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含義
太極拳是一門講究剛柔相濟的武功,要想做到“剛柔相濟”我們得先理解它的正確含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剛柔相濟是太極拳運動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著名太極拳家陳鑫對此曾有過精闢的論述:“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用功以來,千錘百練,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觀之,有似於柔,故以柔名之爾,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於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
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功也多,故其成難。”在這裡,陳鑫指出了世人認為太極拳是柔術的偏見,明確提出:“太極拳不可偏執於剛,也不可偏執於柔,而應是剛柔相濟,才符合太極拳名的真義,才是名符其實的太極拳。剛、柔是太極拳陰陽範疇中的一對矛盾,在練習和應用之時,應該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純剛無柔,或純柔無剛,即是隻有陽或只有陰,均不能稱之為太極拳。
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包括多個方面的含義,其中最重要的有:太極拳功成之時呈現的“狀態”,應用時的“特點”以及太極拳運動技能形成過程所遵循的“規律”。
“剛柔相濟”是太極拳功成之時呈現的最理想狀態。主要表現在:意識上形成不偏不倚,身體姿勢時時處在剛與柔交界的中正狀態***亦可稱臨界狀態***。正如陳鑫所描述的:“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意識上只有形成了剛柔相濟的狀態,才能夠做到欲剛能剛,欲柔能柔,剛柔隨心所欲。又如先嚴羅基巨集先生所說:“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意在人先。隱為柔,現為剛,隱現莫測,擒縱在我”。
“富有彈性和韌性”是太極拳內勁的基本特點。甚至可以說太極拳的技擊術,就是運用這種富有彈性、韌性的內勁來克敵致勝的技術。眾所周知,對純陽純剛的堅石或純陰純柔的棉花來講,不論採取任何訓練手段,都不可能產生出理想的彈性力。只有剛柔相濟的彈性體,如:弓、彈簧、注滿氣的輪胎、皮球等,才能產生彈性力。太極拳的練習,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千錘百煉,將自己的身體鍛鍊成一個剛柔相濟、高度協調的彈性體,從而產生強大而富有彈性韌性的內勁。
在實際應用中,不管是外力作用於這一彈性體,還是以這一彈性體主動作用於外力,它通過彈性變形,能吸能蓄,有效地緩衝外力,並將外力轉化為彈性勢能,最後反作用於對方身上,起到借力打人之妙用。這種剛柔相濟的彈性狀態,為達到技擊應用中“不丟不頂”的要求,創造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如果說將自己鍛鍊成剛柔相濟的彈性體,是太極拳功成之時所呈現的基本狀態,那麼將此彈性體的質量分佈,調整成外柔內剛,棉裡裹鐵,棉裡藏針,則是剛柔相濟的高階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位於中心的丹田保持最強最大的質量,質量的強度係數,由內及外逐級遞減,使內外逐級遞減,使內外環節產生質量差。當運用相對柔軟的外層去接受外力時,使對方感覺是作用在一個柔性體上,起到十分有效的緩衝化解作用,如外力繼續加大,彈性體由外及內作彈性變形,積蓄的彈性勢能以疊加的趨勢增長。
反過來。外力受到這一彈性體的逐級緩衝轉換,作用力及作用 速度均逐級遞減,無法對我的質量中心產生破壞和威脅,形成彼消己長的形勢,達到我順人背的制人目的。此外,當外力受到有效的緩衝和轉化的同時,自己的內勁得到有效的加強,因而所產生的內外質量和壓力的反差,保證了發 勁是由內及外的定向性,就像當槍膛裡的壓力大大超過槍管外的壓力時,子彈才能定向高速向外發射,有效地打擊目標。
太極拳技擊應用時剛柔相濟的技巧和特點,就是在太極拳功成之時所呈現的彈性狀態上體現出來的。拳論曰:“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遊、連、隨、騰、閃、抖、空、棚、捋、擠、按無不得其自然矣。”故在對抗之時,必須處處注意適當地運用剛柔,對方剛時,不能以剛應之,而應以柔化之;對方出現“丟時”就逢丟必打,此時必須顯剛,以強大的內勁將其打出。當然,在用柔用剛和剛柔轉換之時,必須柔中寓剛,剛中有柔,方能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拳認強“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的含義。
