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民就業創業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8日

  創業要學習別人的精神,學習他們的成功方法,學習積極向上的習慣。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海歸回國種田從賣大米做起 加拿大海歸回國種田

  剛剛過去的十一國慶長假,31歲的加拿大海歸譚靜遠依舊忙個不停,雖說是長假,但因為創業,地裡新種的一季稻米即將收割,她要忙著對接、推廣,把最新鮮的糧食送到預訂的客人手中。

  因為長期在戶外待著,譚靜遠的面板晒成了健康的小麥色,鼻子上有最時髦的鼻釘,手上塗著鮮亮的甲油。她生在成都,15歲那年隨母親到加拿大留學,一路從本科到碩士,畢業後回國工作。去年,她加入廣州的社會企業天地人禾消費合作社。

  “我留學時的加拿大,不像現在有那麼多中國移民,如果你在街上聽到有人講普通話,會驚訝地回頭。親朋好友也會告訴你,未來要關心的是如何更好地留在加拿大生活。”她笑稱自己的職業路徑“有些奇葩”,“不像家裡其他同齡人選擇金融等商科專業,在加國就業或是回國當白領”,她選擇在中國南方的鄉村做農人。

  譚靜遠說,自己想“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為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去年她剛剛加入的天地人禾,是一家致力於生態保護和土地永續耕作的初創企業。她和團隊在廣州附近的清遠市連山縣向陽村,承包了100畝地,與當地18位村民簽訂協議,用稻鴨共生的傳統方式種植。他們負責將產出的有機作物推銷出去,保證並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時邀請消費者家庭走進稻田,體驗插秧和收割等農活,讓農民與消費者共受益。

  在公益圈人眼中,天地人禾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企業——譚靜遠和她的團隊用商業的手段解決食品安全、農村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讓城裡人和農村人共同參與到鄉村社群建設中來。

  作為社會企業,天地人禾的資金一部分來自商業收入,一部分來自公益資助。商業收入用於日常生產運營,公益資助則投入公益專案,例如鄉村建設。

  她說自己目前的狀態“挺不錯,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做起來非常專注,生活上也能很好地平衡,空閒時間還能做喜歡的事情,對繪畫、健身、閱讀都有接觸”。“如果跟身邊人比,我身上最明顯的一點可能是沒有太多的焦慮情緒,偶爾工作上會有一點,但屬於正常,我會盡量處理好。”譚靜遠告訴《青年參考》記者。

  鄉村支教經歷改變人生軌跡

  譚靜遠來自“高知家庭”,爺爺畢業於同濟大學,外公畢業於清華大學,父母都從事物理研究工作。她15歲到了加拿大,後來在多倫多大學念分子生物專業。“說出來可能有些抽象,但從高中起我就抱有一個理想,未來要做些對社會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特別是做那些別人不願意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科研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已過而立之年,但看上去還像20歲剛出頭樣子的姑娘對《青年參考》記者說。

  在加拿大搞科研,為何要跑回中國鄉村“務農”?這一戲劇性的轉折得回溯到她在大學時的回國下鄉經歷。

  2005年大三的暑假,譚靜遠申請到江西景德鎮下面的一個農村實習,開展推廣閱讀和捐書的活動。從加拿大輾轉到中國農村,他們一路的熱情被當地村幹部的一番話澆滅了,“你們來回一萬多的路費,可能比過來推廣讀書的價值要大”。

  讀研期間,譚靜遠又申請去了一次江西的撫州,再次選擇當支教志願者。前後兩次下鄉,讓譚靜遠瞭解到了祖國農村的現狀。“孩子們能看的書只有課本,有圖書室就算奢侈,醫療條件很落後,很多大點兒的孩子甚至沒聽過加拿大。還有一位五年級的小女孩,因為家庭環境,不得不輟學跟姐姐去廣州打工……”

  2009年碩士畢業後,經過一番慎重考慮,她放棄鑽研多年的分子生物學,回到祖國從事公益事業。她先加入北京“多背一公斤”公益旅遊專案,負責產品研發,2013年又隨團隊遷到廣州,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天地人禾的創始人劉尚文。

