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起承轉合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講究四逢:逢轉必沉,逢沉必領,逢起必落,逢定必鬆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第一 逢轉必沉

  向左轉沉左胯,向右轉沉右胯,邊沉邊轉邊外撐,要貫穿始終。

  第二 逢沉必領

  只要是沉,必有上下的對拉拔長,上下有了,前後開,前後有了左右找,自己的身體始終是個圓球,走的也是由內而外的撐勁。所以有沉,就有領,領起來再找前後和左右。沒有領,找到左右也沒用。

  第三,逢起必落

  兩腿在虛實轉換中,一條腿起,另一條腿必落,不是腳的起落,而是胯的感覺。就是要端平兩胯。比如雲手,一條腿起的時候,領一條腿的胯根要下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身高沒有起伏,身高不起伏,胯才能守住,不然起落之間容易漂浮。逢起必落就是在起落之間找平衡和穩定。

  第四,逢定必鬆沉

  指在所有的定勢快到位的時候,要向下鬆沉,最明顯的就是肩胯。肩一鬆,尾閭一收,就感覺有東西把丹田充實滿了。身體重量鬆沉下去要到兩腳腳跟,不要到腳掌,任何動作都是如此。

  四個規律,貫穿在每個動作裡面,這就是起、承、轉、合的練法。

  

  起須五心相應,承應中節相隨,轉必鬆沉流連,合則根追能留。 行拳走架,摸手喂勁,每一式勢起,兩手心、足心及頭頂心***五心,全身梢節之至陰者也,陰極,則陽生。***須有呼應,勁路便有根底。構園作畫強調“山無腳,水有源”也理同。山有腳則生硬,情趣全無;水無源則厲竭,靈機頓失。呼應忌生硬、忌斷續、忌凸凹,一呼一應宜猶蜻蜓點水,一沾而起。

  所謂“肥不臃腫”者也; 拳勢既起,一陽自海底生髮,須有肘、背、膝三中節相隨,勁路得以貫之。內中存一“提”一“拔”一“牽引”。如運筆潑墨,細微小節處,須凝神靜氣,不敢草率。行拳能舉輕若重,摸手則舉重若輕。所謂“瘦無纖弱”者也; 一呼應一牽引,倘以對手的半個陰陽圈相合,即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太極陰陽圖。而在行拳走架時,還只是半個“8”字。此時為己身陰陽生息之機,當刻刻留意。稍有不慎,或過或不及。陰極而陽生,陽極而陰滋。

  兩腳的虛實、兩手的走化全繫於此機的把握。書法至此,常用“按”、“顫”法,筆鋒鋪開,或“按”或“顫”,復以中鋒行筆,方能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拳勢至此,須鬆開兩肩、兩胯里根,自然沉著,拳勢也流連無澀。所謂“其流自暢,其勢則疾”者也; 拳勢自梢節而起,中節相隨,至轉沉引化,“合”成破竹之勢。轉合之間,內含一迎一送。“迎來送往”須與對手節拍相合,方不失人情世故;又不能庸落世俗客套,方顯待客之道。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者,關鍵在於要恰如其分的牽動對手的四兩勁。不足“四兩”,則待客不周,難以牽動對手;過於盛情,對手長驅直入,反客為主,也難以承當東道之宜。

  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也。拳勢至此,根節自然成“追敵”之勢,剩勇則留,莫作窮寇之追。對待窮寇,兵書有“黃金鋪道”,講的就是送客之理。書法至此,則有“頓”“挫”用筆,藏鋒逆收,所謂“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者也。 拳勢有“起承轉合”,拙中藏巧,巧中又寓拙,便無赳赳武夫氣,書卷味飄然逸出。

  二水案:“逢轉必沉”,闡述了拳勢在“起承轉合”過程中,“轉”的要義。曹樹偉師對此多有發微處。武式說拳喜談“起承轉合”,開借藝說拳之先河,然其義僅概指招式的完整性。後至郝為楨,演變為“起承開合”,始涉勁路態勢遞變。二水不揣淺陋,旨在說明拳勢的“起承轉合”以及四個階段中各不相同的要求。
 

太極拳的起承轉合
太極勁和太極拳勁
相關知識
太極拳的起承轉合
太極拳的起承轉合
陳氏太極拳的內外相合原理解析
陳式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
習練太極拳的三個結合
楊式太極拳的起源和發展
太極拳的起源
少侯架太極拳的繼承與發展探究
太極拳的起勢有哪些要領
太極拳的任選組合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