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三政治複習效果
不論是對於高三的學生還是教師來說,政治的複習時間都非常緊迫,任務非常艱鉅,怎樣有效地帶領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整理和消化,成為了擺在高中政治老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本文對該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了“迴歸教材、以質代量、注重能力培養的”三段式複習策略,在實踐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學生在政治複習中可以循序漸進,在務實基礎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一、滋養知識:少一點“死記”,多一點“生長”
綜合能力測試的要旨就在於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學科基礎知識複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政治備考複習中,我們都知道要反對死記硬背,但在日常操作中且又很難不身陷其中。關鍵是要真正認識到知識需要滋養,基礎知識的複習,不是為了實現知識從課本到腦袋的“搬家”,而是要讓知識在學生的腦袋中有所“生長”。
1.拓深度,理清邏輯。
要讓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生根發芽,就要引領學生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以2012年浙江高考文綜40題的第2問“上述材料如何體現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為例。此題滿分10分,但最後全省平均得分只有3分多一些。此題不可謂不基礎,但得分如此之低,原因主要就在於學生在複習“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時,僅停留於背誦“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三句話。如果我們在平常的備考複習中習慣於對基礎知識作適當拓展,思考一下為什麼“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這個問題,此題要得高分並非難事。因此,備考複習中一定不要囿於對條條框框的死記硬背上,只知道概念、結論,不知道其真正的含義;要在知識的拓展、深化上花功夫,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擴廣度,構建體系。
零碎、割裂的知識是不容易為學生所掌握的,也是低效甚至無效的,要讓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必須要在擴充套件知識的廣度上下功夫,構建知識體系,打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以2012年浙江高考文綜40題的第1問“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的有關知識,說明該村開展‘一碑兩譜五星’活動取得成功的道理”為例。該題總分也是10分,但全省平均得分只有2分多一點。仔細分析此題的答案,可以發現一些核心要點其實都在課本上,而且學生在複習中應該也是“背”過的,只是分散在教材的不同地方,所以在考試中就答不上來了。因此,零散地、碎片化地掌握的知識,其實還是死的。必須引領學生讀好教材,重視構建知識體系,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才能真正讓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在課程下新教材強調生活邏輯淡化理論邏輯的背景下,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3.求溫度,聯絡生活。
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純粹的死的知識是不可能在學生有頭腦中生根、生長的。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說過:“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所謂知識的利用,我是指要要把它和人類的感知、情感、慾望、希望,以及能調節思想的精神活動聯絡在一起,那才是我們的生活。”看2013年浙江文綜政治卷的第40題,“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知識、對立統一的觀點,一經與生態文明和經濟建設相聯絡,就顯示出了知識的生命力;第41題的文化與綜合國力的有關知識、“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知識,一旦與中國夢相掛鉤,便不顯空洞與枯燥。我們在備考複習的過程中,要努力把看上去冷冰冰的知識與火熱的學生生活、社會生活聯絡起來,用知識去分析現實問題。這樣,知識無疑就有了溫度。
4.重高度,把握本質。在政治備考複習中,有不少人把記背和練習作為複習的主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像學習語文一樣在學習政治,完全忽視了學科的本質,肯定是低效的。以“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這一考點為例,在2013年的高考有四份試卷考均作了考查:“結合材料,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闡明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浙江文綜卷***、“運用矛盾基本屬性的知識,說明如何認識城鎮化程序中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關係。”***江蘇政治卷***、“結合材料,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說明金磚國家為什麼能夠求同存異、共謀發展。”***全國文綜大綱版***、“結合材料一,用對立統一觀點分析如何處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全國文綜新課標Ⅱ卷***同一個考點,浙江卷和江蘇卷考查的是“是什麼”層面的問題,全國卷***大綱版***考查的則是“為什麼”層面的問題,而全國文綜新課標Ⅱ卷考查的則是“怎麼辦”層面的問題。如果離開對政治學科本質的把握,僅死記硬背,是不可能體會到其中的細微區別的。因此,在政治學科的學習和備考複習中,不要停留在教材內容的字面掌握上,而要引導學生樹立學科思想,要把政治當作政治來學習。當然,這首先要求我們老師能站得更高一點。
其實,在高三備考複習特別是後期複習中,學生對學科的基礎知識,或多或少都已有了基礎,我們要做的絕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要讓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得到進一步的滋養,得到生長,簡單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複習過程當中能有新的收穫。
二、改善練習:少一點“機械”,多一點“生成”
練習是高考備考複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可能也是學生費時最多的一個環節。當然,練習的質量也直接關係著複習的成效。要提高備考複習的效率,研究練習、改善練習,對很多學校、很多老師和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1.練習編制強調針對性。
改善練習首先要提高練習編制的針對性,即解決練什麼的問題。在具體的操作中,應該注意三個方面。一是練習的選擇應適合自己的學生。校情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不同,選用的練習也應有所區別。生命寶貴,時間有限,不要盲目給學生布置無多少意義的試題,更不要讓學生做教師自己也做不出的試題。二是練習的編制還要針對考試說明中的考點。如採用現成的練習或試卷,一定存在有些考點多份試卷重複練,有些考點所有試卷均無涉及的現象。因此,在編制練習特別是單元練習的時候,一定要對照考點選編題目,保證考點的全覆蓋。三是練習的編制應針對不同複習階段的要求。如進入備考複習的後期,練習的編制應參照高考要求,採用“12+ 2”模式***即12道選擇題加兩道主觀題***或者“12+1”模式***即12道選擇題加一道主觀題***,限時***“12+2”限時45分鐘左右,“12+1”限時30分鐘左右***、規範訓練,這樣才能在高考中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2.練習過程突出反思性。