  “其實在加拿大讀書時,我就很關注弱勢群體,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當時看到電視上播的非洲或是東南亞百姓生活的場景,就萌生了以後要在發展中國家的鄉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想法。”譚靜遠說,“現在的生活狀態滿足了我那時的願望。”

  從2005年到2015年,10年間譚靜遠走訪了不下30箇中國鄉村學校。加入天地人禾團隊後,她主要負責品牌策略、產品開發和食農教育等內容。今年,她成為天地人禾的CEO,統領團隊業務。

  想要達成的目標並非賣大米這麼簡單

  在跟土地接觸、跟農民打交道的一年多裡,譚靜遠每每感覺“自己就屬於那裡”。現在,她隔一段時間就到向陽村插秧、割苗,同老鄉們嘮嗑,她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未來同中國鄉村綁在一起。

  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讓這位加拿大海歸姑娘感受到了自己所做事業的意義。“當時我們馬上要啟動下一輪的種植計劃,很多村民跑來說他們願意加入我們的組織,想跟我們簽訂協議,那個時候我覺得很滿足,一直努力的事情得到了村民的認可。”譚靜遠說。

  在小譚眼中,他們的團隊雖然推廣的是稻米,但想要達成的目標並非賣米這麼簡單。“我們的長期使命是推廣對農村環境有正面影響的農產品生產與生活消費模式,從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農民權益及健康和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她說,下一步,團隊還將建立一個生態社群,同時成立中國第一個面向4~14歲孩子的食農教育體系。

  “這個專案現在已展開,我們希望小朋友來鄉村體驗多樣的文化,觀察田間地頭的螢火蟲、青蛙、貓頭鷹等各種動物昆蟲以及植物景觀,增加農耕知識,同時培養環保意識。”譚靜遠告訴《青年參考》記者。

  “歸結為一點,我們想做些鄉村建設的工作。”在她看來,中國鄉村有很大的魅力,只是現在處於一種衰落狀態——村子裡的人往外走,很少有人去建設它,學校也撤了,沒有青年文化,失去了生機和朝氣。但它有很大的潛力,農村是幾千年來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中國人世世代代在其中生存,發展出了很多寶貴的農耕智慧。

  “究竟在新的世代下,鄉村能跟外部社會有怎樣一種好的對接,以恢復新的活力?通過改良農作物的品質,還是發展觀光旅遊?這些都是很大的課題,我們在做其中一種嘗試。”小譚說,“最近公司招募新員工,我還意外收到一封郵件,對方說自己是向陽村的村民,想跟我們一起建設他的家鄉……這是新近收穫的一份感動,團隊的努力被認可,真的很難得。”

  理想誕生自內疚

  去年,譚靜遠的朋友偶然間問起她,為何會對中國鄉村的發展那麼關注,她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是因為內疚。

  “一切的原點,是我第一次到鄉村支教時,碰到的那位改變我世界觀的五年級女孩,我在那個年齡段時已經跟父母在加拿大生活了,有機會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包括後來的自學設計、旅行、上大學以及做科研。當我看到那些比我小的孩子因為社會不公平等原因造成的機會缺位,會覺得內疚,雖然這種不公平不是我造成的,但某種程度上我是獲益者,如果不為他們做點什麼的話,我會愈發內疚。”譚靜遠在一篇個人自述中寫道,“有人說內疚是最強大的情緒,而這也是我理想產生的原因。”

  “我希望那個女孩在未來會遇見屬於自己的可能性,而我也會一直努力讓腳下的土地孕育美好,夢想或許真的不需要堅持,硬著頭皮做就好。”她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道。

  除了現在專注的鄉村事業,關於未來,譚靜遠還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再過個三五年,等到天地人禾不需要她出面,很多專案就能自行運轉的時候,她不排除自己再去讀個分子生物學方向的博士,重回老專業。“因為一方面國際上有很大的發展,人類基因圖譜計劃相信未來5年也會有非常大的進展。”她說。

  二

  他養竹鼠“聽”世界名曲月入兩萬

  “這是貝多芬的名曲,接下來是中國的古典音樂……”聽著悠揚的輕音樂,數百隻竹鼠見到陌生人,並未出現躁動,而是悠閒地啃著草、吃著糧食。

  這些竹鼠的主人是吳建安,兩年前,他是都市白領,辭職後紮根深山,靠養竹鼠致富。

  不當白領 回鄉下創業

  走進永春縣蘇坑鎮嵩溪村洋田角落吳建安的竹鼠養殖場,你會發現,這邊的竹鼠如此乖巧。

  2003年大學畢業後,小吳一直在某大型公司做財務,月薪近萬,後來他認識了妻子姜笑麗,作為白領,他們收入都不錯。幾年積累,他們已打算在廈門海滄區買房定居。然而,孩子出生後,吳建安卻猶豫了起來。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事業和生活?

