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的來歷是什麼
小年夜,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民間過“小年”,是為了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那麼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為您介紹關於小年夜的由來。
小年夜的來歷
小年夜,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奉灶神為掌管家庭飲食的神明,認為灶神要在小年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職,玉帝對這家的賞罰全在灶神的彙報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說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說甜言蜜語;一說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壞話出不了口。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至今民間仍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之說。
小年夜是哪一天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
小年夜的由來傳說:灶君傳說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兩旁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傳說灶王爺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監察官,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帝聽後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要“祭灶”,祭灶時要陳設供品,香燭,供品中最突出的大多是是糖瓜,晉北地區則習慣用餳,***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吃後嘴被糖、餳粘住,讓灶王爺甜甜嘴,上天說好話,不向玉帝說壞話,免生是非。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型別。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則叫做“接灶”。
過小年吃什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