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念師恩的真實回憶故事
編者按:在教師節,我們會不禁回憶起自己讀書時,與老師發生的種種故事。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與自己恩師之間的回憶吧!
每逢教師節,我時常想起我的老師們,尤其是一些有故事的師長,不由感慨萬千。
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加上工作後,認識的青島市和國內的老師不少,各種性格,不同流派,令人特別懷念。一些百家講壇的學習老師雖心有敬意,但不能算真正意義的老師。在我記憶中,有幾位給我印象最深的老師值得回味。他們分別是自詡名字意取“夢迴吹角連營”文學啟蒙老師—張連營,政治相聲老師—王蘇龍,德識俱佳的儒師---張永誼。
先說名取意“夢迴吹角連營”的初中語文張連營。張老師剛從呂梁師專中文系畢業意氣風發,激情四射。張老師一看儒雅大方,待人情切。
八十年代末,我們全家由家鄉轉到興縣,記得當時我剛上初一,年紀尚幼,對文學充滿幻想,亟需啟蒙,聯營老師相機適教,頗有成效。張老師開學伊始,銳意創新,運用寫日記,每週詩詞欣賞等形式,給我們班的國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他規定我們每天寫日記,上交,第二天老師批改後,再下發。我由此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受益匪淺。
我們的詩詞欣賞課更有韻味,幾乎每週一次,《蘇幕遮》、《西江月》等詞牌詩歌在他的引領下,讓我們大開眼界。
話說1990年,我們全家遷回老家洪洞,轉眼間,我們上了高中,一位政治課大腕兒王蘇龍老師,進入我的眼簾。
王老師的政治課在地區久負盛名,他的課程無論文理班,基本上全是學生的郎朗笑聲。等到我們上政治課時,終於見識了他的魅力。原來他能把深刻的政治理論總能用洪洞方言演繹,能做到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嚴肅實屬不易。
他的課程幾乎就是一門表演藝術,只要是他的課程,整個學校樓道都是學生的笑聲,我的一些政治疑惑,王老師總能指點迷津。
最後,說說我的恩師張永誼。他治學嚴謹,博學多才。當時是我們家鄉學校的鎮校之寶----全國語文名師,後來他受聘去杭州市發展,現在已經成了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了市裡的名人。
我的作文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內容龐雜,文章結構鬆散,久無良策,無破解之法。當時已快臨近高考那年,我心急如焚。他一直是我們縣一中的畢業班語文老師,在全省聲名遠揚,令人豔羨,臨近畢業之際,才得到他的指點,實屬萬幸。
記得,剛上高中時,我主要興趣是歷史學,語文方面雖志趣亦濃但不得法,沒有突破。記得畢業班那年,初接觸張老師時,我寫的一篇關於獅城舌戰辯論賽的文章,有幸得到張老師的些許肯定,但不足之處亦不少。在與他的交流中,我向他討教,文章如何進一步指出突破。他說寫文章需要章法,文章結構至關重要,結構思路意識一旦形成,文章立刻會成型,如果內涵在豐富些就會如魚得水。我按照他的思路嘗試,驚喜發現,文章進步不少,還得到了一向苛刻父親的些許稱讚。
回想我的恩師們,我不時慚愧,今後要不忘初心,常念師恩。
作者|衛學明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教師節念師恩的真實回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