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不言謝閱讀練習及答案
在鄉村人眼裡,“謝謝”這兩個字,與土地的自然和質樸不相稱,如果說出來就疏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人也變得生分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鄉村不言謝》閱讀材料
鄉村不言謝
飲者
也是猛然間發現,在我的故鄉,那個閉塞而貧困的小山村裡,我從來沒有聽見過“謝謝”兩個字。
在兒時的記憶中,鄰里之間相互借東西是很常見的,借勞動工具借針線借柴米油鹽。每次借的時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沒有借的忐忑和不安。
“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我想把東頭的地犁耙犁耙。”
“他大嬸,我家的黑線用完了,你有沒有?”
“今天來客,油瓶空了,先給我倒點兒。”
被借者絕沒有絲毫的優越感,忙把東西找出來,送到人面前,還要說上幾句體貼的話。
“你真勤快,閒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別耽誤了播種。”
“線夠不夠,不夠,我再給你拿。”
“我也碰過這樣的事,那次晌午頭來客,鹽沒了,我還是到張老太婆那兒拿的。”
別看東西小或者少,必定要還的。還犁的會高聲問:“他大叔,犁用完了,放這兒好嗎?幸虧犁得及時,不然趕不上春耕了。”犁的主人會讓還犁的坐一會兒,忙著去拿煙,好像借東西的是自己。
還線的主婦會在嘮完一會兒嗑後,在要回去的時候,把東西掏出來隨處一放。主人會責怪:“你看你,這點東西還拿來,真外氣!”主婦會說:“有了,沒有我也不會還你。”
借油的會打發孩子還東西:“俺媽說,這是俺家剛榨的油,讓大嬸你嚐嚐。”孩子說完便走。大嬸會攆著孩子,給他點黃瓜之類的東西吃。
在經常發生的借和還中,鄉人雖然不說“謝謝”,但都通過默契的方式把內心的感激表達了出來。在鄉人眼裡,“謝謝”這兩個字有點別口、淺顯、誇張,與土地的自然和質樸不相稱,如果說出來,就疏遠了彼此之問的距離,人也變得更生分了。
記得我讀初二的時候,村西頭的潘家十多歲的孩子突然昏死了過去,當時潘家男人又不在家,聽到潘家女人的喊聲,正在地裡勞作的“黃麻子”飛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鄰村的赤腳醫生家跑。七八里的鄉間小道,乾癟的黃麻子在負重幾十斤的情況下,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狂奔到了赤腳醫生家,及時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老潘家為了感謝黃麻子的救命之恩,專門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裡德高望重的人,拿著炮仗,揹著禮物,到黃麻子的家致謝。在瀰漫著好聞的硝煙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親的命令下,“撲通”跪在黃麻子面前,“嘣嘣嘣”磕了三個響頭。黃麻子手足無措地轉著圈子,一個勁地反覆埋怨著老潘:“你這是幹啥呢,你這是幹啥呢……”老潘大聲說:“孩子的這條命是你給的,你什麼時候要,他就得什麼時候給!”自始至終,我沒有聽到一個“謝”字。
後來,我到了城市,聽慣了“謝謝”,也習慣說“謝謝”。有時候,老家人到城裡辦事,不願意把錢花給旅館,就到我家借宿。每次來,他們都要給孩子帶些零食,我都要習慣性地說聲“謝謝”,聽到我道謝,他們的神情立即變得尷尬起來,我很後悔,趕緊打住。
前一段日子,父親的身體不好,我回去看他,見鄰居大娘也來探望,還拿了十多個雞蛋。送她出門時,我下意識地說:“謝謝你呀,大娘!’’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這孩子,說的什麼話?!”
《鄉村不言謝》閱讀題題目
18.結合全文看,鄉村人為什麼不言謝?***5分***
19.本文在處理材料方面有何突出特點?為什麼這樣處理材料?***6分***
20.本文最後兩自然段寫“我”成為城裡人後曾兩度向鄉人言謝的事,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1.讀了本文,聯絡社會現實,說說你對“城裡人”常說“謝謝”這一現象有什麼看法?***8分***
《鄉村不言謝》閱讀題答案
18.因為在鄉人眼裡,“謝謝”這兩個字,有點拗口、淺顯、誇張,與土地的自然和質樸不相稱,如果說出來就疏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人也變得生分了;***3分***同時也因為鄉人在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時,已經形成了純樸而實在的默契方式。***2分***
19.材料的安排詳略有別***或“有詳有略”,或“詳略得當”,或“點面結合”等***。略***面上***寫了鄉村人借犁、借線、借油等生活瑣事;詳***點上***寫了黃麻子救潘家孩子一事。***3分***這樣寫不但反映出鄉村的和諧、熱情、講誠信的美德,更能體現鄉人樂於助人、不計得失和知恩必報的美德,也更能表達作者對故鄉淳樸民風的珍愛和嚮往***意思對即可***。***3分***
20.與鄉里人作對比,***2分***暗示了城市人際關係的疏遠和冷漠,***1分***表達了對純樸民風和純淨自然的人際關係的嚮往,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1分***。
21. “謝謝”是現代人表達感激、讚許甚至請求的慣用語,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和標誌。***3分***但同時,它也簡化了人與人表達、交流情感的方式和過程,而成為一種公式化的客套。***3分***作為現代人,除了會說“謝謝”之外,還要學會用更加具體、真誠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2分***
古井現代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