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東南海河入海口兩岸,是展現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入侵,民族不畏列強、抵禦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簡介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東南海河入海口兩岸,是展現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入侵,民族不畏列強、抵禦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博物館總佔地面積約93.8公頃,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

  大沽口炮臺始建於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重建於清鴉片戰爭期間。後存遺蹟佔地約16.08公頃。主要遺存內容為南岸的"威"字炮臺、"鎮"字炮臺、"海"字炮臺、長炮臺4座炮臺,南岸營盤東側、南側圍牆區域性,分佈於大沽海口兩岸。其地理位置具有鮮明的海口要塞特徵。大沽口炮臺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它是我國明清北方海防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證,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臺遺址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又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大沽口炮臺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也是濱海新區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佔地3585平方米的博物館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

  二、歷史

  大沽口炮臺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門之屏障。自古即為海防重鎮,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說。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口炮臺更是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禦倭寇 ,加強大沽口海防戰備,開始構築堡壘,正式駐軍設防 。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型炮臺。炮臺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對炮臺進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已建成大炮臺五座 、土炮臺12座 、土壘13座 ,組成了大沽炮臺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1858年***清咸豐八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臺進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臺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臺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

  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於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後四次對大沽口發動侵略戰爭。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置於其鐵蹄蹂躪之下,甚至進逼京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侵略者槍炮威逼下,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

  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臺拆毀。後儲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臺和"海"字老炮臺兩座遺址,其他炮臺已蕩然無存。

  1988年,大沽口炮臺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建築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在外牆處理上採用預鏽板幕牆技術,在省去700餘平方米牆面的油漆費用的同時,使博物館形成一種鏽影斑駁的歷史縱深感,且更加低碳環保。

  整個博物館就像一顆炮彈爆炸後的樣子,以不規則狀向四面散開,具有打破簡單幾何秩序性的強悍衝擊力。觸控博物館那鏽跡斑斑質感粗糙的牆壁,立刻可以感受到歷史的那份古樸厚重。

  博物館外部就是屹立百年的"威"字炮臺。歷史上大沽口炮臺共建大炮臺6座。除一門石頭縫炮臺外,其餘5座分別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後根據《辛丑條約》規定,1901年大沽口炮臺被迫拆除。後僅存"威、鎮、海"及"石頭縫"4處炮臺遺址。博物館後存炮臺是1997年由政府撥款修復的"威"字炮臺,修舊如舊是為了保持大沽口炮臺的滄桑厚重。它的幾經興廢,向後人傳達了"勿忘國恥",牢記"落後捱打,科技興國"的信條。

  

看了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的人還看了:

1.天津大沽口炮臺導遊詞3篇

2.天津旅遊導遊詞3篇

3.北京天津旅遊攻略

4.導遊詞範文格式

5.標題

西藏的名勝古蹟
成都永陵博物館簡介
相關知識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介紹
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介紹
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介紹
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介紹
金沙遺址博物館介紹
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介紹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介紹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介紹
天津市大沽口炮臺導遊詞
大沽口炮臺旅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