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文化牆優秀圖片的展示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隨著城市建設的擴大和功能的完善,廣場文化也慢慢興起和發展。而文化牆是促進廣場文化發現的一種方式。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廣場文化牆的高清圖片
廣場文化牆的圖片展現
文化廣場的變遷
現在的文化廣場全景來長春的人,一定要到文化廣場看一看,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美麗,更因為她是這座年輕城市的靈魂,它承載了長春市的歷史與文化,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榮辱興衰。
文化廣場,即是位於地質宮以南,解放大路以北,東西民主大街之間的開闊地帶。如果您駕車從南湖公園沿著新民大街往北走,就會發現,巍峨高大的地質宮處於長春市的至高點,以新民大街為中軸線,與在該街兩側的原偽滿洲國的八大部的建築***治安部、司法部、經濟部、交通部、興農部、文教部、外交部、衛生部***,交相輝映,結構緊湊,佈局工整,在蒼松翠柏的簇擁下,越發顯得威嚴壯觀,這就是偽滿洲國帝宮建設計劃用地,宮內府舊址。
1938年,即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人著手對長春的城市格局重新規劃。據稱,日本人當時曾野心勃勃地計劃將長春市建成僅次於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不久,他們便把今天的解放大路以北,東、西民主大街之間的這個區域定為“宮廷建築用地”。1938年9月10日,在今天的文化廣場舉行了“宮廷造營興工式”,也就是新皇宮的開工典禮。根據日本人的規劃,新皇宮模仿北京的故宮,坐北朝南,佔地面積大約52公頃,相當於現在北京故宮的三分之二。今天文化廣場的這個位置原定做宮前廣場,佔地大約14公頃。
到了1943年,日本人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物資匱乏,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不得不停止了長春帝京的建設,隨之溥儀宣佈“皇宮”工程停建。至此,實際上的偽新京帝宮只完成了基礎部分的建設。解放後,即1952年,這裡成了新成立的長春地質學院的教學樓建築用地,經近一年的建設,終於在這裡建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綠琉璃瓦覆蓋,仿中國古典風格的大屋頂建築——地質宮, 它的名字是當時任中國科院院長的郭沫若給取的,至今在地質宮的中廳還懸掛著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的地質宮匾額,這個名字一直延用到了今天,其前面的廣場一側為市民活動的公共綠地,別一側為長春地質學院的運動場,每到冬季,這裡就成為了長春市最大的滑冰場。
1996年,市政府對該廣場進行了重新規劃,封閉了地質宮前的馬路,新建了運動場,種植草坪,重新進行了綠化改造和拓展,總面積達20.5公頃,廣場以新民主大街道路中心線至地質宮廣場主樓中央為南北主軸,中軸線全長429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為:廣場主***、南北主路。中心廣場的中央是廣場太陽鳥雕塑,北面是露天音樂壇,跨過東西主路是1萬平方米的主樓前庭廣場,最北端為地質宮主樓。整個中軸線採用天然花崗石鋪砌,給人以自然、莊嚴、厚重的感覺。中心廣場至主***兩側均為廣場綠化用地和園路用地,總面積4萬平方米,還飼養了3000只廣場鴿,為整個廣場增添情趣。並命名為文化廣場,使這裡的面目煥然一新。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雕塑,美麗的廣場鴿,優美的音樂噴泉,快樂的人群,構成了一幅和諧的人文圖畫,這裡如今已成了長春人休閒的理想去處,至於那段遙遠的歷史,就只有從廣場西側的那段殘存的宮牆中尋找了
廣場文化牆優秀圖片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