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勵志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有不少的年輕朋友都會時不時地找一些關於體育的勵志文章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恥辱是我們的“加油站”

  ——運動員時期的劉國樑

  1996年,剛剛二十歲出頭的劉國樑,初露鋒芒,在當年剛剛結束的中國乒協盃賽上,與孔令輝合作,奪得男子雙打冠軍,個人也勇奪男子單打第三名。之後,他順利成為備戰第26屆亞特蘭奧運會的國家乒乓球隊男運動員之一,與孔令輝、王濤和丁鬆一起進行刻苦的備戰訓練。那時,他心氣極高,對未來充滿自信,渴望在奧運會上一展身手。

  然而,和同期的隊友相比,當時的劉國樑成績並不是最好的。那時,王濤是25屆奧運會冠軍,而年僅二十歲的孔令輝,在1995年第43屆世乒賽剛剛奪得男單冠軍,是新科狀元。在眾人眼裡,似乎只有丁鬆和他站在一個起跑線上。

  正式參賽的乒乓球男運動員名額只有三個,名單還沒有定下來,鹿死誰手,一時還很難預料。大家都在下面暗暗較勁,拼命地訓練著。他和丁鬆暗下里的競爭就尤為激烈。

  一天,訓練間隙,他到隊友王濤家裡玩。那天,王濤很神祕地遞給他一張報紙。他沒有多想就接過來,然後坐下來仔細地讀起來。沒過幾分鐘,他就蹙起眉頭,顯得有些不安。他心情沉重地盯著那份報紙上的一篇文章,一聲不吭,反覆地讀。臨走時,還悄悄地把那份報紙揣在身上帶走了。

  從王濤家回來,昔日自信拼命的劉國樑,訓練起來開始有些鬆懈和不自信了。可無論心中怎麼難受,他始終沒有向隊友傾訴,更沒有向教練問個明白。他就這樣鬱郁不安地堅持訓練。

  問題很快暴露出來。不久後的一天,劉國樑參加了一場對外公開賽。他上去打第一輪,一上去就被打得稀里嘩啦,淘汰出局了。坐在下面觀戰的蔡振華教練一場震驚。

  劉國樑敗下陣來後,走到觀眾席,坐在蔡振華教練身邊,默默無聲看後面的比賽。這時,蔡振華看了他一眼,很是不解地問:“國樑,最近你是怎麼了?今天怎麼打成這樣子?”劉國樑面無表情,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從乒乓球拍的板套中取出一份報紙,默默地遞給蔡振華。蔡振華先是一愣,然後接過報紙仔細地閱讀起來。讀完後,他抬起頭望著悶悶不樂的劉國樑,說了這麼兩句話:“你相信我會說這樣的話嗎?封閉訓練期間,我是不接受媒體採訪的。”說完後,蔡教練轉身離去。這時,劉國樑才展開眉頭。這些天壓在他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他一片釋然。

  之後的劉國樑與前些的他判若兩人,全身心地投入備戰訓練中,積聚在心中的力量迅速迸發出來。後來,他順利入選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中國乒乓球隊男運動員參賽名單。在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乒乓球比賽中,他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獲得男雙、男單雙料冠軍。不久,他又成為中國第一位世乒賽、世界盃和奧運會“大滿貫”獲得者。

  此後,劉國樑又獲得了多個世界冠軍。2003年6月23日,他出任中國國家乒乓球隊男隊主訓練。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他率領中國男子乒乓球隊囊括了男單,男雙和團體冠軍3枚金牌,被人們成為“乒乓神手”、“金牌教練”。

  然而,令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從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男單冠軍到今天的中國國家乒乓球隊男隊“金牌教練”,十多年過去了,他仍然珍藏著那份報紙。

  報紙中,那篇與他息息相關的文章,至今,他還記憶猶新。那篇文章的標題是《蔡振華語出驚人》,裡面,作者以採訪者的口吻闡述了蔡教練對第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戰略意圖與佈陣安排,最後,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丁鬆上,劉國樑下。

  這份不夠客觀的報道,曾經一度是劉國樑心中無法祛除的痛,他讓他時刻有種難以磨滅的強烈的羞辱感。

  後來,有人又提到了這件事情,紀委不解地問他:“這份報紙的報道,對你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羞辱。可你為什麼還要珍藏呢?”他笑了,這樣回答:“雖然他不夠客觀,可它至少反應了那時我的水平還不夠穩定,還沒有贏得大家的信任。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我的刺激太大了,成了我不斷努力的強大動力。”

  或許,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那份報紙,成就了今天的“乒乓神手”與“金牌教練”。

  面對旁人的批評、懷疑和否定,甚至是毫不留情的羞辱,我們可以選擇反脣相譏,也可以選擇自甘墮落,還可以選擇不予理睬——讓它自生自滅。除此之外,別忘了,我們還有一種更好的處理辦法,那就是像劉國樑那樣——把它當作自己的一份恥辱,珍藏起來,用來激勵自己,讓它成為我們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加油站。

  :孩子最應該學好的課是體育

  作者:李稻葵,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

  “為什麼國際上很多領導人,都是職業或業餘體育運動員出身?”

