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養生調養脾胃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雨水節氣人們養生應該重在調養脾胃。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雨水節氣“調養脾胃”最重要。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係中,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髒中的脾***《圖書編·髒氣髒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髮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洩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絡,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剋關係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洩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鬱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髮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穀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內,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慾、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理脾胃的按摩方法
1、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是通過刺激身體某些經絡和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尤其適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厭食積滯等病症的小孩。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兩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經絡中的督脈所在,脊柱的兩側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路線,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的作用。
2、捏腿肚
小腿肚內側有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按捏這一部位,對上述經絡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聯,故捏按此處可治療胃部疾患。當然這僅適用一般胃病,能緩解輕微的胃痛,對嚴重胃病者,則應去醫院診治。
3、按摩穴位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臥,放鬆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複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在胃痛時採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樞穴。此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證包括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最後是足三裡穴。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複10次,就可促進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還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4、揉腹
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症。《黃帝內經》就記載:“腹部按揉,養生一訣”。唐代名醫孫思邈曾經寫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方法是:選擇夜間入睡前和起床前進行,排空小便,洗淨雙手,取仰臥位,雙膝微曲,全身放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恆,一定會收到明顯的健身效果。
雨水話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