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繼續教育日誌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201X年X月X日 X天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以知識和技術不斷創新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習期間,在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的實踐,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現將一些學習體會做個小結。通過繼續教育培訓的學習,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及業務能力等方面受益頗多。我深切地認識到,為了更好的勝任新世紀的教育教學工作,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必須不斷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而現代教育觀念的樹立,正是教師的立教之本。

  教學方式是直接影響學習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變的重要因素,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了學習觀念,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培訓促進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

  教師角色由過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導者、仲裁者為現在的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由施與者轉變成引路者,從講壇走向學生中間,參與學習發生的全過程,體會共同成長的快樂。面對飛速發展的科技知識,在今天教育資訊化的平臺上,教師的絕對權威已不復存在,因而教師作為終身學習的首當其衝者具有非凡的意義。從前倡導的換位思考、思維平等、理解學生等觀念,在今天自然地成為教師的行為。

  教學策略慢慢轉為研究適應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設計的改變,構建符合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模式群,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平臺,探索長假、短假、平時作業形式的改變,為學生提供實踐場、體驗場,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快樂。學生的作業從昨天的複習知識、鞏固加深這一學習的延伸階段變成產生疑問、探求解答這一貫穿學習全過程的活動。

  教學方式適應重情景、重民主、重過程、重引導、重體驗。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營造輕鬆愉快、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課堂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的殿堂,這是現在教師們追求的一個境界,即使一個細節也不放過。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感悟、表達:可以用詞語描述;可以用動作表演;可以用實物演示等等。這種教學設計,拓展了孩子的思維,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

  教學呈現方式的轉變,注重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為學生學習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資訊高速公路,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了教師資訊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進行培訓,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基於資訊科技的網上學習已經成為眾多教師探索的課題,因此可以創造了豐富多樣的課型。常識課堂的開心詞典等都是生動有效的形式。

  通過校本培訓學習,使教師更新教育觀驗、樹立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更好地實現學校的辦學理驗和辦學特色,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通本期的計算機培訓,我的計算機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我相信自己繼續努力,今後我一定會用資訊科技處理教學工作。

  通過繼續教育培訓,使我在教學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對學生能給予學習上的指導,生活中的關心,認識的點撥,思想的疏導。並能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滿足他們求發展、求進步的需要,並且能悉心研究每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不遺棄,不淘汰任何一個學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礎。

  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當前,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沒有必要的觀念更新,課程改革是難以實現的。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於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未來教育需要“專家型”的教師,而不是“教書匠”,這就要求教師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

  篇2

  201X年X月X日 X天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於實施,實施的主要環節是教學過程。《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歷史教學就應該努力去實現“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也相應地在教師的引導下改變自身的學習方式,促進自身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總結有以下三點。在此,求教於廣大教育同仁,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其一,設定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裡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 、“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判斷力。司馬光修纂《資治通鑑》的目的就是為了“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由此可見,歷史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鑑古知今。因此,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係,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儘可能地讓學生知道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影、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形成視聽衝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路技術的發展,資訊科技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這即所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CAI***。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篇3

  201X年X月X日 X天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受教育者。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增進讓人們生活的幸福感。而要給學生未來打好基礎,就必然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幸福的生活、愉快的學習。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協調的人際關係是使人獲得幸福的源泉之一。在校園裡,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的關係如何,關鍵在老師。民主進步的師生關係的建立,需要一種寬容的精神,需要一種理解的意識,更需要師生在觀念上相互認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相互關係達到和諧的境界

  我從教十幾年,常常憶起剛走上工作崗位時的那件事。那時,我在一所農村中學擔任初一的班主任。一天,女生劉燕哭哭啼啼闖進我的辦公室,“老師,祁東又欺負我了……”我不由的生氣了。劉燕和祁東本來是親戚又是前後桌,可是這個小男孩功課差不說,還太調皮,總愛捉弄他座位前的劉燕,要麼在劉燕背上粘小紙條,要麼在衣服上畫小動物,為這些瑣碎的小事,劉燕几乎天天找我訴苦,我隔三差五的給他做一回思想工作,可是收效甚微。這次我再也壓不住火了,安頓好劉燕,把祁東叫到辦公室,小男孩一臉的不服氣,“為什麼又惹事?”我壓著火問,他滿不在乎的說:“她是我表妹,你管不著。”看著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我再也控制不住了,“我是老師就有權管你。”說著,我照著他的肩頭捶了一下。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他儘量躲我,身子向後一仰,腳不由自主的抬了起來,卻恰恰踢到了我的腿上。這一下,辦公室其他老師紛紛說:“太不像話了,竟敢踢老師。”“找他家長來好好談談。”“報到學校裡給他一個處分。”祁東的臉也嚇白了。面對尷尬的場面,我心知他不是故意這樣做的,也懊悔剛才沒有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平靜一下,我沒有說什麼,讓他去上課了。

  在隨後的一個星期裡,我觀察他變得安靜了,不再惹事了。但見到我時,眼睛裡總是充滿怯意,失去了少年人應該有的純真。我知道為那件事他的心結沒有開啟,他怕我給他處分。怎麼樣幫助他卸下心上的負擔?該怎麼樣拉近我們師生之間的關係呢?我在尋找著恰當的時機。一個自習課,我照例在班內巡視,經過他身邊時,我發現他衣服上蹭上了很多土,我停下來。這時候,他的臉色異常緊張,我抬手給他拍去塵土,邊說:“這麼大孩子了,玩的時候也該注意衛生和安全嘛。”就這輕輕的一句話,他的神情立刻放鬆了下來,看著我笑了。我也報以一笑。我知道橫在我們師生之間的隔膜沒有了。我又找回了那個調皮的孩子。

  這件事儘管過去十幾年了,但在我的記憶裡從不曾抹去。我常想:越是覺得學生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越需要我們去愛的時候。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如果說愛是一種記憶體的情感,那尊重則是外在的行為,尊重學生是師愛的底線。多一份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搭建一座師生間友愛信任的橋樑。遇到學生的頂撞,要採取寬容的態度,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正如前蘇聯贊可夫說的:“教師也是人,但同時他又是教師。而教師這個行業又要求一個人的東西很多,其中一條就是自控。”當情緒激動時不宜處理問題,否則容易把師生間的矛盾激化。對學生應該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且不可斤斤計較。因為,對學生的責任感是每個教師所必備的,熱愛學生又是教師獻身教育事業,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動力。對孩子多一份愛吧,因為在給予的同時會多一份收穫;對孩子多一份責任感吧,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愧對教師的這個稱號。

二年級寒假第一週週記
五年級週記學會做飯
相關知識
中小學繼續教育日誌
中小學繼續教育工作計劃
有關中小學安全教育日手抄報
中小學安全教育日演講稿五篇
小學繼續教育學習計劃
校長在全國中小學安全教育日講話
中小學安全教育日國旗下講話稿
小學繼續教育工作計劃範文
小學遠端教育日誌
初中老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