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教學反思觀滄海課後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觀滄海》是七年級語文課本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觀滄海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你。

  觀滄海教學反思篇一

  《觀滄海》一文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第一次接觸的一首詩歌。對於初一的學生而言,詩歌教學只要求有初步的感悟,並能結合文句來談自身讀後的感受,用自己的話語來談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和畫面。我在上完本課後,總結了一下問題:

  第一:我們的學生在結合畫面表達自身感受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表達得很籠統,不夠具體且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感悟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後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想想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我們的學生對古詩歌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在理解詩歌的過程中,理解很不到位。

  第三:通過這節課我們學生的表現,折射出我們的學生對於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朗讀缺乏應有的技巧。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

  綜合以上幾點,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加強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投入個人情感,來品味詩歌。讓學生自覺地走入詩歌,理解詩歌。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通過尋找詩歌的詩眼、意象,去體味詩歌的意境。做到真正的走入詩歌,走近作者,從而讓學生在自己的內心引起共鳴,從而指導他們的行動。去主動思考發言,來談自己的感悟!

  觀滄海教學反思篇二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由於趕教學進度,誦讀教學的作用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多數學生習慣了默讀等閱讀方式。為激起學生的閱讀的熱情,在《觀滄海》這篇詩歌的教學中,我用誦讀貫穿了整節課堂。

  在課前的匯入過程中,我重點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赫赫戰功和顯赫的軍事、文學地位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誦讀教學環節。

  首先教師範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先入為主。然後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第三步是賞析詩歌。讓學生通過誦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學生誦讀的效果作出適當的指導,使學生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基礎上體會作品的內涵。

  除了整段的誦讀外,我特意挑選了某些句子來讓學生體味誦讀,比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在誦讀過程中,有幾位學生能夠飽含感情地誦讀。對於學生讀得不夠味的地方,我及時加以指點,使學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這個環節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要求學生個別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我認為:

  ***1***長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誦讀是一種累贅與負擔。

  ***2***可能因為有聽課老師的存在,原本活潑的課堂顯得比平時要呆板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不利於啟用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

  ***3***對詩歌語言的品味不夠細緻,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作中所蘊含的感情。

  最後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鐘左右的學生自由誦讀時間,力爭當堂成誦,體會作品的內涵。但由於前面環節安排的不盡合理,使得本環節只能一帶而過,錯失了我的本意。

  總的來說,通過對這次彙報課的反思,我認為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為依託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於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為基礎。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

  觀滄海教學反思篇三

  這一段時間,在教學上都儘量地使用讓學生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看法,然後老師由學生的看法生髮開來,這樣做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高,但對老師來說難度增加了不少,學校裡像我這樣教的老師不多,前次,我聽了一節另外一個語文老師的課,他的課也有這樣教學模式的痕跡,但我發現,他也不是很到位,這樣的做難的地方是放開容易,收束起來難,因為每一節課都有課堂目標,而學生並不是按照老師的課堂目標進行提問。因此,老師在導方面難度不小。

  早上上《詩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變一下平常上詩歌的模式,打亂課文詩歌順序,讓學生說說看自己喜歡哪一首詩歌,最不喜歡哪一首詩歌,學生舉手,發現,最喜歡的有《天淨沙.秋思》、《錢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觀滄海》得票只有4票,然後我讓學生起來說說自己為什麼喜歡或者不喜歡,發現,學生所謂的喜歡是一種彌散性的喜歡,他們也說不出喜歡的地方在哪裡,而對於不喜歡似乎也說不出不喜歡的原因。

  不過,我從喜歡不喜歡的角度來講解詩歌,學生倒是挺認真地聽,在講解過程中,有的我採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淨沙.秋思》,我讓學生構築畫面,然後其他學生來判斷這個畫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學生想象,橋下有一個人在洗衣服,大家討論這個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於“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題“斷腸人在天涯”的“思鄉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學生說,橋下還有流水,我問:“這流水是洪水還是涓涓細流?”學生就能說出不可能是洪水,具體的原因他們回答不出來,但是老師講解了,洪水那種力度速度和《天淨沙.秋思》憂鬱哀婉悽惻的氛圍是不合拍的。這些問題一講學生馬上能理解,這也會有益於學生的寫作,主題氣氛和材料的關係。

  講到《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我採用了讓學生猜謎的方法,讓學生猜一猜這詩歌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具體什麼時候,讓他們找出證據來,學生們紛紛在詩歌裡尋找證據,最後學生說出這是早春,有的學生從“水面初平”找出來證據,然後其他學生用其他的證據來印證,比如“幾處早鶯爭暖樹”,學生感覺到,但還是說不正確,最後我分析總結說,“爭暖樹”指的是爭暖和的向陽樹,那麼,說明從大範圍來看,這個季節還是比較冷,否則的話不必去爭這麼一點的熱量,初春時節,春寒料峭,這樣的天氣比較常見,“誰家新燕啄春泥”更給了學生一個很明確的證據,學生很明白,燕子壘窩的具體的時間了。“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一句證據也很明顯,學生們討論出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這個季節應該是早春,至於“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句,證據不是很明顯。從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寫了早春特有的景緻。

  《次北固山下》這一首詩,我主要是聯絡《天淨沙.秋思》的主題來講,學生也比較容易明白,還講到現在我們為什麼難以產生鄉愁,學生對本詩的鄉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際,又是披星戴月的趕路,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沒多大的困難。

  《觀滄海》一文主要是通過補充許多關於曹操的背景,學生對本詩壯闊巨集大的意境和詩人一統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難度就降低了。關於《觀滄海》的難點,我在教學之前預測還是比較準確,我料到了如果不瞭解曹操的背景,學生用《三國演義》裡的曹操負面的形象來理解《觀滄海》是有思想上難以接受的,在我對曹操進行了重新解釋,學生就愛屋及烏了。


  

我們的祖國真大教學反思
語文考試反思範文3篇
相關知識
代數式教學反思代數式課後反思
圓周角教學反思圓周角課後反思
隆中對教學反思隆中對課後反思
雪孩子教學反思雪孩子課後反思
梅花魂教學反思梅花魂課後反思
小學二年級體育課後反思
小學二年級體育課後反思
小學二年級美術課後反思
觀滄海教學反思觀滄海課後反思
觀察水教學教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