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時事評論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高三學生在複習政治時要重點複習時事評論這一模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三政治時事評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時事評論背景:

  中國的基礎教育常被吐槽為“填鴨式”教學模式和“題海戰術”,然而不久前上海舉辦的一場中英基礎教育論壇,卻修正了人們對“中式教育”的看法。論壇上,無論是英方教育官員,還是與中國進行了多年深度交流的英國老師,都對上海數學教育不吝溢美之詞,稱“上海掌握教學模式”的應用有助提升英國數學教育水平。

  時事評論觀點:

  英國教育界人士的評價,並非客套話。就在今年7月,英國教育部剛剛決定投入4100萬英鎊,要求在小學中普及亞洲的數學教學方法。訊息傳來,讓很多人感到振奮:原來在某些方面,中國的基礎教育也有著令歐美仰慕的優勢。但是,如果我們冷靜下來仔細觀察的話,這並不意味著在數學等基礎教育領域,中式教育“戰勝”了英式教育。備受英國教育界關注的“上海掌握教學模式”,其成功之處,得益於在開放融合的基礎上,進行了獨特的創新。

  上海基礎教育的創新,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就啟動了“二期課改”,率先提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之下,上海開始了均衡教育規劃,開展各科課改。在數學教學中,強調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構建起更為簡明的數學知識結構,鼓勵更多有效的師生互動,以及教師對學生個別化的及時指導。專家評價形成了上海數學課堂中的“變式教學”。這當中既有中國傳統的“概念式變式教學”,也有在此基礎上提煉出的“過程性變式教學”,能使學生的數學能力普遍提高,不僅學習效果好的學生優勢明顯,並且處於低端的比例低、人數少。

  以這項改革為代表的基礎教育創新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於過程中吸收了包括重視個性化教育、注重解決現實問題等諸多世界先進教育理念,是教育開放融合的結果。正如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所言,過去幾十年裡,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了很多教學經驗,多元智慧、結構生成等理念拓展了教育活動的方式,帶來了新的教學風格,正是這種相容幷包所創新出來的一套教學模式,吸引了國際教育界的關注。

  在英國,此次積極主動與上海教育界尋求交流合作,也是其教育改革中的兼收幷蓄之舉,目的是增加教學的多樣性。他們一方面堅持自己的互動教學模式,保護學生的獨立性和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學習上海經驗,讓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得更加紮實。可見,所謂中式教育的逆襲,或是英式教育的反思,其實都反映了這樣的一個現實:教育沒有標準公式,它始終在不斷的融合中 創新發展,而不是關起大門,固守傳統。英國教育界的行動,也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對開放融合的理解。為了確保交流效果,他們還委託第三方機構對交流進行評估,很快,參加第一輪專案的48所基地學校中的多數學校,在上海教師到訪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教育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從開放融合之中尋找回自信,也從中汲取別人經驗,讓自身變得更強大。一位參加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專案的上海教師就深刻感受到,英國教師在鍛鍊學生形象思維、有趣的教學用具開發、多樣的資訊化教學方式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而這些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開發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真正從育人的角度進行思考,借鑑他人的長處,走自己的路,我們的教育將會有更多、更好的“質”的提升。

  二

  時事評論背景: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創下年內最高值,出口增速由負轉正,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第三個月保持在5%以下的較低水平……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表明,11月份的經濟執行積極變化累積增多,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通過這樣一份“月度答卷”,人們感受到中國經濟強勁的脈搏。

  時事評論觀點:

  對於普通人而言,巨集觀的資料可能略顯隔膜,而“身邊的經濟學”,更能讓人感知經濟的溫度。“有節過節,沒節造節”。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天,“雙12”的火爆,再次令外媒感慨中國人“買買買”的力量:近1000家大型購物中心、5萬家超市便利店、55萬家餐廳參加其中,參與商家數是去年同期的3倍;不少地方的超市、蛋糕店前早早就排起了長隊,男女老少在網際網路時代“趕集”……正如一位“雙12”參與者所言,井噴的消費熱情、火爆的“掃貨”場面,即便商場外朔風凜冽,也難掩消費增長帶來的暖意。

  不管是“線上為王”的“雙11”,還是聚焦線下的“雙12”,都是經濟執行良好與否的“晴雨表”。是什麼激活了“購物節”這一池春水?一位企業管理者的回答,或許可以作為答案:通過移動支付,平均可以為每位顧客節省8秒的結賬時間。8秒鐘看似不長,卻意義非凡。相比以前,付款用現金、發優惠券靠小傳單、辦會員卡要隨身帶,如今,帶著一部手機就可以“想購就購”。省時、便利、快捷,帶來的是消費升級換代。可以說,消費市場紅火的背後,其實是移動支付等網際網路科技創新引擎的轟響。

