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牆的高清設計圖片展示
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國社會的一個切***。對於鄉村文化的傳播不能忽視,文化牆能夠做到弘揚鄉村文化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鄉村文化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鄉村文化牆的高清圖
鄉村文化牆的設計圖
鄉村文化心態的傳承和變通
春節對中國人意義非凡,對農村人而言更是一個大節日。
說它大,一是因為從“過了臘八就是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長達37天,在外務工的青壯年村民基本都回到了家鄉,隔三差五就隨意到其中一位的家中喝頓大酒、吃頓大餐,敘舊回憶往日時光,交流彼此“傳奇”經歷。其中不免有吹牛皮、臭顯擺、狂掙面子的言談舉動,但大家都是好面子的人,村裡長輩更是一直教導他們:同一個村兒的鄉親要互相給足面子,不要當面拆穿,否則會被認為不會做人。
熟人社會中“既要學會在公共場合說場面話,也要能夠認清個人品性”的生活法則潛移默化地融入了新一代農村人的血液之中。
春節在農村人眼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節日,還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每個人“需要做什麼、怎麼做才合規距”等等都有約定俗成的正規化,在歷史的沉澱和時代的更迭過程中儼然成就了一種獨特的鄉土性文化心態。
北京童謠唱道: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花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貼花花***;二十九,蒸饅頭***貼道酉***;三十兒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我的家鄉,一個華北村莊,這些規矩還在老輩人對年輕人的言傳身教中傳承著,其中蘊含著對新生活的追求和祝福,好意頭讓男女老少精氣神都倍兒足,和著家人的理解和支援、鄉親的讚賞和祝願,賦予了農村人在城鄉生活差距、市場競爭區隔的社會變遷中獨具特色的文化自信力和文化自覺性。
送禮還是不送禮?圖方便還是守規矩?——這是個問題
說這問題之前,我先交代一下背景。
我父親弟兄三個,每年要招待很多親戚。為公平起見,三家逐年輪流負責籌備宴席,來訪的親戚自然要公平地分配、贈送同樣的禮品到我們三家,從我小時候就一直如此。
今年,三嬸提出兩個想法:一是停發三家孩子的壓歲錢,因為有的家裡小孩子多,有的則很少,從個人角度來說有賺有賠,乾脆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給,就不在三家之間換來換去了;另一個是已經結婚的堂姐回孃家就不給叔伯嬸孃帶禮品了,只給自己的父母帶一份就行,免得禮物換來換去的麻煩,又讓孩子們多花錢。這一想法一提出來,我們三家、父子兩代人就炸開鍋了。
我父母和二叔二嬸覺得可以停發孩子們的壓歲錢,因為這是咱們三家之間、父子孫三代人內部的事情,但是不同意三嬸的第二個主意。他們一致覺得堂姐們回孃家給叔伯嬸孃帶禮品更顯得關係近,我的二堂弟也不同意打破這個規矩,他認為如果堂姐們以後都不再送這些禮品了,那麼感情慢慢就淡了,到我們這一輩再想好好的處親戚就不太容易了,畢竟堂姐們都嫁到了外地,生活圈子不一樣了。
三嬸是瞞著她兒子、兒媳提出的這些主意,囑咐我父母和二叔二嬸先不要告訴他倆,或者乾脆說這些主意都是我父母和二叔二嬸商量出來的結果。考慮到三嬸和兒媳之間因為雙方執拗的性格導致的關係不和,而且三嬸屬於直性子、急性子的人,不能直接把她的想法懟回去,所以這就成了令大家頭疼的一個問題。
差序格局下的農村社會中,禮物的贈送講究“不患寡而患不均”,絕不能厚此薄彼,否則易招致怨恨;同時又要講究“親疏遠近各不同”,絕不能親疏不分,否則會被挑理。小時候每逢過年,我母親都會為我把村裡人和我家的關係梳理一遍,次日派我到指定的家裡送饅頭、餃子、小吃等禮品,這些人家多半都是我們一個“門兒”***同一宗族***裡的。
