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老人的散文隨筆欣賞線上閱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見老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有關老人的散文隨筆,希望能幫到大家!

  有關老人的散文隨筆欣賞:老人與我

  散文作者: 張龍源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今天,我們“通民心,做實事,共享文明城市”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蓮花莊公園開展“伴暮年晨風”,聽一聽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經歷的變化,以及對於湖城文明城市的感想與建議。

  “我每天都來這裡晨練,估摸著得有七八年了吧,要說有什麼變化,我想想啊,以前這個公園路不是現在這樣這麼平整,人也比較少”老人在聽聞我們的來意後,欣然接受了我們的採訪,和我們講起了他眼中蓮花莊公園的變化。“現在黨和政府為我們這些老年人做的很多的啊,其實對於我們這些老頭子來說,錢啊什麼的早就看淡了,現在就喜歡早上傍晚過來喝喝茶,和同齡人聊聊天……我就希望早上那些年輕人們不要大喊大叫,還有跳舞的那些,音響不要太響……”

  “當初我來的時候,在大平臺上舞劍的人就在那邊,他們有個傳統,三代傳承,一代又一代,公園裡的人都知道他們……”臨走的時候老人給我們介紹了一個正在晨練的老人團,順著老人手指著的方向,我看到了那邊的“三代傳承”老人團,老人們迎著早晨的陽光,舞著他們的舞步。

  暮年晨風,即使歲月會給臉上帶來了不可逆的痕跡,但是湖城的老人用他們蓬勃向上的朝氣告訴每一個看到的人,年輕不僅僅是青年的專屬,更多的是一種心態,一種平和的心境。

  資訊工程學院

 

  “通民心,做實事,共創文明城市”暑假社會實踐團

  有關老人的散文隨筆欣賞:行走在遷移途中的老人

  山裡大媽到城裡兒子那兒去了,溝里人都說不回來了,昨天回山裡看到大媽獨自一人在門上頗感意外……

  一連下了兩天雨,天晴之後回山裡老家看望父母,老父老母身體健康令我欣慰,父親勤勞一生從不閒坐著,還在拾柴種地,莊子下一溜二分多地四季都有綠菜調禾。

  每次離家走時父親拿個剷刀去到菜地鏟幾把青菜調禾,裝到塑料袋掛到車把上時總說同一句話,“吃完了可——回家來取!”我知道也可以說:“吃完回來取。”父親沒讀過書,不懂語言修飾,但他總會說“吃完可——回家來取!把“家”字含在話語中。每次騎車離開門口下到河邊,不擰身看都知道父母站在礆塄上遙望著我遠去。

  昨天我往常一樣,和父母告別後,騎摩托車走到半溝,看到山根莊子礆畔上有個老人瞭望路上,知道那莊子住著大伯大媽,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大伯年前臘月二十去世,二十三閉埋了,埋葬時我有事在商州,打電話叫媳婦上溝裡去行了門戶。從大伯去世到今兩個多月是我第一次見大媽。

  大媽一直由遠而近望著我,到她礆塄下確認是我後,大媽喊:“丹青!別急著走,到門上來!”

  我聽到大媽喊聲停了車,順著河邊一溜石階路上到大媽院子。諾大一處莊院就大媽一個人在家,院子有三四隻雞,雞扇拍著翅膀不急不躁悠閒自在地邁著八字步,一隻白毛黃花小狗蹦跳汪汪,往我腿上撲,大媽喝斥到:“死眼!住口,誰你都咬、滾遠——”裝作揚腳狠踢,腳落小狗身上輕如棉球。狗通人性,小狗理會了不能真的咬我,頭一擰搖著尾巴跑到礆邊大青石跟前,騰躍到石頭上,頭對著我坐在上面,死眼的盯著我。

  大媽端來椅子又倒杯水,一團歡心感染著我。我問到:“大媽!我聽溝里人說我伯去世你和小兒子一起走了,到大連去了咋可回來了?”

  大媽取個小凳子坐我對面,笑哈哈雙手難為情的摳搓著,“娃是好心,叫我去和他住不讓回來,不習慣、不習慣!一點都不習慣,和在溝裡生活一點都不一樣。”

  我說:“咋個不一樣?”

