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的最好方法
《史記》有云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本指萬物發展過程,也被中醫引為養生之道,《黃帝內經》中便有 善養生者,必奉於藏 的說法,可見冬季養生的重要性。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歡迎參閱
冬季養生的方法
一、冷麵。
是指用冷水洗臉。冷水是指水溫20℃左右的水,在一般情況下從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基本上就是20℃左右的冷水,可以直接用來洗臉。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6條陽經均在頭面部進行交接,所以稱“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
冷麵
現代醫學認為頭顱內的腦部是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中樞,對全身的各個系統和器官起著調節和管理作用。所以,用冷水洗面從中西醫兩方面講都是有益的。所以除能夠預防疾病外,還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二、熱足。
是指每晚在臨睡前用熱水泡腳和洗腳。熱水是指水溫在45℃~50℃的水。從傳統醫學上講,雙足是人體陽經和陰經的交接地點,有諸多穴位,對全身的氣血執行起重要作用。從現代醫學講,足部為肢體的末端,又處於人體的最低位置,離心臟最遠,血液迴圈較差。
熱足
應用熱水泡腳洗腳,從中醫講可以促進人體的氣血執行,並有舒筋活絡,頤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從西醫講可以促進全身血液迴圈,從而達到增強機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恢復疲勞的目的。
三、溫齒。
是指用溫水刷牙和漱口。溫水是指水溫35℃左右的水。我們知道人體的口腔內的溫度是恆定的,牙齒和牙齦在35℃左右溫度下,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如果刷牙或漱口時不注意水溫,經常給牙齒和牙齦以驟冷驟熱的刺激,則可能導致牙齒和牙齦出現各種疾病,使牙齒壽命縮短。
溫齒
反之,長期用涼水刷牙,就會出現牙齦萎縮、牙齒鬆動脫落等現象。我們都知道牙齒的壽命要比人體的壽命短,但不知道其根源是出在“涼水刷牙”這一習慣上。
冬季養生重點
天人合一 調於四時
元氣來源於先天父母,靠後天水谷精微滋養,以調節、維持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全過程,元氣盛,人之輕病可不藥而癒,重病可配合藥物或療法戰勝疾病。如元氣衰敗,雖有效治療,亦難免死亡。
中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學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是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適應四季寒、熱、溫、涼外,還要注意避其風、寒、暑、溼、燥、火六種邪氣,更要注意防範反常之氣,這種季節氣候大氣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時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氣致病,首先應“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等,同時更要心理舒暢,無雜念妄想,勿勞心神,保持機體元氣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於老年或體弱多病之人,更為重要。這也叫調於四時,和於人體。適應季節氣候之突變,是中醫學養生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貴在氣血通暢,所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便是中醫治病的大法。影響氣血不暢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寧。情緒安寧,可使氣血執行保持動態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氣血執行逆亂。據統計,長壽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溫和、開朗、樂觀的性格。中醫學將人的情志區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過就要情志不寧,損傷人體元氣和功能。七情又分別與人體五臟各有所關,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過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疏洩條達和動升的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鬱而化火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氣鬱滯日久,又可導致機體有關臟器的關係失衡。首先會影響脾胃,出現胃病。臨床常見的高血壓病、眩暈病、膽囊炎、各種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種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寧而引起的。可見情志和人體生命健康關係多麼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寧,是中醫養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鍛鍊,可強筋壯骨,增強機體功能,使人健壯。但活動鍛鍊,必須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如鍛鍊活動時,心神不靜,胡思亂想,反而促使氣血紊亂。只有形神合一,相互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氣充足,健康長壽。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等,無一不是既要形體活動,又要思想入靜,達到形神合一的。可見運動鍛鍊,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學養生之道的重要環節。
飲食有節 保護脾胃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洩,又必須依賴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無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輸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故養生十分強調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漢末名醫張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歷代醫家在治療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損傷,可來自多方面原因,如氣候的突變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或過飢過飽、飲酒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亦指出:“脾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飲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時、定量、定性,早飯宜吃好、午飯可吃飽、晚飯要吃少,保護好脾胃。
中醫對食品種類亦非常重視。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說明人以米、麥、谷、豆等類為主食,再輔助吃一些水果,肉類少吃為益,多吃些蔬菜以補充飲食。現代科學對人體營養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吃飯宜七八分飽,不甜膩,多食蔬菜,適當吃些水果、瘦肉、蛋類、魚蝦等品,保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中醫養生還有食療、藥膳等,可適當選擇。
益腎固精 全真養形
腎臟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中醫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盛,可使人精氣充盛,生殖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歷代中醫學家都主張將益腎固精作為保健強神益壽延年的養生重點。有人雖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聾、眼不花、發不落、齒不脫、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足有關。相反也有人年不過花甲,卻未老先衰。造成腎精虧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且易造成腎虧的是青中年時期縱慾過度,妄想勞甚,不知養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時期不知固腎養生,病已造成,想補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年老不衰,青中年時期就要房事有節,清心寡慾,注意益精固腎。
女性冬季要如何保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