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什麼時間
七夕節又叫七巧節,在生活中被大家廣泛叫做七夕情人節。你知道七夕節時間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七夕節時間,一起看看吧!
七夕節時間
2017七夕是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情人節起源
“七夕”最早也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習俗
外樹之。”七月正值荷葉生長茂盛之際,每逢七夕,人們都要在門前點燃荷葉燈以示過節。
雲南大理地區的白族。一般在乞巧節和中秋節夜晚漂河燈,屆時,白族人民將各式各樣的紙燈點上蠟燭和香火,置於河中漂放。河燈種類繁多,千姿百態,有蓮花、花籃、魚、龍、風等,還有以古今故事為題材製成藝術價值較高的河燈。其製作多是就地取材,有的將南瓜切成兩半,掏去瓜瓤,罩以彩紙而成;有以玻璃為原料,製成玲瓏剔透、色彩斑斕的各式河燈;有的以青蒿縛香柱,星星點點、朦蒙朧朧,別有情趣。
嘉興塘匯鄉古竇經村,每逢七夕節要舉行香橋會。節日裡,附近各村的香客紛紛聚攏起來,共同獻香。幾名手藝好的香客用香搭一座約四五公尺長、五十公分寬的香橋,橋上擺放各家送的香包,讓牛郎織女在精巧的香橋上甜蜜地敘情相會。入夜,人們將香橋點燃,在五顏六色的香火中,想象牛郎織女踏上了香橋,人們一片歡騰。
在臺灣省的漢族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書生郭華,在進京趕考途中與一姑娘一見鍾情,不料郭華暴病而逝,姑娘將其埋在自己床下。十個月後,姑娘為其生下一子,為告慰郭華在天之靈,姑娘常於床頭焚香祭拜。人間其故,姑娘告曰拜床母,以保佑孩子平安長大。人們紛紛效仿,遂有七月七拜床母習俗流傳。每逢此時,家家都攜孩子祭拜床母。日落時,孩童們在自己的床上供奉肉、飯、酒、糖果等供品,燃香磕頭,祈願床母庇佑賜福。
除此之外,由於漢族民間俗信觀念中,認為天河的晴晦,預兆農業收成的豐欠。所以,還有七夕夜觀天河、祈五穀的習俗。據說,這晚如果天河晦暗,當年的收成將會減少;如果天河清亮,當年的五穀則會豐收。故而在一些地方人們便舉辦“青苗會”,大家共同集資,祈禱五穀豐登。
七夕節如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