  “城裡看不到山,糊茫一片。小兒住的那棟樓23層高,他在十九層,上下都踏電梯,我不會用電梯,有一回小兒和我出去轉,回家時他一按電梯門開了,我進去他上班去了,結果是電梯裡五六個人,八九樓停十幾樓停,最後停到二十層,我尋不著出去在電梯裡坐了一天。”

  “大媽,你咋不問人呢!”

  “我說話人家聽不懂,大連人說話我也聽不懂,我一說人家說我是:山炮、老山炮!”

  大媽羞澀地揉揉紅眼圈,隨即又笑了,我也笑了。我說:“你小兒買房你給了多少錢?”

  “我一兒兩女,那個時候你伯在世,我老兩口一輩子攢了十萬,小兒買房八十萬,你伯把十萬塊錢全給了。三年前給錢時就老了,馬上八十歲了,知道,到死的時候了,兩個必有一個人先死,剩下一個到小兒跟前去,你伯臘月走了,我到兒子跟前又不習慣。”

  “大媽!吃住習慣不?”

  “都不習慣。小兒子兩口早上七點鐘上班走,牛奶或豆奶配糕點餅子,中午不回來吃在外面買的吃,晚上八點到屋在做的吃。中午我自己做的吃,新漸漸的灶具我不會用。兒子早上走時把電視開開,電視有晒糧席子乃麼大,兒子點一個連續劇走了,一集演完了電視上出來兩三行和磚塊子一樣方塊塊,可要尋的重點,我尋不來又點不來,有時兒子點那一集電視我重複的看一天。上廁所才不得了,兒子說是衛生間,衛生間比咱溝里人灶房都淨,我蹲到尿罐***馬桶***上邋不出來,咱山裡你看我那茅房多大,人蹲到茅房裡,頭頂樹上葉飄鳥叫,撂了幾背籠包穀芯子隨便用,我小兒那房子屙屎都要錢,用水衝用紙擦,有一回兒媳一進門捂著鼻子嘴,跑到衛生間去開水就衝,兒子把我擻擻說說,我說想省些水,兒子說誰叫你省來!”

  “你沒出去轉轉?”

  “媽呀!高樓一大片,看著都一樣,我一下樓就尋不著回去,兒子一上班走,兒子調的一集電視看完,我就搬椅子坐窗戶跟前,死眼往遠處看,最遠處是大海,輪船和洋火盒一樣在水面上來來往往!”

  “那也很美呀!”

  “第一天看很美,第二天扒窗戶上看還是乃個樣,心裡面想,海面上的船還是不是昨天的,到第三天還是乃個樣,不想看了,四五天一過把我急死了。”

  “你回來你小兒放心嗎?”

  “不放心,不讓回來。他和媳婦吵了一架我下決心回來的。”

  “為啥吵了一架?”

  “小兒在網上買了件衣服四百元,網上一直沒有發貨,一星期以後網上沒見賣衣服的了,媳婦大吵大鬧,說把錢叫網上騙子騙走了,掙錢不容易,一個月水電費沒有了。那晚上不讓小兒在屋裡住,趕小兒到樓下車場在車裡睡了一晚上。我給媳婦說話:四百塊錢媽給你!媳婦說小兒是豬腦子常常受騙,要離婚!我想,大概媳婦嫌棄我呢,在小兒身上出氣哩!下決心回咱山裡老家算了,我回來這幾天想,城市女人怕怕很,你伯一輩子也糟蹋了幾回錢,你伯生氣不吃飯我還給說開心話,也沒嚷過打過,更沒把你伯趕出去過!”

  “大媽!這就是城裡人和咱鄉下人的差別!”

  “出去兩月回來想了幾天,在山裡,山裡人往城市遷,山溝冷清沒人了;到城裡,城裡日子從來沒過過,不會過也不習慣!唉——日月實在難熬呀!”