  創新,不僅聯通了線上線下,更在孕育新的人口紅利。一位經濟學家的觀察,耐人尋味。在南方一些省份的農村,農民在種地之餘紛紛“觸網”,經營小微企業。這樣一種現象,實際上意味著“農民的知識結構在變化”。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之一,那麼時至今日,由知識更新帶來的“新的人口紅利”,成為中國經濟的底氣所在。一家美國媒體如此提醒西方世界:廉價勞動力“偷走”美國人就業的日子,已讓位於智慧手機、半導體和自動汽車的設計創新,如今中國重心已轉向創新和APP的“後沃爾瑪時代”。這些變化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從“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一個地方的轉型,值得深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由於自然地理條件制約、交通不便利等諸多因素,一度經濟發展在全國掛末。“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諺語,形象地道出了發展的無奈。然而,藉著資訊化浪潮的契機,貴州卻變劣勢為優勢,在大西南發展起了大資料產業,讓大資料成為後發趕超的“助推器”。這幾年,貴州的GDP增速更是持續跑贏全國水平,可謂“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彎道超車也好,搶佔高點也罷,貴州的“逆襲”,正在於點燃了創新的“導火索”。

  中國經濟的強勁走勢,在國際上也贏得越來越多的共識。今年年初,多家國際機構還在表達對中國經濟走勢的擔憂,而如今,包括摩根士丹利、渣打銀行、穆迪等機構,卻紛紛“翻多”,對中國經濟前景普遍看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在調低世界經濟增速預期的同時,調高了中國經濟增速預期。預期“反轉”,折射的正是中國經濟走勢的強勁,以及外界對中國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引領者的期待。

  三

  時事評論背景:

  全國多地又陷入重度霧霾。藍天碧水的希冀,法治生威的呼籲,總是在這樣的對比時刻更顯強烈。依法治理環境,是擺在各級政府,尤其是環保部門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時事評論觀點:

  然而,有的地方作答認真,有的地方卻開著小差。以環保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為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然而,這一法條的落實不盡如人意。目前仍有北京、天津、上海等13個省區市政府“按兵不動”。

  報告或是不報告,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動作,而是法定義務。有人說,環保部在今年4月已“面呈答卷”,起到了表率作用,各地應效仿。其實不然。既然各級政府定期向人大報告環保工作情況已經明確為一項法律條款,就必須依法辦事,這是法治的硬規定而不是“效仿”的軟要求。由此而言,一些地方不報告、不說明、不解釋,暴露了環保法治意識的淡薄。

  而這種“淡薄”也反襯出現實的骨感,諸如“發展有壓力,環保如何填動力”“綠色GDP,還是GDP一片綠”的兩難。這主要受制於兩種思維。一是“以罰代法”,用罰款取代環保執法,甚至有些地方把重汙染企業視為“金主”,動用財政資金代繳罰款;二是“以拖代法”,對待環保督察認認真真、接受環保監督誠誠懇懇,整改落實則馬馬虎虎甚至推三阻四。如果不能在法律執行上、執行監督上給政府部門戴上“緊箍”,環境治理的法治化也容易淪為擺設。

  從這個意義上說,環保報告作為依法治理環境的制度性安排,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治理決心。這並非是說一些地方政府沒有意識到履行報告的義務,而是強調,不能因為當地環境治理沒有明顯改善或未能完成目標而不想報告、不敢報告。事實上,人大監督和依法報告是落實新環保法的“一體兩面”,更是倒逼環境治理有效實現的法治舉措,不能對法律規定視而不見,更不能患上“拖延症”。

  當然,向人大報告,不是形式地“走一遭”,而應深究能否經得起人大代表質詢、能否有助於環境治理、能否把人大監督轉化為治理動力。從根本上來說,環保報告制度不在於“形式”,更在於“行動”。煥發行動的力量,必須亮出法律執行的利劍,讓環保法治理念變成生態保護的地方作為,而這才是看得見的治理。

  政府依法,才能引導全社會形成遵法、守法、信法的氛圍。一些地方政府不盡環保報告的法定義務,就相當於道路上同時亮起“紅綠燈”,前進還是停車變得遊移不定,將會影響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局。

  “什麼是你們的義務?是時代的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種要求是老百姓的心聲,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從每級政府向人大報告環境工作情況開始,“依法”應該成為再普通不過的常態,這樣,“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才是一片青綠。

<>的人還: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分析
高中政治時事評論作文
相關知識
高三政治時事評論作文
高中政治時事評論作文
高中政治時事評論作文彙編
高中政治時事評論作文精選
高考政治時事評論作文大全
高考政治時事評論作文大全
高三政治時事評論精選
高三政治時事評論
人教版高中政治時事評論範文
人教版高中政治時事評論範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