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無極狀態
無極狀態是拳法的要求,是太極拳學的規範,不是拳師教練的規定。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身形的“九鬆”是從腳到手九大關節的必須要達到的體能標準。不達標難以將拳練好,到“打拳”階段更是如此。
修煉到“打拳”階段,已經進入“內求學”境界,再向外學練下去,一個人一種體驗,一個老師一個傳授,正理歪理混雜,撿適合本人的“拿來我用”,自己不能適應的不用。這時該“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誰也幫不了多大忙,只能自己去練,練中求悟,這個“悟”是科學的內求學。其實,深層次的太極功夫,多為悟道而成,拳的理論也是如此。很多拳論、拳經、拳訣都不是擺在桌上的現成飯,是先賢從苦煉苦修中悟道而出,再流傳給我們後人。
老子傳道不傳藝,給後人留有極大的空間在實踐中去悟,他又告訴我們“道法自然”,別複雜,科學的東西其實是簡潔的。但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不能違背,從藝更是如此。太極拳拳法要求習練者的體能先處於“無極狀態”,不能達標,便是小學生,仍應從“起勢”始練,沒有捷徑和近路可尋。
太極拳的體能要求是“九鬆、十要”,周身放鬆,不達標則周身四肢僵緊。人體骨骼是周身放鬆的關要,是“高中生”所要達標的重要內容。
“九鬆”即腳、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關節要鬆開,先輩拳師講九鬆的體會時,說“關節間有氣泡”,有沒有“氣泡”不知道,解剖學中也無此項科研發現,但可以下述方法檢驗。拳師蹲下,一位壯漢雙手按住其雙肩,如果輕鬆、不用力站起來,經檢驗,證明他的九大關節鬆開啦。全身的骨骼大關節鬆開,小關節才有可能鬆開,這是鏈,一弛皆鬆,一緊皆僵。骨骼是人體支撐主體,是大廈的鋼筋,要將“鋼筋”鬆弛開,又不能讓“大廈”坍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在太極拳圈子裡未能突破鬆柔關者多多,只能在“初中”蹲班留級。在太極拳技藝論中,年頭不能說明鬆功程度,也不能說明體能是否達標的層次,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只能靜下心來練中去悟、悟中去練,以“內求學”去解決。
“十要”即裹襠、溜臀、收腹、拔背***圓背***、空胸***一說含胸***、弛頸、收左右胸窩、收吸左右腹股溝。
“十要”和“九鬆”有內外之聯絡,不可也不可能單獨操作。如鬆腰必然牽動裹襠、溜臀、收腹、收吸左右腹股溝、背部的圓背、弛頸以及頂上虛靈。太極拳對體能要求是綜合周身鬆柔功夫,當週身鬆柔達到全身透空境界,某一部位有可能單獨操作。在體用結合執行中,收吸左右胸窩、收吸左右腹股溝,對周身鬆柔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上身的胸窩和下身的腹股溝一般不被練家注意,在必修課程中也未被列為教學和修煉的課程。如果稍加註意,在武術期刊上大量的太極拳練家的拳照中看不到胸窩和腹股溝功夫的顯示,而更多的是大腿與小腹呈平下坡形,膝凸出腳尖外成為重心的支撐點,這樣日久雙膝容易發生病變。練家只顧含胸,雙肩前合,背後拔,前後阻塞氣道,僵而不暢,胸部內功的空鬆不易上身。在打拳行功中,收左右胸窩,胸部自然內含,不淤不阻,“胸腹鬆淨氣騰然”。
立柱式身形為習練者提供了弓步式、坐步式膝尖不過腳大趾,上下與鼻尖遙對“三尖相對”的拳法條件。而習練胸部的虛靈,越含胸越僵,影響雙肩的放鬆。有圓胸之意,兩邊的胸窩自然內收。在周身放鬆的習練執行過程中,上收左右胸窩,下收吸左右腹股溝是關要,影響著鬆肩、鬆胯。在周身放鬆的修煉中,各個部位的放鬆習練似一座鐘的鐘芯,一動無有不動,齒輪動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打拳到此狀態,在不覺中已進入盤拳的境界中去。
太極拳的無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