  我看日頭落了,起身走時青石上蹲著的小花狗跑了過來,在也不汪汪地咬了,搖頭擺尾嘰嚀嚀的兩隻前腳抱著我的腿。大媽拉著我的手望望院裡院外,說“丹青,我給你說,你看這爛莊子老樹野山,都說這沒用處,我到兒子那兒都要想死,睡覺一閤眼就在面前。”

  “那是你在這兒生活了一輩子,這兒一草一木印到你腦子了。”

  “我回來先去鄰家看雞狗,哎唷——雞狗都想我,圍著我又飛又跳,吵嘈個不停,我往回走,雞狗連飛帶跑跟著我回來,我坐到門口把狗抱到懷裡,親了在親!大媽是賤命,享不了城市的福。”

  大媽說著,眼裡飽含熱淚,彎腰抱起小狗臉貼臉深情無限。我低下了頭,快快地走下石階路,若大一處莊子,只住大媽一個人,只有那隻小狗陪伴……,騎到摩托車上任冷風吹著我的雙眼,我熱愛我的山溝老家、愛我的父老鄉親!

  有關老人的散文隨筆欣賞:老人和愛情

  如果把老人和愛情聯絡在一起,很有一些年輕人會不以為然,甚至不屑地說:都這把年紀了,還談什麼愛情!殊不知老人的愛情更是別有一番滋味。那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情結,絕不是年輕人所能品味得到的。

  愛情,需要寧靜,需要淡泊,需要一種平常心態,才能真正品味到愛情的真諦。老人,無論是創造過輝煌,還是經歷了坎坷,最終總要駛入那屬於自己的溫馨的港灣。在這裡只有寧靜,再沒有喧囂;在這裡只有淡泊,再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追逐。在茫茫的人海里,他們發現自己是那樣的平常,他們和所有的老人一樣,在清晨、在黃昏,或漫步於林蔭古道,或流連於河畔、街頭。在漫步和流連中,似乎又回到闊別已久的年輕時代,雖不是和老伴卿卿我我,卻更有一番情意綿綿。生活中已不再有驚濤駭浪,生活中也不再有險象環生,老人們的心中能也只能裝著和自己走過風雨歷程的老伴。他們從容地品味著愛情,真正地享受著生活。

  愛情,它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如果說年輕人花前月下,還是在為愛情尋尋覓覓;中年人四處奔波,還是在為愛情辛勤勞累;那末,愛情只是孕育於青年時代,發育於中年時期,真正的成熟卻是在老年。唯有老人幾經歲月滄桑、集人生之經驗才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愛情的甜蜜。這種甜蜜蘊藏在老人相濡以沫的生活細節裡,蘊藏在無限溫存顫抖的話語中,蘊藏在行走中的相互扶持,蘊藏在身體不適時的杯水勺羹。滿堂兒女抵不得半床夫妻,老人愛情雖不再那樣華麗,雖不再有眩暈的光環,但更顯得是那樣的樸實,那樣的自然,那樣的溫馨,那樣的珍貴。正因為如此,老人總是無限珍惜這種精心培育一生才能得來的愛情的果實。

  愛情,年輕人總喜歡把愛情浪漫化,中年人總喜歡把愛情理想化,唯老年人腳踏實地,真正地實踐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老人們大概經歷得太多吧,他們很喜歡回首以往。回憶著那曾經有過的浪漫,回憶著那令人難忘的奮鬥,回憶著那叫人心動的喜悅,回憶著那不盡哀傷的憂愁。但他們更注重今天,決心要走好今天的每一步。他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自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愛老伴。他們決心要把人生的道路堅持走到底。如其說是為了自己,更確切地說是為了老伴,決然不會輕易撒手而去。人生總是有盡頭的,在行將走到人生道路的盡頭時,老人們很少再去考慮自己,更多的時候是在說:我走了之後......惦記的是老伴,牽掛的是老伴。老人們每天總在問自己,為老伴還有什麼事未做嗎?還有什麼話未向老伴交待嗎?所有的事都想做得乾乾淨淨,所有的話都想交待完完全全。臨走之前,總覺得自己還有未盡的責任,喚來子女們,對子女們千叮嚀萬囑咐。更有甚者,他們還未過完今生,往往又在許願來世。老人們總想把這種深深的愛生生世世地延續下去。

