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觀察與測量知識點教案及教學反思
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門古老而嶄新的科學,是整個科學技術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以及資訊科技的發展,數學在社會各個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用越來越重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觀察與測量》知識點、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小學一年級數學《觀察與測量》知識點
觀察與測量
1、觀察物體——***兩個方向觀察單一物體的形狀***
2、桌子有多長——***釐米的認識***
3、去遊樂園——***認識米***
4、估一估,量一量——***簡單的估測和測量***
觀察物體***兩個方向觀察單一物體的形狀***
1、通過觀察實物,體會到從兩個方向***前〈後〉面或側面***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會辨認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單一物體的形狀。
桌子有多長***釐米的認識***
1、經歷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釐米,找一找自己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釐米,體會1釐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4、會通過刻度尺觀察物體的長度。***起點不是0刻度***
5、能根據物體的長度,選擇合適的刻度尺測量。
去遊樂園***認識米***
1、初步建立米的長度概念,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初步學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2、掌握米和釐米間的關係,能恰當的選擇單位表示物的長度。
3、認識米尺,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估一估、量一量***簡單的估測和測量***
1、能選用適當的單位表示長度。
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2、會辨認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單一物體的形狀。
小學一年級數學《觀察與測量》教案
單元教學目標:
1、發展觀察、操作、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
2、過觀察實物,初步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並會進行辨認。
3、在實際測量活動中,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4、體會釐米和米的實際意義,初步瞭解釐米和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測量。
5、初步學會估測和測量物體的長度。
第一課時:觀察物體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物,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會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會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
教學難點:
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出示玩具汽車,學會觀察物體
第一步:
1、觀察玩具汽車,學生分別站在汽車側面和後面兩個不同的方向觀察。
2、分別把玩具汽車的側面和後面對著全班,讓學生說一說這是誰看到的?
3、小結: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讓學生站在玩具汽車的側面和後面觀察,說說自己看到了什麼?
2、與同伴進行交流。
第三步:
1、讓學生觀察書上的圖,說一說。
2、利用教室裡已有的物品,進行觀察物體。
二、實踐操作,鞏固觀察方法
1、第1題:下面哪一輻圖是淘氣看到的?
***1***先說說淘和笑笑看到的熊貓是什麼樣的?
***2***給淘氣看到的打勾。
2、第2題:它們看到的是哪一面?連一連。
***1***說一說小貓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連一連。
3、第3題:看一看,說一說。
先讓學生自己讀題按要求完成題目。再交流評議。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後都相同的是什麼物體?
三、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在家找一個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並做好記錄。
第二課時:桌子有多長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2、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能估計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確讀出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疑問
1、估一估、說一說:講臺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2、小組討論:你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課桌有多長?
3、小組代表發言,說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筆、文具盒、書、本子、橡皮等***
二、學習釐米與測量方法
1、疑問過渡:為什麼我們同學說的數都不相同呢?該怎麼呢?
2、為了讓我們得到資料相同,我們要用相同的工具來測量,要用相同的單位來計數。我們可以用“尺子”。
3、認識尺子,學習釐米。
***1***出示尺子,認識尺子。
***2***認識刻度,學習釐米。先估計1釐米的長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每兩個刻度之間的距離是1釐米,也可表示為1cm。
4、聯絡實際,說一說什麼東西的長大約是1釐米的?
5、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
6、說一說你的測量結果與測量方法。
7、小結測量方法:把一端對準0刻度,根據另一端與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讀出數值。
三、實踐操作,鞏固知識
1、第1題:先讓學生估計並說一說大約數;再請學生進行測量;最後讓他們看看自己估計得是否準確?
2、第2題:先估後量再填。
3、第3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小熊量錯的題目,說說怎樣量才正確的?我們在測量時應注意什麼?
第三課時:去遊樂園
教學目標:
1、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2、掌握米和釐米間的關係,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3、認識米尺,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對米的概念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1、師:去年我們參加了體檢,大家還記得咱們的身高嗎?
生:我的身高是1米21釐米。
那我幫你量一量,有沒有長高啊!長高了,1米25釐米。
得出課題米的認識。
二、學習米
1、估計“1米”大約有多長。
2、感受1米的長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邊物體的長度有1米的東西,再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個釐米。
板書1米=100釐米,1m=100cm
5、估計教室裡物體的長度,然後再進行測量。
三、實踐練習,鞏固知識。
1、學生獨立完成後說說是怎麼想出來的。
題目:P16試一試。
2、一張課桌大約有多高。
誰猜對了?
學生分組討論。彙報
3、填一填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4、學生觀察圖,然後獨立完成。
完成後核對。
5實踐操作p17第4題。
四、總結
這堂課你感覺學什麼最難。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第四課時:估一估,量一量
教學目標:
1、能選用恰當的單位表示長度。
2、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教學重點: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釐米作單位。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讓學生估計我們教室裡黑板有多少長?
2、師生測量。
當出現不足1米時,學生討論如何來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釐米來表示。
二、鞏固新知,形成技能
1、試一試
***1***講桌的高是——-m——-cm
***2***黑板的長是——-m——-cm
***3***門的高是——-m—cm
***4***從地面到窗臺的高是—m——-cm
學生先估計,再量一量,最後得出具體的數值。填寫。
2、練一練第1題,
同桌合作,先估計,再進行測量,然後再把正確的數值寫在數上。
目的是培養學生估計的意識。
3、估計淘氣和機靈狗分別有多高。
讓學生仔細觀察以後,再獨立完成。
核對,說說自己是怎麼想得。
4、先讓學生理解題意,再算一算,最後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組***
內容是P19第三題。
5、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組裡交流,誰比誰高,誰比誰矮?然後小組裡進行測量。
三、實踐運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長度大約是10米?
***2***到操場上走一走,10米大約有多少?
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活動。
四、課堂總結。
說說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
四、課後延伸
回到家裡,對自己家裡的一些物體先進行估計再測量。
小學一年級數學《觀察與測量》教學反思
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通過觀察身邊的簡單物體,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發展空間觀念;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體會釐米和米的實際意義,瞭解釐米和米的關係,能估測和使用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觀察。
“觀察物體”教材以學生實際觀察自己熟悉的物體為線索——觀察汽車引入,使學生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教學中除了讓學生觀察汽車外,還觀察了玩具、茶壺等活動。同時,通過畫畫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初步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2、加強操作的活動。
“桌子有多長”設計了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活動,以使學生體會統一單位的必要。“我又長高了”教材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引出長度單位米。因此,教學過程要從學生以有經驗入手,來感受米的實際意義,並通過觀察米尺發現釐米與米之間的關係。學生很容易用類推的方法學會用米量。所以重點應在讓學生主動發現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
一年級數學課件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