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的婚禮待遇
大家都以為清代皇帝在紫禁城裡住,他結婚也應該在紫禁城,其實不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如果皇帝在紫禁城舉行大婚典禮的話,一定得具備這樣一個前提,他當皇帝的時候年齡很小,到了成婚年齡,才可能在皇宮裡舉行婚禮。如果他在當皇帝之前已經結婚了,那麼他在繼承皇位以後,也就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
在清代,從順治一直到宣統。十個皇帝裡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和光緒,這四個皇帝的婚禮是在紫禁城裡舉行,叫“大婚典禮”。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也舉行過婚禮,但那時已是民國了。
上面說的四個皇帝,他們即位時都非常小,康熙最大,只有8歲,光緒最小,才4歲。不過大家比較熟知的雍正皇帝,他成婚年齡在文獻上並沒有明確記載。
關於皇帝的婚禮,一般都說“禮儀”,其實“禮”和“儀”是有一定區別的。詞彙在發展過程中,它的內涵要發生一定的演變。“禮”講究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層面的,看不見的,體現了一種本質的東西。“儀”,咱們講儀式,它就是有形的,可以看見的,通過這些儀式來體現內涵的“禮”。
大家都到皇后孃家聚齊
清代皇帝在真正的婚禮之前,有一個特殊的環節,就是選秀女。選秀女在清代是作為一種制度流傳下來的。比如明宮廷,在民間也選一些比較俊秀的女子,但它不是制度,是非常規的。而清代皇帝在結婚之前,每三年都舉行一次選秀女的活動。
之所以舉行選秀女,是因為清代皇帝認為,他擁有天下,所以他希望在他的統轄範圍內,最優秀的女子都應該納入後宮,讓她們去母儀天下。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清代的統治者是滿族,所以他只是把旗人的女子,認為符合條件的選入宮中。
旗人當時有三種: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漢軍八旗挺特殊的,他們實際是漢族,但歸順了滿族,當時努爾哈赤、皇太極,把他們也編成了旗民,所以他們也算旗人。每種是八個旗,一共是二十四個旗。
清代規定每三年,二十四旗裡適齡的女子都要參選。當時管理戶籍的部門是戶部,它既管理戶籍,也管理當時全國的財政。戶部給這二十四個旗的都統發文,通知要選秀女。
如果第一輪被刷下來了,叫“撂牌子”,這些人就可以隨便嫁人了。
如果要是初選給記名了,作為記名秀女可以指配給親王。如果皇帝不在成婚當年,也可以一直在戶部記名,等待複選。進行復選的時候,就會有人被選為皇后,有的人被選為皇妃。光緒皇帝結婚,從他選秀女開始就畫了一個《大婚圖冊》,有很多頁,整個成婚過程都畫了。選定了皇后以後,不是說就住在宮裡了,這只是個前奏。
選上的秀女,還要先回孃家,等待相關的儀式舉行之後再迎娶到皇宮。像光緒的皇后那拉氏出神武門回孃家的時候,可以坐皇宮的轎子。她回去的時候,也不是她一個人回孃家。當時選中的還有瑾妃和珍妃。光緒那個時候是一後兩妃,瑾妃和珍妃也跟著回到那拉氏的孃家,等待著下一步的婚禮程式。
皇后,也就是那拉氏的父親是八旗的副都統,是個高官,他們家有很多房子。他開闢出一個院子,叫西所。皇后和皇妃們就要住在這,住下之後,皇后孃家的人不能再來接觸了。因為人家已經屬於皇帝的人了,別人是不可以接近的。皇宮還要派太監、侍衛去給她們服務。作為準皇后或者皇妃的秀女們,進入婚前禮階段。
“天使”咋成了說媒的?
至於婚前禮,包括兩大內容,即“納采”和“大徵”。“納采”的時候,皇后在家等著,皇帝挑個黃道吉日,然後舉行“納采禮”。“納采禮”就是皇帝欽定了具體的納采使節到皇后家。納采使也不是隨便就能當的,重要的親王、大臣先給皇帝提供個候選名單,皇帝再圈定誰作為納采使。“納采使”也有副的,叫“納采副使”。有些傳媒上說什麼“納采正天使”、“納采副天使”,皇帝的媒人怎麼一下子變成“天使”了?
“納采使”要先到太和殿前接受“使持節”,拿著這個節代表皇帝行使權利。大家知道現在駐外的一些官員叫“使節”,實際上是“使持節”的簡稱。
老百姓訂婚的時候,也會給女方家帶一點薄禮。皇帝結婚也要走一下形式,要送禮物。
清代是一個騎射民族,他時刻不忘本民族的騎射風尚,所以他送的有馬,還會有盔甲、布匹和錢。再早的時候,還要送大雁,就是那種鴻鳥。取義大雁知時節,天冷了往南,天熱了就往北。預示女孩要懂得禮節,要知道該做什麼不做什麼。
儀式之後,也就是媒人說完媒之後,孃家還要答謝一下媒人,一是請他吃飯,二是給他一點禮物。但是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他也辦納采宴,不是皇后孃家人去請皇宮裡的人,而是皇帝命人在皇后家備好酒席,是皇家來組織納采宴,答謝皇后的父親。等於說他們這樣一個家庭,給大清王朝養育了一個這麼好的女兒,皇帝在老岳父家請客和民間的習俗是相反的。
軍事家李奇微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