  愛情屬於每一個人,愛情也屬於老人。願天下的老人和老伴牽手,願天下的老人和愛情同行。

  有關老人的散文隨筆欣賞:老人

  火塘,茶壺,老人。

  昏暗的小屋,紅紅的火塘,黑黑的茶壺,雙眼微閉的老人。

  老人八十四歲高齡了,明顯著風燭殘年的光景。我不知道老人在想什麼,在等待什麼,我們的到來,也許就是老人的期待。

  我們,在這個冬天,期盼這樣的火塘,也期盼了很久。

  溫暖、溫馨、熱烈的氣氛。老人的臉上浮出了喜悅。

  老人居住的地方叫吳王墳,信王吳璘的墓地所在。

  吳璘,南宋名將,愛國英雄,追太師,封信王。吳氏三代率領吳家軍在南宋抗金斗爭中,保衛秦隴,屏障巴蜀八十餘載,立下了汗馬功勞。其聲名、地位,足以與韓世忠、岳飛齊名。吳璘葬於興州城西雨山之上,坐西向東,四山環抱,開闊平坦。宋孝宗御書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老人並不姓吳,也不清楚吳璘的功績,只是祖輩為吳王守墓,老人打小便依稀地覺得雨山有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

  老人對吳王墳的印象只有零碎的片斷。高大的石碑,石人、石馬,青磚鋪就的墓堂。

  石碑已不知去向,碑帽砌在梯地的石坎裡,若干的青磚,沒了蹤影。問老人,老人也不知道。

  石人、石馬殘落在荒草叢生的溝渠邊。石人沒了頭顱,石馬剩下半匹。

  這石人、石馬,從大宋朝的那天開始,就忠實地守候在雨山了,日復一日地守到現在。吳王墳沒了,石人、石馬還在。雨山無言,石人無語,石馬無聲,彼此相對而坐,靜默在漸漸老去的時光裡。

  老人與吳王墳,有著某種割捨不下的牽連。正是老人年輕時在雨山頂上找到了吳王墳的碑帽,並親手把它嵌在半山的石坎裡。石坎的片石,魚鱗般傾斜,唯獨這碑帽,端端正正的。老人用這種近乎虔誠的方式,把吳王墳留在了雨山,把自己也留在了雨山。八十多個春夏秋冬,老人篤定地留了下來。這雨山的灣灣嶺嶺,這吳王墳,留下了老人倥傯的身影,也留下了老人全部的記憶。

  千古江山,斜陽草樹。歲月如風,人生遲暮。

  天晴的時候,老人還去看看石人、石馬。老人琢磨,吳王墳不在了,自己也老了,這石人、石馬會不會離開?說不定哪天清晨,它們便真的不見了。

  老人有免費合療、高齡補貼和養老保險。衣食無憂的老人雖然渴望兒孫繞膝的天倫,但面對吳王墳的落寞,老人並不覺得孤獨。老人明白,縱使有一天,石人走了,石馬走了,自已也走了,可吳王墳不會走。因為老人當年找到碑帽的那一刻,便把那個大人物嵌在了自己的心坎上。老人想,真到了那天,就把自己煉成一塊青磚,和那人一起,永遠留在雨山。

  老人安靜地坐著。我忽然擔心起來,老人會不會在一瞬間,凝固成一尊飽經風霜的雕像呢?

  我們之於老人,一如老人之於吳王墳,英雄之於歷史,全都是過客。行色匆匆的過客。

  臨別時,我們給火塘新添了柴禾。

  火塘守著茶壺。茶壺守著老人。老人守著火塘。

  吳王墳的天空開始飄雪,土院,土牆,瓦屋,籠罩在漫天飛舞的蒼茫裡。
 

有關放手的隨筆散文閱讀
關於一棵樹的隨感散文
相關知識
有關老人的散文隨筆欣賞線上閱讀
有關黑夜的散文隨筆欣賞
有關書香的散文隨筆欣賞
有關暢想的散文隨筆欣賞
有關痕跡的散文隨筆欣賞
有關親情的散文隨筆欣賞
有關平安的散文隨筆欣賞
有關寫雪的散文隨筆欣賞
有關老去的散文詩歌欣賞
劉亮程經典散文作品欣賞線上閱讀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