有不少人會把練習簡單地等同於解題,其實,從學生的角度看,一次完整的練習應包含“做”“聽”“思”三個階段:“做”即做題目;“聽”即聽老師分析題目;“思”即學生結合老師的分析對題目進行反思。這三個階段中,“思”是學生最易為學生所忽視的。但實際上,練習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思”的過程。因此,要提高練習的效果,一定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做過的練習、對老師講評過的試卷進行反思: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錯誤的原因是什麼?對自己今後的複習與考試有何借鑑意義?只有經過學生的反思,練習才能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和思想。當然,學生願不願反思、會不會反思,這需要老師給予方法上的指導和時間上的保證。沒有方法上的指導和時間上的保證,學生的反思當然只是一句空話。所以,練習過程的反思性,這既是對學生的要求,但更是對老師的挑戰。
3.練習利用力求充分性。
備考複習中適當的練習是必需,但練習過多就成了重複、低效的機械訓練。因此,要提高練習的有效必,必須在控制練習數量的同時,力求利用的充分性。在備考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就答案而答案,而應在分析答案的過程中,滲透解題策略的培養,引導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試題講評的過程中獲得解題的方法和策略。二是不能就題論題,被題目牽著鼻子走,而應舉一反三,通過各種變換把“死”的題目變“活”。在具體的操作中,通常可作以下變換:一是設問主體變換,如題目中原來是問國家的,教師在講評過程中就可以把主體從國家變換成個人;二是設問指向變換,如題目中原來是問原因的,教師就可把原因換成措施或者意義;三是設問範圍變換,如題目原來要求用A知識作答的,教師可把要求同學用B知識作答;四是設問角度變換,題目原來是從正面角度設問的,教師講評過程中能不能讓學生從側面甚至反面的角度也來思考一番,等等。通過這種變換,雖然只有一個題目,但練習的效果可能比做十、八個題目還要多,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多角度的開發。
我們不妨粗略統計一下,在高三備考複習的一年中,學生要做多少練習?我們可以問一下,這眾多的練習中,是不是每一份、每一題都非做不可?減少其中的百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五分之一,對高考究竟會有多少影響?在練習這一環節上,到底我們還有多少潛力可挖?
三、變革課堂:少一點“灌輸”,多一點“生動”
平心而論,高三的備考複習課並沒有因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而有多少改變,“灌輸”味道仍濃,“生動”希望尚遠。知識的滋養、練習的改善,乃至於整個備考複習效率的提高,最關鍵的還要通過課堂來實現。因此,要提高政治備考複習的實效,就很有必要對複習課的課堂作些改進與變革。
1.以生為本,更新教學理念。以生為本一直掛在我們嘴邊,但有沒有真正內化為我們的理念、外顯為我們的行動,這是個問題。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中指出:“一切教育和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就形式而言就是啟發學生的主動性。”“只有通過自我思考和主動探索而理解到的知識和學會的東西才能活躍思想,潛移默化,逐漸形成信念和個性。”因此,我們應該把複習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來思考、表達與交流,並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提高能力、獲得成長。當然,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老師具有耐心、能夠包容、學會等待。以資訊提取能力為例。2013年高考浙江文綜第41題設定了“圖+表”兩則材料,省去了文字材料,有效地減少了題目的閱讀量,但也對考生閱讀圖表材料、提取蘊含其中的有效資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學生提取資訊的能力?這需要我們在平常的練習中引導學生閱讀材料,甚至不惜反覆閱讀,直到學生讀出材料的全部有效資訊為止,才能逐漸強化學生閱讀材料、提取資訊的意識和能力。如果老師沒有足夠耐心,一看學生不能提取有效資訊,就代替學生分析,那最後學生提取資訊能力的提高也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2.內外結合,豐盈教學內容。
懷特海認為:“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只有知識教學的課堂不會高效。課堂變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教學內容的變革。高考文綜政治題要求考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2013年高考浙江文政治部分的每一道試題都是依託現實問題來設計的,人民幣升值、民營資本准入、漫畫“問候的變化”、 “正能量”與“微貢獻”、人類與疾病的鬥爭、通訊工具發展、中國電視劇在國外熱播、全國創先爭優共產黨員網上投票、美國槍擊案、法國大選、國際組織的活動、生態環境保護、中國夢等熱點紛紛入題,這意味著熱點問題始終是高考命題中不可迴避的。因此,政治備考複習必須注重時政學習,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關心國內外形勢,實現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理性分析社會現實的能力。這是知識學習的目的所在,也是保持知識的生命和活力的需要。因此,我們在備考複習過程當中,除了要從理論上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外,更需要自覺地嘗試把知識和現實社會相聯絡。
3.關注三維,明晰教學目標。新課程的一大亮點就是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
但在很多備考複習課堂中,只有知識和能力層面的目標,而忽視甚至完全無視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目標。這也是導致複習課堂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離開了過程和方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便成了一種隨意性的行為;缺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支撐,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則無疑會成為一種痛苦的差使。在高三政治備考複習過程中,關注三維目標特別要注意兩點:一是挖掘知識背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素,如2013年浙江高考文綜政治第41題把“文化與綜合國力”“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知識置於“中國夢”的背景材料下,便不再是“虛”的知識考查,而是“實”的情感傳遞了。二是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培養學科情感,千萬不要給學生造成思政課是無用的、為了考試沒有辦法才學的觀念。正如第斯多惠在《德國教育指南》中所說:“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激發主動性,培養獨立性。從廣義上講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一位教師如果在備考複習中激發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無疑是學科教育的成功。畢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最後都只能由學生自身來完成。
高三學生暑假如何提前做政治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