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孔子的仁禮思想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孔子是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那麼你想知道對孔子的仁禮思想評價是怎樣的嗎?如果你想知道,可千萬別錯過了這篇文章哦!

  仁禮思想評價

  對於孔子的思想,可以說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但不論是看孔子的《論語》或是其他的名著,都可以看到仁、禮的影子,因此,我認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與禮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經典理論。

  “仁是儒學中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字,它在不同的範疇裡有不同的含義。”在《論語》中,它多以問答的形式出現,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問中,我們會見到孔子對仁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闡發。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貢問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從上面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於仁的解釋是極其廣泛的,在對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從一個簡單的含義上來說,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過對道德準則的學習及遵從,達到一個“修身”“愛人”的目的,將仁作為是一種實現愛人、立人、達人的必然途徑。但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論述,其中的深刻含義自然不是一句兩句話所可以說清的。

  “禮”。對於禮,在我們現在這個日益現代化並處處要求講求禮儀的社會裡,人們應該不會陌生。但是我想對我們這個號稱“禮儀之邦”的文明古國最主要的禮儀倡導者-孔子的禮學思想,我們就不見得了解的那麼多了。雖然禮儀本身是歷史傳統的產物,但禮敬意旨和禮敬心態的強調則是禮學的創造性的發揮。

  對與禮的思想實質,我們可以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得知一二: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在這句話中孔子的意思是說,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節奏,而是有著更為本質的內涵。雖然孔子在這句話中沒有明確點明禮的定義,但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一個相對明確的解釋,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就是要約束自己,也可以廣泛地理解為自我的淨化與修養:“復禮”通常情況下認為是恢復周朝的禮。在實現途徑上,約束、培養、調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禮,就是“克己復禮”。同時,在具體方法上,“克己復禮追求的是”人慾“與”天理“、人與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平衡協調與和諧統一。”但是,禮作為一種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禮也決不僅限於典章、制度、儀節、習俗,而是從人出發,在對當時社會文化、政治、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的歷史研究和實踐觀察中,運用簡單的唯物辯證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樸素的哲學規律及其基本的運用。孔子的禮,從小的方面來看,可以認為是個人行為規範與社會規範的集合;從大的方面來看,禮就是哲學基本規律,就是通過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實現從必然向自由的飛躍,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思想地位及關係

  對於仁與禮的地位問題,從孔子的言行及著作中得知,“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 而“禮,是儒家學說中比較崇尚的一種思想,是治國的方略”,孔子說過:“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關於孔子的仁、禮在儒學思想中的重要性,我們從孔子的兩句話中便可得知: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其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決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

  “子曰:”先進乾禮樂,野人也;後進乾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在對孔子的仁與禮的關係上,從仁的方面來說,仁是內在的道德自覺,禮是外在的道德規範;仁以禮為準則,禮以仁為根據,兩者互相規定,互相補充。但這並不是說兩者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孔子有些時候會更重視對於仁的培植,以不斷給禮注入一種內在的新精神、新生命。他曾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人要是不講求仁了,那還要禮幹什麼呢!在 “修身”那一節裡,“中庸”作為仁的一種修養方法,講究“不偏不倚”“適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過折中調和的手段,達到消融矛盾、避免衝擊、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仁通過調整人們的精神狀態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為禮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所以孔子雖然以周禮為本, 但因為孔子“仁學的本質不是針對社會秩序維持本身的,而是針對人類精神狀態的。” 因此仁仍代表著一種核心地位,禮須以仁為本,禮是實現仁的途徑。

  但這麼說,並不是表明孔子不重視禮,相反,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之高甚至是可以超過人們想象的,為了維護禮,孔子敢於不畏強權,對於違反禮的行為直言自己的憤慨:“‘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幹三家之堂?”。孔子為何會為了禮而不怕觸怒權貴呢,原因就在與:孔子雖然提升了仁的思想,但它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仁依然要受到禮的制約,與禮處在一種相維相異、相輔相成的關係之中。仁雖然超越禮而對禮的生成和踐履具有先決性的意義和價值,但它並未取代禮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價值。相反,當孔子把禮深深地植根於仁的基礎上之後,禮作為人類生活和行為的道德規範,其合理性、權威性、重要性,都被更加有力地確認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屬於心性範疇的仁還為禮的永恆性奠定了基礎。所以,很多人認為孔子重仁輕禮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簡單的說,在仁與禮的關係上,仁為禮之體、禮為仁之用,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在孔子的學說裡,仁與禮的關係概括而言就是“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禮是一種倫理規範和制度,而仁則是一種倫理觀念和品德。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規範,仁為裡,禮為表,二者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思想啟示

  孔子的仁與禮,雖然產生於幾千年前,但我認為,它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仍有巨大意義:對於仁,它最基本的提倡是一種“修身”“愛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遵從社會規範,懂得去關心別人,愛護別人等等。主要體現在“與人為善,見賢思齊,慎言敏行”:“齊家,孝悌,感恩”。而這些,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來說,都是值得思考與認真學習的。對於禮,雖然孔子所倡導的禮與周禮是一脈相承的,是一種貴族化的禮,但是孔子則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平民化”,力求使他成為每個人內心的規範,他所希望的是禮不是貴族的專用品,而是成為每個人的內心道德法則。

  孔子雖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一生中所創立的偉大儒學思想卻有幸流傳到了現在,孔子的“仁”與“禮”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學習它,不僅在於瞭解我們古代的優秀文化,關鍵是在於要認清其所能起到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從我們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習,建立和諧社會,發展自己。


猜你喜歡:

孔聖人孔子諡號有哪些
概述孔子的人物形象介紹
相關知識
如何評價孔子的仁禮思想
家長如何評價孩子的學習成績
孔子儒家思想_如何對待孔子及儒家思想
如何評價林海的音樂之路
漢武帝是如何評價自己的
如何評價王鐸的書法_王鐸的楷書
孔子的政治思想論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名言
孔子的教學思想名言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