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的故事
“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為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著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個木製的牌位,而牌位用什麼木材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卻難倒了魯哀公。
有一天,魯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學生宰我找來,問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麼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認為宰我的答覆非常荒唐,毫無根據,於是把他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孔子語重心長地對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責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後你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一旦話說出口,後悔就來不及了。”
後來,人們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
【成語】: 既往不咎
【拼音】: jì wǎng bù jiù
【解釋】: 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處】: 《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舉例造句】:既往不咎,以後再辦起事來,審慎點就是了。 ★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拼音程式碼】: jwbj
【近義詞】: 既往不咎
【反義詞】:賞罰分明、信賞必罰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對以往的錯不再責備
【英文】: forgive somebody's past misdeeds
相關人物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所處的東周王朝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漢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2]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在古代率先打破‘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階層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體力行。孔門師生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一時成為顯學,形成了中國古代的第一個學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經歷朝歷代演變,對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孔子積累和總結了很多教學經驗。他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指導。他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說不到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不要輕易告訴他現成的答案。他還提出了許多至今仍有價值的教學箴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溫習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思結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強調端正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張不恥下問,善於向別人學習。
畫餅充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