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心理健康的原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7月03日

  你,心理健康嗎?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那麼是什麼?下面小編告訴你是什麼,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麼?

  ***一***重視遺傳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人的生長髮育是由遺傳***先天***與教育***後天***相互作用決定的,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發展也同樣如此。遺傳決定了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而在此範圍內的發展程度則由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所決定。因此,重視在遺傳的基礎上,努力發揮教育與環境的作用,其意義重大。

  ***二***保持人與環境和諧一致的原則心理健康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人與環境能否取得能動地協調平衡的過程。環境包括自然、社會等方面。特別是人際關係之間的協調,由於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打破這種協調平衡的條件和境遇,因而減少不良刺激或學會應付應激和協調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三***適應與改造相結合的原則適應是個體為滿足生存的需要而與環境發生調節作用,包括改造環境適應個體的需要或改造自身適應環境的需要。人對環境的適應、協調,不僅僅是簡單的順應、妥協,而更主要的是積極意義上的能動地對環境的改造,使之更有利於發展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健康。

  ***四***身心統一的原則一個完整的個體應包括心、身兩個部分,兩者相互影響。因此,通過積極的體育鍛煉、衛生保健和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來增強體質和生理功能將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

  ***五***自知與自愛相結合的原則人有自知之明,要做到自知則需要學會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自愛有時比自知更難,要做到自愛則應學會接受自己、愛惜自己。自愛要以自知為基礎,增進自知,培養自愛,並非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六***個體與群體相結合的原則生活於群體之中的個體無時無刻不受群體的影響,因此,個體心理健康的維護亦依賴於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群體心理衛生氛圍,以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同樣,個體的心理健康是群體的基礎並對群體產生影響。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智力標準。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準。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 意志標準: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準: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係,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係是 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是導致 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 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為30分鐘,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徵。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無花果的功效與無花果的禁忌有哪些
相關知識
促進心理健康的原則
促進心理健康的方法
體育運動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
體育運動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
促進心理健康成長的手抄報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哪些
影響警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什麼
中考生心理健康的準則有哪些
淺論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論文
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