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哲學有關的文章
哲學其實沒有離我們很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 發現你的心靈
早晨好!謝謝大家在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聚在這裡!看到這樣一個盛況我感到很震撼,謝謝大家給我機會與諸位溝通。
從古典走向現代,我們亙古不變的是一種什麼樣的願望呢?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地發現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地發現了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能力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有很多朋友看過我講的《〈論語〉心得》。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看這本書。今天我在這裡想跟大家溝通的並不是一種儒家的學術系統,我們不去考究它的學理和原理,也不去探討這樣一種倫理思想在中國製度中的作用,我想跟大家溝通的並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題,而是"半部《論語》"怎麼樣修自身。為什麼說"半部《論語》"呢?起碼以我的年齡、我的知識、我的學識,我在這裡只敢說半部《論語》。那麼以後的人生歷程,我想我還有後半輩子的時間慢慢地去參悟《論語》。每一個人,可能我們心靈的成長也是一樣的。
所謂聖賢,就是一路相伴的那些樸素的真理。真正的真理永遠不是從外在灌輸給我們的,它只能從我們的內心喚醒,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有,口中無"的那點道理。可能有些古聖先賢替我們說清了,而且就是那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它讓我們感覺到怦然入心、心有所感。
今天我想跟大家溝通的題目是《發現你的心靈》。我想我們從小都受過一種樸素的教育,說我們這個大千世界氣象萬千,我們有著很多很多的知識系統,古往今來的都需要我們去了解,需要我們有一雙眼睛去發現無比遼闊的世界,但是我們真的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什麼嗎?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在極度沉重的工作壓力下感覺到自己精神快崩潰了,所以他去看心理醫生,他對心理醫生講:"你看我的症狀就是每天上班時人就很踏實,我覺得我能夠完成我的工作,而且我能夠很成功,所以我就很享受這個過程,但是一旦走出工作我就惶惶不可終日,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不瞭解自己心裡的願望,我不知所終,我感到迷惑、彷徨,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你說我長期這樣下去會不會得抑鬱症呀?"醫生跟他說:"你這個情況是挺嚴重的,那這樣吧,你先不要來看病,告訴你一個辦法:我們這個城市有一個大劇院,有一個著名的喜劇演員,他每天都在那兒表演,而且演的都是能讓人開懷大笑的喜劇,非常經典,你先去看他的表演,連著看一個星期,看到你整個人開朗起來,不再這麼憂思憂慮了,你再來找我,我們再來探討你的心理問題。"醫生說完這段話,看到那個病人低著頭,很久很久沒說話,等到他抬頭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面,他對醫生說了一句話:"我就是那個演員。"其實這樣一個故事很像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境遇。也許你是成功的,起碼你是稱職的,在社會角色上你對得起你的職稱、對得起你的薪水,甚至你還可以廢寢忘食地工作,你還可以在這個地方做出很多業績,但是我們真正叩問自己內心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狀況真的滿意嗎?我們內心的那些夢想、願望,我們真的看得見嗎?其實在今天,我們已經不缺少一雙去發現世界的眼睛。今天是傳媒的時代,電視上、報紙上,各式各樣的資訊和資訊對我們的頭腦和眼睛進行的是一場掃蕩、一場風暴,我們現在惟獨缺少的是在這樣一種資訊狂潮中對自己內心的清晰把握。如果少了這樣一種把握的話,我們自然會迷失,所以我一直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建立一種生命的覺悟。"