太極拳剛柔相濟德三個階段
“剛柔相濟”是太極拳運動技能形成過程所必須遵循的規律。這個規律可以概括為12個字,即“摧僵化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這也可稱為技能形成的3個階段。
摧僵化柔階段:
初學者在完成動作時,往往會因興奮的擴散和泛化,肌肉緊張僵硬,大大減低了身體的柔軟性和彈性,贊成動作的不協調。所以在初學階段,要特別強調意識和肌肉的放鬆練習,通過一系列心法和身法調節,以及緩慢鬆柔、圓活連貫的動作,化去拙勁、僵勁,以培養節節貫通、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勁,為意、氣、勁毫不阻滯地抵達全身任何一個部位打下基礎。這就是催僵化柔階段的任務。因而說“鬆柔”是太極拳入門的一個重要環節。
積柔成剛階段:
在摧僵化柔的基礎上,首先是以意導體,在意識的支配下,通過各種身法的調整,以五把弓原理為依據,建立“五把弓”模式的身體姿勢,即把人體各部分調節成由軀幹和四肢共五把弓組合的一個統一的彈性體,在意識的支配下,使身體由內及外,由近端環節到遠端環節,節節貫穿,對拉拔長,從而產生彈力。完成以意導體的過程後,再以意導氣,通過“空胸實腹”、“氣沉丹田”等練習,先是在丹田聚集強大壓力,然後再將丹田的壓力貫通於身體各部,形成雄厚的整體勁,也就是太極拳所追求的內勁。這種積柔成剛以鬆柔的形式鍛煉出來的勁力,為發揮太極拳獨特的技擊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
剛柔相濟階段:
這是太極拳的高階階段。經過摧僵化柔,只柔成剛的練習將身體鍛鍊成剛柔相濟的彈性體,併產生了在意識支配下源動于丹田的極富彈性的內勁。進一步通過制人功夫的練習,在技擊對抗的過程中,做到如拳論所描述的那樣:“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相交,無端可尋”。到了這一階段,剛柔相生相濟,變化無窮,自成法度。這才是太極拳所要追求的境界。
最後談談以柔克剛的問題。以上我們談及太極拳功成之時外柔內剛的彈性狀態和技擊運用時柔運化剛發勁的技術特點,使我們真正認識“柔”在太極拳的訓練和運用中的重要性,而太極拳的柔是剛柔相濟的柔,是具有渾雄內勁的,能伸縮,能運化,能沾粘的有法之柔。若是軟塌的,無法的柔,又何以能克剛?所以,以柔克剛,就是指用有法之“柔”去克僵硬無法之“剛”。這是不可混淆的。
陳式拳剛柔相濟的正確含義
總體而言,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是由身肢放長和螺旋運動兩個方面密切配合形成的。
1、在生理學中講到肌肉受外力牽拉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長或收縮,但當引起肌肉變化的外因去掉後,它就會立刻恢復原狀,這是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彈性。
在練習時,從肢體上可以看出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手臂放長的沉肩墜肘,屈膝鬆腰的圓襠等等,這一系列的放長促成了全身相應的放長,使肢體不但產生了彈性,形成了繃勁,而且因周身的放長,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為自然的鬆開和身肢放長,為剛柔相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這種虛實、鬆展的變化,就體現了剛柔相濟的存在。
2、陳式太極拳中的螺旋運動來自纏絲,總可分為順,逆兩種纏絲。
這兩種纏絲存在於陳式太極運動的一切過程中,它是通過肢的旋轉,經過上肢、下肢和軀幹三者緊密結合面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只要掌握了這一規律,就可使動作在做弧線運動時有了一定的依據。
比如在練架式時感到某一動作有不得勢之處,就可依據纏絲的規律調整肢體以求得順隨。
總之掌握了身肢放長和螺旋運動,就是掌握了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
這兩種方法掌握越好,陳式拳的剛柔勁質量就越高,越具推毀力。
綜上所述,要掌握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必須首先弄明白剛與柔的正確含義,必須在身肢放長產生彈性和螺旋運動的纏絲勁上下功夫,要以科學理論為依據,結合實踐去掌握。
總之,我認為要想練好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必須按下列步驟進行練習。
第一、在學習拳架的初期要先化去原有的僵勁,越鬆柔越好,應多體會放鬆後的沉感,這段時間一般要1至2年,而且時間越長相對身體上的僵掘勁除去得越徹底。
第二、周身練到綿軟後,就可以進行具體地練習全身的放長,以練習剛勁為主。
第三、行氣用柔,落點為剛,此時應在剛柔的劃分上下功夫。
第四、心意結合神氣的忽隱忽顯和呼吸的配合,是太極對於剛柔變換的法則。
太極拳的起承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