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必考知識點
地理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科之一。開天闢地的時候,地理就已經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
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汙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汙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
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遼中南地區:重工業基地,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統一的電網,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豐富的資源,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汙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汙染:
1大氣汙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汙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鹼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空中死神”:pH值小於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築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
2水汙染:工業廢水;農業汙水來自農藥、化肥;生活汙水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汙染:
4固體廢棄物汙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築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汙染大氣、汙染水源、汙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援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汙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採集、放牧和空氣汙染
3溼地減少——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溼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遊、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
溼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迴圈,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溼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塗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溼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溼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佈地區:乾旱、半乾旱、半溼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植被稀疏,土壤疏鬆;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於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定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佈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後,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 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 龐大的人口壓力:
⑤ 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⑥ 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汙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範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佈於東部地區,這裡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釋出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 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 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 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③ 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於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理解留民營村農副產品綜合迴圈利用圖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