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元宵習俗是什麼
和漢族一樣,部分少數民族兄弟也過元宵節,你知道中國少數民族元宵習俗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元宵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少數民族的元宵習俗
滿族
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白族
大理白族對元宵節格外重視,正月十五當天往往要耍龍、舞獅,還組織“金花歌舞隊”大鬧元宵;而大理的彌渡縣的花燈唱元宵更是熱鬧非凡,讓人們充分領略雲南民間文化的無窮魅力。“如今,大理的元宵節通常是白族、彝族、漢族一起歡度,不分彼此。”
苗族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無固定節日。
元宵節習俗
1.吃元宵。
“快樂的皮,幸福的餡,團團圓圓捏一塊兒;問候的湯,祝福的火,倖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 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 “湯丸”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湯圓作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2.觀燈。
元宵佳節賞花燈,吉祥之星為你升。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可謂“花燈高高掛,掛出新年萬紫千紅幸福花;紅燭熊熊燒,燒出新年順風順水紅運道”。
3.猜燈謎。
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裡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臺灣元宵習俗
臺灣燈會
在臺灣,最受歡迎的歡慶元宵佳節的活動非“燈會”莫屬。
臺灣燈會創辦於1990年,如今已走過27個年頭。每年的臺灣燈會主燈造型皆以該年生肖為主題,輔以副燈、祈福燈區、歡樂燈區等多元花燈藝術,開閉幕當天更有來自島內外著名的表演團體參與演出。
臺南蜂炮
北天燈、南蜂炮,已經成為元宵節的重頭戲。據說,被蜂炮炸過可以去掉黴運,所以每年鹽水蜂炮總是吸引民眾熱情參與。所謂“蜂炮’,是由數萬只衝天炮製作而成的,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線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連續射出,震耳欲聾,聲光齊作,在夜幕的襯托下蔚為壯觀,撼人心魄。萬炮齊發的景觀與速度如同蜂群傾巢而出,故稱之為“蜂炮”。
每年農曆元月14、15日是最值得鹽水人驕傲,引為自豪的元宵放烽炮。神轎所到之處,鎮民燃放鞭炮,各種烽炮煙火,爆竹衝透雲霄,聲咎如雷,滿天烽火,煙雲罩霧,既美麗、又壯觀。整個鹽水鎮的街道都被炮紙覆蓋著,幾乎看不到柏油路面。遊客來自外國與全省各地,每個人都想親睹元宵夜的熱鬧、緊張、刺激。居民都相信在元宵當天,身上被炸得炮愈多,來年運勢就會愈旺。
猜你感興趣:
客家人的元宵節有什麼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