覺悟"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從小學的時候經常看到、聽到要"培養人的覺悟",但是什麼是真正的覺悟?覺悟其實是一個佛家用語。我們來看看:漢字很簡單,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是一個豎心一個"吾",覺悟二字是什麼呢?字面上看來它就是看見我的心,拆解起來無非就是這樣一個意思。那麼我們真正問問自己,有幾個人看見了自己的心?有幾個人敢於面對自己的心呢?有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心,你會覺得心是蒼白的,你會覺得你是在靠外在的一切撐著自己。而你內心有一個空空的傷口。內心的傷口是什麼都填不平的。有時候你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遺憾的,有一些遺憾發生之後,似乎用一生都彌補不上;有時候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欲壑難平的,你在世界上的一些索取,也許終你一生都不能讓你滿足。其實我們敢不敢看自己的心是第一步。《論語》是什麼?《莊子》又是什麼?我想,所有古聖先賢,都以他們一種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態度告訴我們:面對自己,先把自己建立起來,那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所以說我不太相信一個公民,當他不是一個有幸福感的、有責任心的、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人,他能讓他的親人幸福。如果一個人不能上孝父母、下對兒女負責任的話,他也不太可能對整個社會有巨大的擔承。所以每一個人的起點,我們生命的起點,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沒有人能成為他心中的偶像、他人名字的複製品,每個人只能成為自己,但是成全自己的前提是認知自己。
老子曾經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你能打敗別人,說明你很有力量。但如果你能打敗自己,才能說明你是強者,也就是超越。如果你能夠了解他人,只能說你有智慧,但是如果洞悉自己的內心,有一種生命覺悟的建立,才能說你是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個名醫叫扁鵲,他和華佗並稱是中國最好的神醫。有一天魏文帝問扁鵲說:"聽說你們家兄弟三個都是學醫的,那麼你說說你家兄弟醫術的高低。"扁鵲毫不猶豫地說我們家大哥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自己的醫術是最糟糕的。魏文帝很吃驚,說:"誰知道你大哥、二哥是誰呀?你可是名揚天下的神醫呀?"扁鵲從容不迫地應道:"我大哥醫術之高,是在一個人沒得病的時候看出這個人的徵兆,他的能力是防患於未然,大家都認為他不會治病,因為病沒有發起來,所以他沒有任何名氣。我二哥能治小病,一個人病在初期用藥把病壓下去,能治小病的人就名傳鄉里。我醫術差到只能治大病,這個人的病全發起來,等到我去的時候就要動刀,就要用猛藥,把這個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其實這樣的醫生醫術是最低的。"這是扁鵲自謙,我們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能做到寵辱不驚嗎?我們能做到一個人在名揚天下的時候能看到自己的弱項嗎?能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在哪裡嗎?也就是說做一個真智者,不迷惑,才能真正明確自己的未來,你才能知道自己的選擇究竟在哪兒。
什麼叫勇者無懼呢?其實這種勇敢更多取決於心靈的勇敢,這種能力有時不表現為劍拔弩張、盛氣凌人,它表現為一種雲淡風清、從容不迫。從容在今天其實特別奢侈,大家會說時間多緊呀,我們會說我們只爭朝夕,來得及從容嗎?從容是內心的一種狀態,個人的狀態表現為一種氣度,即在生活中不要急功近利地直追結論,而去享受通向結論長長的過程。