在很多鄉村地區,農村傳統社會生活形態仍然具有它順應情理的合法性價值和合乎秩序的組織性意義,像三嬸所提新想法中富有的原子化傾向和個體行動便利化等理性考慮還需要同宗族家族、村民小組、鄰里街坊等村莊傳統公共性文化元素經歷持久的矛盾博弈和時代磨合方能逐漸生成鄉村社會新秩序。
世系“軸子”上的文化維續
春節,對村裡的老人而言,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換一個新的世系“軸子”。稱其為“軸子”也許是因為它的兩端有兩個卷軸,而這樣的物件在農村向來僅此一種,故而成了一種專有名詞。它們的製作材料多是紙質和布藝,上面按照輩分層級書寫祖先名諱。從畫中人的方位看來,左為男性祖先,寫上“先考***先祖***諱***府君之靈位”,右為女性祖先,上寫“先妣配***老孺人之靈位”。名號上了“軸子”的祖先一般可追溯到曾祖或高祖一世,整體看去,整個“軸子”層級分明、男女有別、長幼有序,觀之令人心裡清亮許多。
等級分明的世系軸子
老人們在商量如何修改世系軸子的內容
遲暮老人每每想到自己離世之後也要上到世系“軸子”上,就會油然而生肅穆之情,一向節儉的人也會精挑細選出材料耐用、色彩莊重的“軸子”,並請村裡老一輩的文化人——如鄉村教師——來書寫祖先的名諱,最後請回家中專門的房間並懸掛於正堂,早晚焚香,磕頭祭拜。
老人請村裡的老教師幫忙寫世系軸子
年輕人對這些一般不是很有興趣,相對於對世系祖先的追憶,他們更喜歡同輩人聚在一塊喝酒,同輩群體內的彼此欣賞和***帶給他們更多的社會認同感,村莊內親疏遠近的關係網路建構了他們對村莊的集體歸屬感。不管你在外面的世界混得多麼有聲有色、風生水起,回到村裡都要遵守長幼尊卑的道德規範;即使你年紀較大,在遇到輩分大的族人時還是要尊稱一聲叔伯、爺爺。
村裡的年輕人整年在外打拼,留守的老人負責家裡田地的料理和孫輩兒的撫育。隔代親既緩解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獨和寂寞,同時隔代撫育也使得老人在傳承和重塑傳統文化規範方面“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了一種源於世系維續的價值認同和自我定位,鄉村社會規範的時代轉型也表現出一份富有傳統色彩的文化慣性。
新生代農民工的家庭分工和生活風格
新生代農民工如今是農村家庭中勞動力的主力軍,是家庭財富累積和生活方式變革的領頭羊。一家一戶中現代元素的出現往往會像波浪一般影響到全族全村的家庭,因為農民已經不再是傳統到骨子裡的老頑固,或者說從來就不是如此。他們對現代性元素的接納一般都是從它的效果上來做判斷和選擇。從前些年對室內精緻裝修的熱衷到如今飲水機的普遍使用,從農村人外出旅遊的流行到現在飲用水淨化器進入農村家庭,農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堂弟已經在外務工十年有餘,如今已在杭州安家落戶,但是大城市的生活壓力使他們夫妻倆不能自如地照顧孩子,所以就把兩歲的小女兒留在老家由其父母照料。雖說老人會勞累一些,但也不乏樂趣。過年了,堂弟夫妻倆回來,需要幾天時間的熟悉,小女兒才會讓他倆抱,但是十天年假結束夫妻倆又要早早地回到杭州上班。
對於小孩的撫育,堂弟夫妻倆和父母也有一些分歧,尤其是在孩子的飲食衛生方面,老輩人養的孩子多,不太留意這些問題,經常會嚼碎了食物再餵給小孩子,而堂弟媳婦就挑明瞭說絕不允許公婆照顧小孫女時還老樣子,畢竟並不衛生,這當然得到了公婆的認可,畢竟兒子當年娶這個外地媳婦可是費了很多事。
生活不易,新生代農民工能夠在而立之年安頓好職業、家庭,雖然有很大一部分得益於父母的無私奉獻和持續援助,但他們在現實的社會歷練過程中已經成長為農村社會發展的一股中堅力量,更是溝通城鄉文明的一股暗流,他們所承擔的社會角色轉型也是農村社會轉型的一個縮影,值得也需要黨和國家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援。
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社會一直處在劇烈的轉型壓力下,但是卻一直保持著整體性的穩定狀態,這得益於鄉村文化心態的傳承與變通。具體到村莊層面,是家族等傳統公共性組織、家庭內部的一系列策略性分工、村莊老規矩的存續讓老中青對未來的生活保持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擁有飽滿的精氣神來迎接新一年的新一輪生活機遇與挑戰。
猜你喜歡:
美麗鄉村文化牆作品的高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