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冬至來歷傳說故事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冬至來歷傳說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冬至來歷傳說故事

  冬至傳說之一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二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傳說之三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的別稱介紹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為小年,是因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天。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為小年,是因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天。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冬至為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陽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間。按照天文學的解釋,冬至日太陽到達黃經緯度270度,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我國傳統的陰陽觀念則認為此日陰極而陽至,日南至,漸長至也。這些自然現象成為豐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動的依託。

  冬至的別稱長至。也叫長至節。這是以自然現象為基礎的別稱。自夏至以後白晝漸短,到冬至達到極點,其後白晝漸長,因此冬至別稱長至,意謂白晝之長將***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詩云: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若將冬至視作節日,相應地也就有了長至節的別稱。冬至日,為長至節。小學學生衣新衣,攜酒脯,各赴業師拜。

  亞歲。這是與年節相比較而生的別稱。意思是冬至亞賽年節,和俗諺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轍。魏陳思王曹植《冬至獻襪頌表》有句雲:伏見舊儀,國家冬至,……亞歲迎福,履長納慶。又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浙江臨安》:冬至俗名亞歲,人家互相慶賀,一似新年。吳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

  在民間,將此二者加以比較的俗諺頗多,這些俗諺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節俗的大眾心理和社會生活基礎。

  冬至的意思

  冬至的“至”是“到頭”的意思,可不是“到”的意思。什麼到頭了呢?原來是陽光直射點南移或北移到頭了。北半球在冬至那一天,太陽南移到頭了,該北移了;北半球夏至那一天太陽北移到頭了,該南移了。這是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上,有一個“冬至點”。地球執行到冬至點,是冬至的那一刻。天文學可以精確地計算到“微秒級”。冬至點就是“近日點”,這時地球執行的角速度、線速度都是最大。相反,夏至點上,地球在“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最小。

  其實,中國在古代就知道“冬至點”的存在。【幼學瓊林】上講“立秋而桐葉落,冬至而葭灰飛”。葭灰就是蘆葦膜燒成的灰。冬至那一天,把“葭灰”放在地面上,一到冬至那一刻,葭灰會飛起來,表示“冬至一陽生”的“陽氣”把葭灰吹起來了。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執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9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還有一些以冬至天氣看後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風向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以冬至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冷,春節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上海人冬至吃什麼食物
北京人過冬至吃什麼傳統美食
相關知識
關於冬至來歷傳說故事有哪些
大寒的由來和傳說故事有哪些
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除夕的來歷習俗和傳說故事有哪些
關於過年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關於過年的傳說故事有哪些介紹
關於過年的傳說故事有哪些介紹
穀雨的來歷以及傳說故事有哪些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關於教育孩子的小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