我曾經在《〈論語〉心得》裡講過一個來自於日本禪宗的故事,網上很多人都在傳這個茶師的故事。這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他原本是懦弱的、不勇敢的、不懂得任何武功的,但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茶藝師。主人離不開他,主人去京師辦事非要帶著他,他說如果遇到浪人向我挑戰怎麼辦,主人讓他打扮成武士,他戰戰兢兢跟著主人到了京城。主人出去辦事,茶師出去就碰到一個浪人,浪人要比劍,茶師說不懂武藝,浪人說不是武士卻穿著這身衣服就是侮辱了武士,我還是要殺死你。茶師說自己有很多事還沒有辦完,辦完事下午再去找他。然後茶師直奔京城的大武館,見到武館的主人求主人教他一樣死得最體面的方法,他說自己是一個茶師,遇到了挑釁。主人請他泡杯便茶,他想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次泡茶,做得極其沉靜從容,一套做得完完整整,做好奉給武館主人。武館主人說:"這是我人生中喝到的最好的茶。我可以告訴你不必死了,你去吧,你就用現在泡茶的心去面對浪人。我只告訴你這一句話。"茶師去了,到的時候發現浪人已經等著了。浪人氣焰囂張地說:"我們開始比武。"他笑笑看看對方,說不用著急,端下帽子整整齊齊放在旁邊,把外衣脫下來整整齊齊疊好壓在帽子下面,把袖口、褲腿、腰帶繫好,始終面帶微笑、氣定神閒。浪人的表情越來越害怕,心裡越來越沒底,不知道對手有多強。氣焰微妙地此消彼長,到最後一刻,茶師把身上僅有的佩劍抽出來暴喝一聲停在那兒,對面的浪人給他跪下了,說:"你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強大的對手。"這是個禪宗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真正的勇敢有時候並不表現在外在的力量,而表現在內心表現出的信念和整個人帶出的氣息。我們為什麼和很多朋友交往中會說氣場特別強,我們用全身心和大家溝通、交流。我自己是搞傳播學的,傳播學中有一個統計,用語言能表達、交流的資訊只佔整個資訊的38%,剩下的62%是我們稱為負語言系統的東西。負語言系統是一個人的表情、姿態、眉語之間流露的神情、體態、身邊無形的氣場。什麼樣的人具有心靈上的勇敢?這種勇敢是坦蕩的、無私的,所以才無畏,應當是自內而外散發出的信心。
莊子說世間萬物是他的車馬,人心是可以無極的,我們不需要什麼樣的載體。這個載體可能是簡陋的,可能只是象徵符號,比如陶淵明給沒有琴絃的琴起名為"素琴",喝醉了抱著琴讓朋友走。這樣的舉動,如果以今天的我們來看,這叫不懂事。但陶淵明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呢?陶淵明的家四處漏風,家裡什麼都沒有,但陶淵明自己過得很高興,好讀書不求甚解,自己讀書讀得高興了連飯都忘了吃,這是內心的自得其樂。陶淵明的朋友聽他彈奏素琴聽到什麼音樂了嗎?一段木頭是無聲的,多年以後李白懂得了他,寫了一首小詩,說自從陶淵明辭官重歸田園之後,不計功利得失,天地之間大音無聲大象無形,真正的音樂是天籟之音,是存在於心靈中的感動。音樂家是將音符作載體把心中的感動寫出來,畫家是找到一種色彩和構圖把心中的感動寫出來,詩人是找到文字把感動寫出來,對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心中的感動總會宣洩出來,哪怕只是一段無絃琴。有一種天籟和鳴在你的心中是響徹的,陶淵明喝醉讓朋友離去,李白寫道:"我醉欲言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其實大家想一想,中國古人的生活,我們是羨慕的,但他們那種日子的貧瘠我們是想不到的,為什麼在那樣的貧瘠中有一種大歡樂呢?其實這就是一種知天命以後的灑脫和曠達,只有超越了知天命再往高處走,你聽到別人說什麼話都能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就說你不像年輕時那麼激憤,跳出來反駁,你會想誰都不容易,他說這樣的話有他的道理,別人有想法、難處。一個人到這個境界就是耳順,聽到什麼樣不同的聲音可以替別人想,這是孔夫子說的六十歲的境界。
其實如果我們心裡足夠包容、悲憫,我們能夠"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話,也許你不必等到六十歲就耳順了。急不可待跳出來反駁說明我們的心不夠寬容,我們見識別人的苦難還太少,只有一個人穿越了很多苦難之後,他再看他人,能夠從心底體會出一種理解。當你對世界充滿和善時,從心所欲就不遠了,人的心靈可以作為主宰,做的一切並不超越世界的規矩,不去碰觸世界的邊際。
從心所欲的人是什麼樣呢?漫天漫地活在自我之中也是一種快樂,李白悲也千古樂也千古,他的悲喜都是萬古長情,天地之間他應該是最高的境界,不受很多的制約。什麼叫從心所欲?並不是不受道德的規範,從心所欲還能夠做到不欲的境界,在心中獲得一種寬廣的自信,心中要有一些古人相伴,要有他一些言辭讓你知道。
