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最大的食肉動物
虎鯨是海洋中最大的食肉動物,素有"海中霸王"之稱。因為它的凶殘和捕獵的能力可以與陸地上的老虎相比。虎鯨又叫"逆戟鯨",得名於雄獸高大的背鰭,因為它很像古代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它到底有多凶猛,又有著怎樣的特徵。下面由網站的小編帶你瞭解一下。
海中霸王
食肉動物種類繁多,包括熊、獅、豺、豹、狼、貂等等。過去曾有人誤以為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最大者身長2.70米,肩高1.30米,體重750千克。後來發現了阿拉斯加的棕熊,伸長可達3.25米,肩高1.50米以上,體重達800千克,這就超過了北極熊。因而阿拉斯加的棕熊為動物學家門公認的最大的食肉動物。 虎鯨是海洋中最大的食肉動物,素有"海中霸王"之稱。因為它的凶殘和捕獵的能力可以與陸地上的老虎相比。
虎鯨又叫"逆戟鯨",得名於雄獸高大的背鰭,因為它很像古代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在長期的考察中,人們經常見到它們吞食魚類、海豹、海獅 、海豚等動物,就連藍鯨這種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動物,竟也會遭到虎鯨的圍獵。 在南美洲,虎鯨經常出沒於南海獅的棲息地,伺機捕獵南海獅。虎鯨捕殺南海獅的場面既恐怖又驚險。虎鯨抓住幼海獅後,會像貓抓老鼠一樣。在吞噬前,總要不停地玩耍一下,獵物不是被丟擲水面,就是被銜在虎鯨的嘴裡。
有時候,成群的南海獅正在水面上戲水捕食。突然,虎鯨從水下竄出。南海獅亡命逃跑,虎鯨緊緊追趕。不幸的南海獅會被無情地吞掉。有時,數十頭虎鯨包圍南海獅後,同時出擊,衝進南海獅群中。頓時,海面象開鍋一樣沸騰起來。剎時間,南海獅血染海面。
虎鯨的簡介
虎鯨學名:Orcinus orca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凶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豚、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複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分佈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範圍。分佈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阿拉斯加灣,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形態特徵
虎鯨成年雄性身長最大記錄是9.75 米,體重9524千克。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體大小、鰭肢大小和背鰭高度有明顯的性二型。雌性最大體長達7.70米,雄性體長達9米。雄性成體的背鰭直立,高可達1.0-1.8米,雌性的背鰭明顯地鐮刀形,高不及0.7 米。頭部略帶圓,具有不明顯的喙。橢圓形的鰭肢位於體全長的前1/4處。雄性的鰭肢長可達體全長的20%,雌性的達11%-13%。尾葉寬可超過體全長的1/5。體背面黑色,在背鰭後方有1個淺灰色的鞍斑。下頜及從下頜前端到尿殖區的體腹面白色。有1個白色的葉狀斑從尿殖區向上伸到背鰭後的體側。
尾葉的腹面白色或淺灰色,可能具黑色邊緣。在每側眼的後上方各有1個白色橢圓形斑。鞍斑在年幼時不明顯,性成熟後更顯著。[1] 成體頭骨的髁基長可達1000毫米。在眶前凹前方過兩前頜骨的寬小於吻突寬。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側都有10-12枚齒,其橫切面呈橢圓形,齒尖向內和向後。在一些較老的個體,齒常被磨蝕或潰爛損壞。[1] 虎鯨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面板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儲存身體的熱量。
體長約為600-1000釐米,體重5000-10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開啟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能把一隻海獅整個吞下。[2]
棲息環境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佈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蹤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鬚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仍未有定論。
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與過境型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範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範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國南方的加州。[4]
生活習性
游水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鐘左右。當週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鬚鯨一樣,又細又高。
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狹窄的小水域裡相當長的時間。[5]
聲音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鏽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還能夠通過超聲波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裡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裡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5]
