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釣魚收穫的因素總結
釣魚的知識是非常之多的,各位釣魚愛好者知道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的釣魚收穫嗎?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影響釣魚收穫的因素
人為因素對魚兒進食的影響
受了驚嚇的魚兒在短期內是不吃魚餌的。在近期內,塘主有沒有捕過魚、塘中有沒有灌過水、塘中之魚是不是剛放進去的等等,這些都是使魚受驚的因素。另外,岸邊的嘈雜聲、釣魚人的揚竿聲、中鉤之魚在水面的拍打聲、光照下的竿影等,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
塘主已經把魚餵飽,魚兒失去食慾
許多的養魚專業戶,都能根據魚的需要,定時、足量放食。剛剛吃飽的魚沒了食慾,怎麼能釣上來呢?飽食之魚,起碼要等半天時間,才有進食的慾望,垂釣者必須掌握這個特點,適時下鉤。
拋竿方向不一找不準窩子
“打窩聚魚,窩裡釣魚”。可是,窩中有魚,有的人就是釣不上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其中之一,就是掛餌的鉤子沒有投放到位,老是在釣點外圍打轉轉。這倒不是釣者故意所為,而是外力的作用和缺乏經驗所致。施釣過程中鉤餌受風力、風向的影響。有的人窩子打過以後,窩點的準確方位搞不清了。
因此,在開始打窩時,一定要把“三點成一線”的三個點定死、記清。首先,要把腳下一點和對岸一點鎖定,然後在兩點間構成的一條“線”上定點打窩。
找不準魚兒進食的水層
在同一個水體中,不同的魚兒,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魚的泳層都是不盡相同的。在正常情況下,草魚、鯿魚、鰱魚、白鰷等都喜歡在水體的中上層活動;鯽魚、鯉魚等卻喜歡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覓食。而隨著天氣和水情的變化,其泳層會有所改變。因此應根據當時的氣候條件找準魚的泳層。
摸不著魚路,盲目打窩下鉤
一般說來,魚在水中都喜歡尋找適合自己生存、覓食、嬉戲的環境叢集活動,所以魚兒經常光顧的地方就是釣魚人所說的“魚路”。如果找不著“魚路”,盲目打窩、下鉤,是不能馬上把魚釣上來的,尤其是冬季,更是如此。
魚餌味型不對,魚兒只近餌不吃餌
餌料能不能適應魚的胃口,是獲魚量多少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如果餌料對不上路子,塘中的魚兒再多也別想把它釣上來。特別是有的養魚人長期使和一種食物餵魚,使魚兒養成了偏食習慣。所以釣魚
人在垂釣之前必須對所去的釣場有所瞭解,對口下餌,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當然,還有色、味、形方面的考究,效果就會更好。
氣溫的變化導致魚兒不進食
氣候的突然變化,會影響水溫的變化,氣候的溫差大,水溫的溫差也大。因此,在短期內形成較大溫差的水中,魚兒是一下適應不了的。所以出釣之前必須考慮到天氣變化對垂釣可能帶來的不利因素,待天氣走向正常後再出釣,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
釣具配置不當,不能適應當時魚情
下鉤之前,對塘中之魚情要有所瞭解,如魚的種類、魚的大小、塘口的新老,以及季節的特徵等。否則,有魚也難釣上岸來。又如,老塘口,魚都被釣猾了,警覺性相對較高,用粗線、大鉤就很難釣上魚來;
再如,春季魚頭較小時和冬季釣鯽時,小鉤、細線才是最佳選擇。因此,必須根據魚情來決定釣組的配置,切不可“一鉤一線釣四季”,“一副釣組打到底”。
浮漂漂相把握不準,提竿時機不當
魚是否咬鉤,怎麼樣咬鉤,都是通過浮標反映出來的。釣魚人憑浮標的反映狀態,決定提竿的時機。然而,魚種、氣候和食慾的差異性,都決定了魚兒咬鉤動作在浮標反應上的差異。所以,正確判斷不同魚種咬鉤的不同反映,把握好提竿的時機,也是減少失誤多上魚的一個重要環節。
釣魚調漂方法
1、基本調法
調第一墜時,不要裝第二墜,鉛皮略重些,使漂子完全沉入水中,然後仔細地剪去鉛皮,漂逐漸上升,經幾次剪鉛後,使漂尾全部露出,第一墜就調好。然後再在腦線上纏上第二墜鉛皮,鉛皮重量要略大一些,使漂子再全部沉入水中,然後仔細剪去鉛皮,使漂子逐步上升,當漂尾頂點至平水時,第二墜調整完畢。在垂釣時,根據釣位水的深淺,上下移動漂座,使漂尾露一目就可開始垂釣。這種調法釣鯽時送漂上升幅度大訊號明顯。
2、其他幾種調法
在水深2.5米以上,需使用大漂時或在冬季使用小漂,需要提高靈敏度時,或者老年釣友,由於視力較差,喜歡使用粗漂尾的漂子時,在調第一墜重量時,不必使漂尾全部露出水面,根據具體情況,可調到露四目或三目,第二墜仍要調至使漂尾頂端平水,這樣同樣可以保持較高靈敏度。總之第二墜不能太大,否則靈敏度下降明顯。
3、用“七星漂”時,仍可以使用雙墜提高靈敏度
調法與上述相似,半水調漂,鉛皮重量略大,使七星漂全部沉入水中,然後仔細剪去鉛皮,散漂逐漸上升,到最上一粒漂平水,此漂調好。然後將鉛皮取下,剪成一大一小兩塊。比例為2:1,即小墜佔總量三分之一。然後把大鉛皮纏在距鉤20釐米處,把小鉛皮纏在距鉤2~3釐米處,就調好了一副雙墜七星漂,施釣時,根據水深上下移動七星漂,在水面上只留一粒漂,其餘沉入水中。這種雙墜七星漂線組,用起來同樣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看過的人還會看:
冬季手竿野釣技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