在泰山南天門會看到一句:"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大海也有涯,有天接著作海岸;山頂上最高的峰巒就是你自己。中國人的哲學觀念,登山後不是征服而是融和--大山不是被我踩在腳下,而是我站在大山的肩膀上能夠成為天地之間大寫的人,這種自我實現是以領天地精華靈氣,痛徹世間萬千道理,看破古今生死,最後獲得心靈的歡暢和自由。我講過一句話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怨這種情感什麼時候拿出來用呢?我們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我的埋怨和仇恨什麼時候拿出來?我的回答是人的一生即使有抱怨和仇恨的時候,你最好把它澆滅在心裡永遠都不要拿出來,拿出來是使用、宣洩嗎?不要忘了所有的仇恨和抱怨都是一把雙刃劍,當你能夠有效殺傷他人的時候,你自己的心受傷更深,其實一個豁達的人是要學會粗略機智的,略去生活的不如意,讓有限的空間裡充滿一些燦爛的事情。都說"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是客觀存在的,起碼還有一二是如意的,那麼常想一二。其實我們的生活不會那麼慘,不會八九都不如意,起碼有六七成是如意的,我們要多想如意,不要將不如意作為有毒空氣散發腐敗的氣息。有的人抱怨成為一種習慣,永遠看不見所得,永遠看見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這樣使自己得到的東西都黯然失色。泰戈爾說:"如果你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麼你也將失去星星。"你擁有的永遠把它放大到最大,用樂觀曠達的心去看當下,你可以較勁,但較勁之後,恍然一夢,鬢髮斑白,較勁是在浪費生命。關於不爭不鬥,還有另外一個表述,所謂君子有三戒,孔子說:人的一生無非劃為三個大段,年少時戒之在色,即感情問題不要出大事;中年時戒之在鬥,即不要為小小的房子、職稱和別人鬥,這種鬥有時不完全表現在陰謀、伎倆和外在的手段,這種鬥更多的是心裡和自己較勁,知天命是心裡已經不較勁了,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狀態,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狀態是侷促的、緊張的、抱憾的,他的心中肯定打了個結;年老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知天命比"不惑"更高一個層次,"不惑"是從一種動態中逐漸地穩定下來趨於靜態,"知天命"是從靜態的死結上發散開來重新獲得心靈的自由。"知天命"應當是一種從容、曠達,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你都能坦然地接受下來。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古人,你不能說他的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意的,但這個人可以把日子過得很瀟灑,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的生活境遇可能極其簡陋,但是能看得開。如果知天命之年讓你過簡陋的日子,你內心會平衡嗎?
:流沙一樣的聲音
臺灣一位女作家說, 當愛情開始開自己時,她能聽到那像流沙一樣的聲音。
可是, 真的有很多女人, 不是這樣敏感, 聽不見愛情流走的任何一點聲音。
一個女人, 愛了一個男人8年。她和男人, 從高中開始戀愛,畢業時,兩人都沒考上大學,男人選擇了復讀。而女人, 開始到父親的單位上班,並用她那不足道的工資, 資助男人考學。一晃8年, 男人終於讀完了大學,又讀完了研究生。正當女人苦盡甘來, 準備結婚時, 接到的, 卻是男人一紙無情的“休書”。原來,男人在大二時, 就和班上的一個女同學好上了, 他將迎娶的,是另一位心上人。
女人為此在床上躺了8天, 不吃不喝。等她站起來時,人已變的像一條風乾的魚, 乾瘦而又難看, 曾經的秀麗, 一去不返, 叫人見了,無不為她傷感傷腕。女人說, 如果不是男人親口告訴自己, 他不再愛她了,她絕對不相信這是真的。每次寄錢, 女人都細心地保留好存根, 不是想到會有一天,只是覺得, 這小小的一張票據, 是兩人愛的紀念。女人傷心地說,男人每次收到錢後,都會, 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這份恩愛, 叫她到死也不明白,男人怎麼可以裝得如此逼真。
男人卻自有他的辯解。他說, 自從他愛上另一個女人之後,每封信上,他都會提到,這輩子恐怕無法報答她了。男人以為,是女人的自尊心太強,所以,才會漏過這點滴而又反覆的提醒。男人之所以到畢業才跟她攤牌,實在是因為,只有上班拿了薪水,他才能賠償女人8年的付出。
可女人不要,她說, 8年的錢, 是算得清楚, 可8年的青春和感情,你賠償得了嗎?女人本來要告到男人的單位,但這時,男人將要迎娶的女人出面了。她對女人說, 你的信, 每次都是我們兩人一起看, 一起商量著如何回覆。你這樣愛他, 為什麼會一點都看不出來破綻呢?
