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的故事
竺可楨,字藕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勤奮好學的竺可楨
竺可楨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是我國近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
竺可楨從小就十分喜愛學習。5歲時竺可楨已能識字千餘,父親把他送進了鎮上唯一的一所小學——敬義小學,不久,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啟蒙。不到兩年,“三字經”“神童詩”“千字文”之類的讀本,已遠遠不能滿足竺可楨的求知慾,於是他向同學和鄉鄰借各種線裝書籍來讀。
有一天晚上,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寫作文,小可楨寫了一遍,覺得不好,便重新再寫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寫,直到自己覺得滿意了才停筆。待他們上床休息時,公雞已經打鳴了。嫂子埋怨可材,弟弟還小,不應該對他要求這麼嚴,累壞了身體可咋辦!可材辯解說:“哪裡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寫不好不肯睡覺。”
竺可楨不僅特別喜歡學習,還喜歡動腦筋。雨天,他喜歡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門口看下雨。
有一次,他聚精會神地蹲在門口數著從房簷上滴下的雨滴,數著數著,突然發現門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來的時候正好落在坑裡。他覺得奇怪,立即跑去向母親請教。“你問得好,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個個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別看一滴水沒有什麼厲害的,可日久天長就能把石板滴出一個小坑來。”母親把話鋒一轉,又循循善誘地教導,“孩子,讀書、辦事情也是這個道理,只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就會有所成就的。”竺可楨點了點頭,牢牢地記住了母親的話,學習更加勤奮了。從此,“水滴石穿”這一格言成了竺可楨的座右銘,伴隨著他從紹興的家鄉小鎮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竺可楨小學畢業時,他的才學在同齡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個子卻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裡,迎面走過來幾個同學,在經過竺可楨身邊的時候,幾個人嘻嘻哈哈、擠眉弄眼。
其中一個人大聲挖苦道:“這副小身材,一遇颱風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個接著大聲說:“好一個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計他活不過20歲。”
聽到這些話,竺可楨十分氣惱,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們幾句,可轉念一想:誰叫自己長了這麼一副單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個好身體。
“對,男子漢想到就要做到。”
竺可楨連夜制定了一套詳細的鍛鍊身體的計劃,還寫了六個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貼在最明顯的地方,時時地提醒自己。
從那以後,竺可楨便聞雞起舞,每天天一亮就從床上爬起來,到校園裡跑步、舞劍、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從不間斷。
小竺可楨憑著自己的勤奮與好學,憑著自己的意志與精神,在知識的海洋中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敬業是謀生活的一大祕訣,工作即是磨練一個人的品性和能力的難一途徑,實不一定要看到顯著的成就,才算獲益。
:竺可楨與胡適賭壽命的故事
1910年9月某日,美國郵輪“中國皇后”號於上海吳淞港鳴響了起航的汽笛。
“呀!這不是胡洪騂***胡適的原名***呀?”“喲,是竺可楨呀!你怎麼還沒死呀?”
“這還得感謝你!想當年,你說我活不過20歲,弄得我天天游泳、跑步、練操,而且暗下決心,一定要活得比你長,將來誰先死還難說呢!”
在此邂逅的兩年前,竺可楨和胡適一起在上海澄衷學堂念初中。那時,竺可楨身材矮小而瘦弱,一副病態,所以胡適曾說他活不過20歲。
這次在郵輪相遇,竺可楨已活過20歲。可胡適不肯認輸,又說:“你雖活過20歲,看你的容貌,無論如何活不過花甲,更不可能比我長壽!”
竺可楨聽了不吉利的話,知道是在開玩笑。他知道胡適才華橫溢,口無遮攔,爭強好勝,而自己為人低調,喜歡做老好人。但對於胡適的短命預言,竺可楨從來不服,深信自己的先天瘦弱可通過後天的鍛鍊來彌補。
兩年後,兩人又相遇,竟打起賭來。竺可楨問:“我要是活過60歲怎麼樣?”胡適爽朗地回答:“你要是活到60歲,我在你60歲壽筵上當著所有親友的面給你磕三個響頭。要是比我活得長,你可以在我的屍體屁股上踢上一腳。”
“行。你可得記住今天說的話啊!”竺可楨說。
竺可楨出生於1890年,比胡適大一歲。從打賭以後,他堅持鍛鍊身體,養成定期游泳、遠足和練拳的良好習慣。而且他生活規律,不吸菸、不喝酒,早起早睡。即使顛沛流離、喪妻失子,也絲毫沒放鬆過體格鍛鍊。他的夫人回憶:“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記錄一天來的睛、雨、風向、氣溫、氣壓,要是下了雪,還要量一下雪的厚度,然後做體操、打太極拳,鍛鍊身體。飲食儉約有節制,不管飯菜好壞,從不挑剔和過量。”
後來,竺可楨活到了1974年,享年84歲,在北京溘然去世。直到去世的前夜,他還在堅持寫日記。而胡適僅活到1962年,享年71歲。但由於兩位朋友,一位在大陸,一位在臺灣,所以竺可楨60大壽時,胡適沒有機會給他磕那三個響頭。而胡適逝世時,竺可楨也沒有在他的屁股上踢上一腳。
:堅持不懈愛記日記的竺可楨
每天記日記,是他的嗜好,他一生記了厚厚的幾十本日記。除了1935年以前寫的日記在抗日戰爭期間丟失以外,從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
1974年2月6日,共38年零37天,日記一天也沒有間斷過,全部完整地儲存著。
翻開竺可楨的日記,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正文前,都記載著當天的天氣情況,比如天氣陰晴啦、風向風力啦。還記下花開花落啦、春去冬來啦,等等。這些日記竺可楨可不是隨便記的,
他把這些是當作一項科學觀察的工作來做的,非常認真、細緻。
建國初期,竺可楨在科學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園北門附近。雖然當時他已年近花甲,但卻拒絕了組織上派車接送他上下班的照顧。因為他需要用身軀去感受大自然的陰晴冷熱。
無論颳風下雨、酷暑嚴寒,人們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從公園的北門進來,南門出去;傍晚又從南門進來,北門出去。他就是竺可楨。
竺可楨上下班步行穿過公園,不是像遊人那樣悠閒自得地觀賞公園裡宜人的景色,而是對公園的景物做確切而又仔細的觀察:
哪天柳絮飄飛、哪天北海結冰、哪天春燕迴歸、哪天丁香花開?回家後,就在日記上認真地記載下來。這一習慣,一直保持了幾十個年頭。
有時候,竺可楨因出差或有事耽誤,就動員老伴、女兒,甚至鄰居家的孩子幫他留心觀察,詳細記錄。
這些平凡的科學觀察工作,幾十年來,竺可楨絲毫沒有放棄過。就是這些平凡的記錄,為竺可楨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資料,為他的創造性的科學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當他從收音機裡聽到氣象預報時,還躺在病床上,用顫抖的手握住筆,記下:“晴轉多雲,東風一至二級?”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後一篇日記。
成功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平時不斷積累的結果。竺可楨38年如一日,記下了幾十本的氣象筆記,他這種個性中的堅持性,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竺可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