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哪些作用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父親是家庭中重要的角色,孩子的教育也裡不開父親的教育。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父親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快來看看吧。

  父親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一、孩子的體格、發育方面,父親的影響佔有很大的優勢。這是因為父親與孩子互動的方式與母親不同。父親更多的是通過身體運動方式、觸覺、肢體運動、還有遊戲,給孩子以強烈的動作和身體的刺激。這種刺激的結果就是促進孩子的體能和感知運動能力。

  二、男性比較擅長的邏輯推理、空間定向和抽象思維,有助於孩子相應能力的發展。

  三、在孩子的個性發展方面,父親的作用也不可輕視。男性通常具有獨立、自信、果斷、堅強和敢於冒險等個性特徵。有機會經常與父親互動的孩子,人際關係融洽、從事活動的風格更加開放、並具有進取精神、甚至冒險性。

  四、父親還是孩子性別角色正常發展的重要條件。父親為兒子提供做男人的基本模式,幫助他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父親也是第一個引導女兒認識男性社會的人。在與雙親的交往中學習,兒女都可以兼收並取父母的特點,學習如何對待異性。這對於他們將來的社會性發展和性別角色定位,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父親的家庭教育方法

  1、做個善於包容的父親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父親總是那樣的威嚴,但在母親為教育主流的大環境下,這份嚴厲漸漸被母親所取代。作為父親,不僅要疼愛孩子,更要體諒妻子,在深責自己不作為的同時,更要積極的跟孩子溝通,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

  當孩子向父親告狀說媽媽打他時,父親最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去勸導孩子,問清媽媽打他的理由,從媽媽的角度告訴孩字媽媽打他時的心情及想法,進而讓孩子能體會媽媽的愛子心切。媽媽的衝動可能是因為心情不佳,或是工作遇到了困難,麻煩,或是孩子不聽話,或者是家務比較重,身體不舒服,等等,那麼作為孩子更要學會去體諒媽媽,為媽媽分擔痛苦和憂愁,聽媽媽的話,做個懂事的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紅皁白,一味地譴責媽媽,責怪她的不是,或責怪孩子不聽話,用不經思索的行為去處理問題只能造成相互的傷害。家庭成員間的磨擦無法避免,當發生不快時,作為長輩,我們應該做的是既維護自身的威信,又不能傷害孩子,用委婉的話語去化解矛盾。

  孩子在漸漸長大,叛逆總是無可避免的來臨,此時的他們會不自覺地與大人唱反調,不服管教,因而總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衝突發生,大人焦慮,孩子煩躁。此時,父親更需要有耐心從中周旋、解釋,告知彼此應該怎麼做。既要母親明白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又要孩子懂得長輩的愛。

  2、做個會玩的父親

  父親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玩耍中獲得成功和滿足,獲得經驗和情感,當父親和孩子一起玩時,能迅速的跟孩子建立親密和諧的家庭關係,更利於發揮孩子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陪孩子玩沙子、下棋、拼裝各類機器……在這些活動中,作為父親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自己的興趣,一起玩不是牽就,而是享受跟孩子一起度過的時間,遊戲能讓孩子在實踐中培養思維、語言、操作、交往等能力。

  3、做個學習型的父親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願望,學習的好壞似乎是孩子的事,家長總是起到了一個鬧鐘的功能,定時提醒一下:你要好好學習!上學前告訴他們要認真聽課,放學後說一句認真作業。好像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全部責任。父母們自己已經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只知一味地要求孩子熱愛學習;自己從來不捧起書本,卻要求孩子一天到晚看書。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他們的頭腦裡充滿了好奇和疑問,只是對於孩子的問題家長不能回答,甚至一無所知,或者在學習上不能幫助他們,不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方法的指導,知識探索的指引,對於孩子的心智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做個學習型父親,不僅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關注生活、關注時事、讀書看報、進修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學業,看一看他每天的作業,提出一些建議,或表揚他的進步,都會是對孩子學習的莫大幫助。

  父親的言傳身教往往比母親更有力,父親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準則,當家庭教育有了父親教育的參與時,才能稱為完整的家庭教育,父親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有思想有目的性的去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的人格更完善。

  父母教育孩子的禁忌

  戒律一: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恆,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視細節。你看你就是帶著孩子走路的人,需要給孩子示範應該怎麼走,比如不能三個人並排走,兩個人走時應該大人或男士靠外邊。我的一位朋友到英國時看見一位奶奶帶著小孫子上公交車,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結果被奶奶叫了下來,奶奶要自己先走,還對小男孩說了句:“女士優先!”紳士教育大概就是這樣的從小教起吧。

  美國著名的小學教師保羅?克拉克寫過一本《優秀是培養出來》的書,克拉克老師就特別重視對孩子的細節教育,比如吃飯時不能含著食物說話,推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就要為他把門,比如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等,總共有55條,都是孩子成長中的細節,其實這些細節也都是人生的“大端”,因為細節背後就是大端。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始終應該記取的責任,你沒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可能就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面的教育就難了。