女人大驚, 找出男人所有的來信, 仔細看了又看,還是看不出任何破綻。驚慌地問自己, 難道是我自己錯了?
那個女人又問, 你們相處了8年, 他可要過你的身子?而我,卻為他兩次墜胎。你說, 誰更有資格嫁給他呢?
女人有點被激怒了。她吼道, 不是他不要我的身子, 是我不肯給他的又沒有結婚, 這算什麼嘛!女人說著說著就哭了, 幸虧我自己有主意。要不然我以後還怎麼做人呢!
這個故事, 終以女人的徹底退出而結束。結局雖有點慘淡,但無愛的婚姻,又有何幸福可言呢?
若干年後, 這個女人嫁了人, 做了母親, 生活開始恢復了平靜。
女人心靜如水, 只是偶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揭開男人留給她的傷疤,她才發現,男人的愛,確實如流水一般,在薄薄的信紙間,早已輕輕地滑落。當年在她看來的一腔恩愛,實際是滿紙的懺悔, 她卻不能感知。她實在太愛那個男人了,打個嗝,怕他吃的太撐了,打了一個噴嚏 ,她卻以為是他思念自己太深。
愛像流沙一樣流走, 不是自己不能感知, 而是根本無法感知。一顆愛情的心,除了裝下所愛的人,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空間。愛被迷惑,甚至中毒太深,以至麻木,失去知覺。
人在戀愛的時候,能夠感知愛情溜走的聲音,一定是在愛別人的同時,還為自己留出了一點聽覺的空間。
但是這樣的愛,我們要不要呢?在講究實際的今天,我想,還是要愛自己一點才好。
:多做善事,廣結善緣
我沒有系統地研讀過佛經,更沒有蒙受出家師父的點撥,因而不明白佛理,但我對佛教還是頗有敬仰之心的:一是因為佛教以善念為懷,悲天憫人;二是因為佛教具大智慧,用因果迴圈闡釋了宇宙人生之真諦。
佛祖釋迦牟尼生為王子,幼年聰穎,見芸芸眾生飽受苦難,便於十九歲拋卻榮華富貴,離開家庭,尋找幫助眾生脫離苦海的良方,苦苦修行十數年而不得,遂淨身禁食,於菩提樹下端正身體,進入禪定境界。歷時七日七夜,未進一粒粟米,終獲大徹大悟,是年三十一歲。他感覺世間萬事萬物都在永無停息地變化,變化的根本依據便是因果報應。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必迴圈。人生之苦在於執著與妄想,只有息欲止求,累積善行,方能歸於寧靜,擺脫煩惱和痛苦的糾纏。
巧合的是道家也有類似說法,道家認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更為巧合的是儒家也有類似觀點,儒家認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因果迴圈的道理就如種植一般,播種是因,收穫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世間萬事萬物,皆應遵循因果迴圈之理。人生亦然,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積累善行,必得報答;怙惡不悛,定有報應。有的人做善事無意為之,本性使然,有的人做善事有意為之,覺悟使然。有意無意均有善報。有的人做壞事無意為之,本性使然,有的人做壞事有意為之,僥倖使然。有意無意均有惡報。因由即結果,結果即因由,環環相扣,前鏈後接不息。
人們或許會生出疑慮:有的雖為良善,然路途坎坷,命運多舛;有的生性惡劣,然一生坦途,富貴榮華。此之為果,因從何來?於是便有了“前生”,一切皆由前生所為佐之。有的一生累積善行,終了未見報答;有的一生作惡無數,結末未現報應。此之為因,果又在何處?“天堂”、“地獄”迎之,“來世”人生際遇效之。此或為“天堂”、“地獄”、“前生”、“來世”存在之因由。
我無意曲解、褻瀆佛教之理與先賢之旨,如有偏差,純屬領悟不深不透所致。佛祖慈悲為懷,先賢蒼生為念,諒能寬恕鄙人。唯希望人們心存善念,善待萬物,廣結善緣,多做善事!慎記:播下什麼樣種子,必然收穫什麼樣果實!
勵志文藝文章精選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