻瓢,放在一個人的家裡做幹瓢當水瓢自然很好,媽偏偏把另一隻瓢給牆那邊的人家送去。我們說憑啥?媽說,不為啥,就是謝人家。咱埋下的秧苗長出的藤秧,咱澆下的水施上的肥,到頭來還要謝誰?媽的舉動讓我們成了悶葫蘆。媽說,我們是一夥子青皮還沒有熟透,只有等長大了才懂。
⑤那孿生的兩隻水瓢,就有一隻留在了牆那邊的一家,它們像姐妹倆一樣經常見面。我們家摘了豆子就會用它盛了送過去;那戶人家打了一瓢紅棗也會送過來。因為一隻葫蘆我們兩家像親戚一樣走動。
⑥還是媽說得對,長大了才能明曉事理。假若那戶人家不聞不問,要麼被小孩子糟蹋,要麼長成歪七扭八的模樣。要是他們佔為己有,你又有什麼辦法呢?總不能為了一隻葫蘆以命相拼吧?那時的生活捉襟見肘,可人的心胸寬厚,心眼兒出奇的好。可現在倒好,生活富足了,人的心地倒狹窄了,為了雞毛蒜皮的丁點兒事爭來爭去,不是打得狗血噴頭就是動輒對簿公堂。正像一隻掏空的葫蘆,能裝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靈丹妙藥,也能灌奪財害命的“麻拂散”,關鍵要看我們的個人內心,是紅籽還是黑籽。
⑦因為眼見一些齷齪,使我想起了一棵爬過牆去的葫蘆,那些美妙的往事紛至沓來,使我激動不已。謹以此文,牢記心中。
***2008年1月26日《農民日報》***
《一棵葫蘆爬過牆》閱讀題目
小題1:第①段畫線句子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小題2:簡要概括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了那時的人“心胸寬厚,心眼兒出奇的好”的。***6分***
小題3:有人認為第⑦段是畫蛇添足,刪去更佳,你認為呢?請說明理由。***5分***
《一棵葫蘆爬過牆》閱讀答案
小題1:***1***一隻只不值錢的瓢竟要認真補綴, 表現了當時物資的匱乏,經濟的拮据。***2***為下文寫我家的水瓢壞了,母親在牆根栽下了一棵葫蘆秧苗等事作鋪墊。
小題2:***1***即便自家揭不開鍋,也爽快從罐底刮出來全部餘糧借給人家,而還糧的總要比先前多一點。***2***不圖任何回報,仔細幫鄰居照顧爬過牆來的植物;***3***知恩圖報,與幫助自己的鄰居分享僅有的一點物資。***4***鄰里之間沒有隔閡,禮尚往來,其樂融融。 ***6分***
小題3:示例一:刪去更佳。文章第⑥段已經對前文進行了總結,通過今昔對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歌頌物質貧乏的年代裡人們的寬厚、友善以及和諧美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批判富足的今天人心的狹窄與醜陋;並且,用哲理句“正像一隻掏空的葫蘆,能裝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靈丹妙藥,也能灌奪財害命的‘麻拂散’,關鍵要看我們的個人內心,是紅籽還是黑籽。”結尾,給人留下思考的空間,再加上第⑦段就顯得畫蛇添足了。
示例二:保留更好。文章第⑦段點明寫作的意圖,批判“齷齪”的今天,追憶歌頌美好的往昔;並且,用“使我想起了一棵爬過牆去的葫蘆”在篇末點題,與文章開頭相照應,使文章結構完整。
一棵葫蘆爬過牆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