叢集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託,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5]
社會祖系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係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絡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裡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6]
虎鯨的社會形態是母系,交配物件的選擇比較複雜,不是由雄性的力量決定一切:例如鯨群的族長有時能活到80歲,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們選擇交配的物件一般是鯨群內部年長的雄性。雌鯨選擇物件的標準科學家並不清楚,很少觀察到交配的現場,只知有母親,不知父親在哪。[2] 鯨群內沒有父子關係和父女關係,雄性的責任是出去尋找食物,然後引導鯨群集體獵殺,分工明確,沒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關係則非常穩定,是一輩子的關係,一般不會離群。出現孤鯨的原因一般是受傷或迷路。當族群過大時,會“分家”,產生一個新的族群。[7]
捕獵有時虎鯨會採團體的方式打獵,它們利用從隆額海豚科用來製造迴音定位的部位,會將聲音集中成一束髮出的超音波互相溝通和聯絡,並策畫戰術。 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獵捕海狗時,虎鯨會在滿潮前觀察直達海灘的裂縫溝渠,當滿潮時溝渠會灌滿水,並在沙灘上形成一片淺水域,此時虎鯨會沿著溝渠衝上海灘,並故意讓自己擱淺,以趁機捕食海狗或海獅,有時一隻虎鯨會露出大背鰭吸引海狗群的注意,這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悄悄的靠近捕殺海狗,當獵物脫逃時,另一隻虎鯨就會衝上去接替捕食。類似地,虎鯨有時會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有時也會用尾巴將獵物擊昏,如海獅等,再進行捕食。[3]
虎鯨的食物包括魚類、其他鯨類、鰭足類、海獺類、鳥類、爬行類和頭足類。在南極採集的虎鯨的362個胃中,217個含有魚類,75個含有小鬚鯨的殘餘,35個含有鰭足類,35個含有頭足類。[1] 虎鯨的大腦非常發達同時身體擁有強大力量,憑藉這些優勢,這些高智商動物能夠追趕和捕殺海洋中的很多頂級捕食者。一些虎鯨家族成員的選單上至少列出了9種鯊魚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動物聞風喪膽的大白鯊和灰鯖鯊。虎鯨專家、對虎鯨行為進行了長達17年研究的英格里德·維薩爾博士表示:“令人印象最深的策略就是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虎鯨會利用尾巴將鯊魚趕出水面,整個過程中甚至不用與鯊魚發生身體接觸。藉助於尾巴產生的上升力,它們能夠製造一個漩渦,將鯊魚置於其移動時形成的水流之上。
一旦獵物露出水面,虎鯨便轉動身體同時將尾巴伸出水面,而後像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一樣攻擊鯊魚。[2] ”將鯊魚劈暈之後,虎鯨會抓住鯊魚並將其翻轉過來。這顯然是一項令人不敢相信的策略,說明虎鯨非常瞭解自己的對手。在被迅速翻轉倒置之後,鯊魚進入癱瘓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肌肉緊張性停滯”,從此任由虎鯨宰割。[3] 來自紐西蘭諾斯島圖圖卡卡的維薩爾表示:“虎鯨並不瞭解鯊魚的生理學結構,但所表現出的行為確實說明,它們知道採取一項確定的行動之後會帶來怎樣的效果。你不必為了開車就去掌握汽車的工作原理,你所要了解的就是怎麼做才能讓車子行駛起來。同樣地,虎鯨似乎知道一旦將鯊魚翻轉過來,它們便會喪失反擊能力。虎鯨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優勢。”
在虎鯨身上,科學家還觀察到其它一些攻擊手法,其中就包括“圍捕”,即鯨群圍住一條落單的鯊魚而後展開正面進動,或者從下方悄悄逼近,趁其不備迅速偷襲鯊魚下腹部。[7] 維薩爾說:“通常情況下,虎鯨都會將鯊魚翻轉過來,此時的鯊魚已經無力反擊,一次成功的捕獵行為就此結束,最後要做的就是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認為虎鯨並不會專門制定外出捕殺鯊魚的計劃。在海洋覓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機會出現,它們便毫不留情地對鯊魚展開攻擊。”[8]
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南極洲、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南、百慕大、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丹麥、吉布提、多米尼克、厄瓜多科隆群島、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
法羅群島、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甘比亞、迦納、直布羅陀格陵蘭、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宏都拉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奈米比亞、諾魯、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
奈及利亞、紐埃、北馬裡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祕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蘇利南、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湯加、千里達及托巴哥、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群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葉門。[9
經典英語短句子加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