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精忠報國文章
精忠報國,是關於岳飛的一個故事。岳飛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字,以期岳飛日後能夠為國竭盡忠誠。這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典故之一,常用以教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精忠報國是對岳飛的評價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精忠報國
岳飛,字鵬舉,是南宋抗金著名軍事將領、我國著名民族英雄。宋徽宗崇寧二年,即西元1103年農曆2月15日出生在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岳家莊今河南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岳飛出生後,恰逢金兵入主中原,社會動盪不安,岳飛從20歲起三次從軍,先抗遼兵,後抗金兵,在近20年的從戎生涯中,他以其特有的 精忠報國 精神,身經百戰,英勇殺敵,軍功卓著,成為當時著名的抗金將領。正當岳飛收復河山、壯志將酬,預備 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 之時,卻被以南宋皇帝趙構為首的投資派害死在杭州亭。39歲英年早逝,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痛事和遺憾。
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傳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 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 盡忠報國 四大字,深入膚理 。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 赤心救國 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 盡忠報國 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 史言飛背有 精忠報國 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 。如若這樣, 精忠報國 是岳飛成為大將後,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 ,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 22回,回目 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 。內容為,岳飛不受楊麼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 精忠報國 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象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經典成語故事推薦一:愚公移山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裡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裡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瞭,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裡。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揹走。從此,這裡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釋讀】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經典成語故事推薦二:熟能生巧
從前有個叫陳康肅,號堯諮的人,箭術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心裡非常的驕傲,常常誇耀自己的本領。“哈,哈,哈,我的箭術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願意跟我比比看啊?”
“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瞭,我們怎麼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習,學習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諮那兒學得箭術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開心。
有一天陳堯諮帶著徒弟在院子裡練習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諮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諮也很神氣的對老翁說:“你看怎麼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並不叫好。
陳堯諮心裡很不舒服,不客氣的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不會。”“那麼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嗎?”“好是好,不過,這只是一平常的技術罷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老頭兒,你說的是什麼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的確平常的很,沒什麼值得誇讚的。”“老頭兒,聽你這麼說好象很內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不服氣就比畫比畫。光說不練你有個什麼用!”“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倒油,這還用得著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啊!”“你們還是再說吧。”
老翁說完,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後舀了一杓油,眼睛看準了,油杓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的從錢孔流入葫蘆裡。倒完之後,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翁很謙虛的向陳堯諮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罷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陳堯諮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的練習射箭,再也不誇耀自己的箭術。後來他的人品和箭術一樣好.
【釋讀】
這個成語,說明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勤學苦練掌握規律,就能找出許多竅門,幹起來得心應手。
工作勵志幽默小故事_幽默勵志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