  戒律二:不能生氣了就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洩而是剋制。當孩子讓我們生氣時,一定要忍一忍,先不急著發火,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首先冒出來的“第一念頭”往往是有問題的。有時候孩子犯的錯誤可能也不算什麼事,只不過不合我們的意,或者時間不對正好撞在槍口上了,就像我們的一位朋友說的那樣,下班回家筋疲力盡,還要做飯,卻看到孩子不但不在做作業,還把玩具扔了一地,馬上火就上來了。正準備把孩子“扁”一下,就把客廳的窗簾拉開,沒想到一拉開,看到外面秋天的景色,天氣非常燦爛,非常美好,轉念一想,天氣這麼好,我幹嘛要生氣呢?人生這麼好,我幹嘛要這麼生氣呢?這麼一想,氣就消了一半了,再拉著孩子的手,告訴他應該要怎樣怎樣,結果孩子去收拾玩具,她就去做飯了。

  對父母而言,所謂的剋制,避免“第一念頭”,說的也就是教育孩子還需要我們有更好的平衡力。對待孩子,也許還應該把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成語改一改:理直氣壯、義正辭嚴,更多的時間都應該改為“理直氣和,義正詞婉”。管教從嚴,講的也是原則從嚴,心思從嚴,態度則要儘可能的誠懇、溫和、耐心。

  戒律三: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當眾責罵、毆打,往往後果非常嚴重。在一所初中,就發生過因為父親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馬上跑到樓頂跳樓自殺的事件,這是多麼令人心痛的悲劇,而在生活中這樣的悲劇實在不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們要意識到無論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都是一種情感互動,父母太強勢,往往導致孩子沒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樣狂躁。就是在學校,也應該特別注意避免當眾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教育,你表揚一個人,可以當眾進行,甚至可以隆重地進行。但是你要批評一個人,也要謹慎,不妨用私下的、悄悄地、溫和一些的方式。有智慧的教師不需對學生嚴辭斥責,有智慧的父母,時刻能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戒律四:不能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你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麼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麼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那麼,平時如果有機會和孩子交談,你會和他說什麼呢?

  一位讀初中的孩子告訴我,爸爸媽媽平時在家裡最常和我說的就是,飯吃快點,吃完趕快做作業,做完作業趕快睡覺。作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內心的壓力與苦楚嗎?你能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嗎?孩子讀小學三年級之前還好些,10歲之後,幾乎就不知道怎麼交流了。一旦有了什麼苦惱,有35%左右的孩子都是找同學和朋友傾訴,找父母和老師傾訴的不到10%,父母的形象逐漸從他們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而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談更容易變成了說教、批評與斥責,而到孩子13歲以後,孩子甚至連批評的機會也不給你了。

  戒律五:儘量避免消極教育

  我們文化中缺乏對人真摯的讚揚和鼓勵,缺乏從一件小事中體會快樂的傳統,缺乏“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才有意義”的認識。我們習慣“做大事”,取得“大成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喜歡批評、否定和消極暗示。一件事情你還沒嘗試,有人就會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點難度,馬上想到的就是退縮,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會遭到挖苦與諷刺。這些情況,在家庭文化中都很嚴重,作為父母,改變自己就要從剋制批評的慾望開始,從改變“正話反說”的習慣開始,從改變自己的“不相信、不鼓勵、不期待”的習慣開始。不是對孩子的不足、缺點、短處視而不見,而是在孩子有勇氣去嘗試、去改變時,助他一臂之力。

  戒律六:儘量避免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

  就餐時間應該是家庭的一個溫馨時刻,應該是我們能夠健康、美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感恩的時刻。吃飯就是一種享受,吃飯就是一種交流,美好的交流,美好的聚會。成年人要增加美好的聚會,減少無聊的應酬。而美好的聚會,首先應該在家庭裡面。所以不要讓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戰戰兢兢,最後對食物都喪失了好感。我也看到有一些孩子,吃飯非常快,為什麼很快呢?就為了使你來不及批評他。他吃這麼快,對胃也不好,對食物的吸收也不好,更談不上有什麼餐桌的禮儀。

  而在孩子要睡覺的時候進行教育,這樣的教育不但無效,而且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孩子進入夢鄉的時候,滿腦袋都是這些批評的資訊,他會做噩夢的。我還有一個觀點,實際上一個人睡好了,第二天,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第二天開窗戶,哇,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夢連連,三天沒睡好,就滿眼都是仇人了。所以讓孩子睡好了,讓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錯,你也要找到一個更為恰當更為合適的時機,再進行教育。這其實就是對孩子做善事。

  戒律七:別用別人的孩子簡單對比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差異,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祕密,每個孩子都有成為“這個樣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針對他的“這個樣子”。莫扎特五歲就拉一手好提琴,七歲就會譜曲,那是莫扎特。李白,我們也知道他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但是他成為大詩人還是天分最重要。對一個孩子而言,簡單的對比解決不了問題,不妨就耐心地和他說話,耐心地為他作分析,這樣孩子既不會自卑,也可以減少很多對他人的妒忌和敵意。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數罪併罰”

  “數罪併罰”首先說明你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關心得太少,沒有盡到做父母最起碼的責任。其次,也說明你比較“記仇”,喜歡翻舊賬。有時不是你的話沒有道理,而是你的方式不對。方式不對,教育一定沒有效果。為人父母,所有的權力都意味著責任,這樣的責任逼著我們要改變。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哪些作用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什麼
相關知識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哪些作用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哪些作用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什麼作用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中的有哪些方法比較好
高中生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美國家庭教育孩子有哪些方式
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_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技巧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