  創業!小吳回了一趟家,看到家裡山清水秀,生態條件非常優越,他小時候的夢想湧上心頭。“我從小就想搞小農場,養的家畜吃青草,市場前景應該錯不了。”小姜很支援丈夫的想法,也辭職跟他回老家。

  養什麼好?小吳到周圍縣市進調查,他發現養竹鼠很有前景:“我家裡就有養竹鼠的歷史,市場需求旺盛,但卻還沒有比較大養殖場。”小吳認為,養殖竹鼠投資小,入門較快,繁殖快,後續的投入較少。

  父母不明白 一月不跟他說話

  說幹就幹,小吳從親戚處接手了100多隻竹鼠。

  剛開始,他像以前那樣拔雜草來喂,也不懂防疫,“雖然竹鼠繁殖很快,但經常會有竹鼠死去。”吳建安介紹。

  這並非小吳遇到的最大挑戰。剛回家,父母親一聽說他要辭掉高收入的工作回家養竹鼠,氣得臉都綠了。在反覆勸說無效後,父母一個多月不跟他說話。

  頂住壓力,小吳一心想著,如何把竹鼠養好。

  防疫是關鍵,他經常戴上手套,向醫生一樣,解剖死去的竹鼠,尋找致死原因。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半年努力,他找出了一套成功的防疫方法。

  經過努力,養殖慢慢上了正軌。一個遠在江西的網友,通過網路,與吳建安聯絡,一口氣找他買了300多隻幼崽。他因此賺到1萬多元。“想不到這種東西還可以賺錢,那就好好幹!”父親終於跟他說話。

  放名曲給竹鼠聽?讓它們長得更快

  給竹鼠聽輕音樂,是一次意外的發現。

  原來,一次在喂竹鼠過程中,小吳的手機鈴聲響起來了,原本見到人後到處亂竄的竹鼠竟然安靜了下來。他想***創業網 ,如果長期給竹鼠聽輕音樂,有助於竹鼠緩解情緒及長膘。他於是把播放裝置裝到養殖場,給竹鼠播放。如今,有陌生人進入,這些竹鼠也不會躁動不安。

  他開始開發利用養竹鼠的第二價值。“竹鼠糞便也是好東西。”吳建安介紹,蘇坑是佛手茶種植大鎮,竹鼠的糞便便是改良土壤的好肥料,單單一年的竹鼠糞便,他賣了2萬多元。

  帶領村民致富 想建生態農場

  創業之初,拓展市場,吳建安也另闢蹊徑。

  他開著小貨車,在永春、德化一家一家餐館酒店尋找買家,有的老闆剛開始不怎麼搭理他,他就“強強”放5只竹鼠在那裡,說好了如果顧客願意吃再來收錢。

  如今,當初不怎麼搭理他的那些餐館,隔三差五就找他拿貨。

  2013年,小吳的竹鼠總銷售收入達到了60萬元。今年前景更是喜人,他每個月能賣出4000只竹鼠,月純利潤2萬多元。

  “生意越來越好,一個人忙不過來。”小吳乾脆把一些幼崽讓鄉親帶回家養,長成了再統一回收。這樣,不少鄉親也在他的帶動下,共同致富。

  “最近我還挖了兩口魚池,打算把竹鼠的糞便弄成沼氣池,再種些有機蔬菜,一座農場不久就會出現了。”他滿懷豪情地說道。

返鄉農民就業創業故事
返鄉農民就業創業事蹟
相關知識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農民白手創業案例
返鄉農民白手創業故事
返鄉農民成功創業案例
返鄉農民堅持創業故事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致富經歷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案例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致富事蹟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事蹟材料
返鄉農民自主創業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