  幾年前的一個場景我至今難忘。冬天,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最私密的會場,最高付費大佬們的專場,一幫國際大公司的企業家輪流與一撥一撥的國際政要以及個別學者見面。我被請去談經濟走勢。

  上一場剛剛結束,大家都站著交談。我一進門,一驚:個個都是大高個,我1米79的個子幾乎是最矮的!自我鎮定了一下,我馬上想起一早熟悉的事實:國際上很多領導人,都是職業或業餘體育運動員出身!練體育的,大個頭為主。

  的確,大多數西方,尤其是美國領導人都有體育上的一技之長,有的曾經入選大學的體育代表隊,有的是職業運動員出身:美國前任財長亨利·鮑爾森就曾是大學校橄欖球隊的明星球員,IMF主席拉加德曾是一位花樣游泳運動員,世界著名的金融機構黑石集團的創始人蘇世民,曾經是校長跑隊的隊員……

  不僅是運動員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學也注重培養有運動員背景的學生。我的分析是,運動員出身的人——專業運動員另說,因為他們需要異於常人的身體條件——一定具備有特殊的心理素質。

  什麼心理素質?

  首先,運動員是懂得如何去競爭的一群人。體育遊戲天生就帶有競爭性,運動員身處其中,天生要善於競爭、喜歡競爭。

  其次,運動員要懂得團隊合作。即使是單人專案,如乒乓球、體操、跳水、田徑專案等,也同樣需要團隊配合,因為一個團隊裡有教練、營養師、陪練等,只有每個環節都做到優異,才可能達到高水平的競技狀態。

  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競爭和合作就是永恆的主題。這就是體育精神!人與人之間有競合,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存在競合,單靠一項是無法取勝的。而運動員身上是兩者兼備。

  為什麼運動員出身的人在社會中往往脫穎而出?他們有難以擊垮的信心和號召力。一個能贏的團隊一定也是經歷過許多逆境的團隊,不可避免有過失望、恐懼、質疑、懊惱……尤其在千變萬化的比賽場上。

  在競賽落後的情況下,核心人物必須摒棄雜念,千萬不能糾結在“真慘、真倒黴”的心態上,也不能妄想一舉定乾坤,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個球,才能把握住贏回來的機會。這種機會往往轉瞬即逝,必須保持住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捕捉到。這恰恰是一個成功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正是因為了解運動員這些特徵,國外商學院特別青睞有運動背景的學生。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研:畢業20年後,哪些校友群體為母校捐款最多。結果出人意料,捐款最多的並不是學習最好的學生,反而是那些有校隊背景的學生,這些學生無論當年還是現在都是最有集體榮譽感的。

  牛津大學有個久負盛名的羅德獎學金,這項創立110多年的獎學金有四項招生標準,其中一項就是喜愛體育,最好有運動成就。他們認為,這樣的人往往具備優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來領袖。

  美國最負盛名的大學聯盟——常青藤聯盟最早就是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若干所大學的美式足球運動體育聯盟,而非學術評比,比如奧數競賽的聯盟。而中國也曾經有過一段頗有特色的高中教育,像清華附中早在“”前,就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加入校隊,活躍於各種比賽,他們中成就了後來中國社會的精英。

  反觀中國,到現階段我們的教育還是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太注意奧數、鋼琴等等。在全球化時代下,只懂得奧數,不懂得與人博弈,似乎不太能適應時代變化。

  如果在孩子成績過得去的基礎上,讓他們學一點符合身體特長的技能,適當多參加一些體育比賽,這將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他們的心智稟賦,孩子會終身受益無窮。

做一名合格的公務員演講稿4篇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演講稿3篇
相關知識
體育勵志文章
體育生勵志文章
關於體育生勵志的文章_激勵體育生的勵志文章
執著孕育成功的高考勵志文章
品讀勵志文章的心得體會
高中勵志文章中國夢我的教育夢
讓喬布斯教育你的孩子的人生勵志文章
寫給大學生的勵志文章_大學生青春勵志文章
幼兒教師勵志文章_幼師勵志的短文章
英語勵志文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