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遊玩攻略
開元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創建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武周天授三年692年為興教寺,唐神龍元年705年改額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宋代有支院百餘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併為大開元萬壽禪寺。元末寺焚燬,明洪武年間重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準提禪院;西翼有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
交通:乘坐公交車2路、14路、40路、601路到【開元寺】站下車即是。計程車:從泉州火車站至開元寺約11公里,大致22分鐘車程。
景區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08:00~17:30
建議遊玩時間:2小時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西街27號
主要景點:
甘露戒壇
大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裡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範,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簷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複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 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絃、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藻井下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 6釐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 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髮,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 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祕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桑蓬古蹟
百柱殿的後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蹟”。看到它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岩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前幾年,大風將樹於從託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溫馨提示:
1、農曆四月初八相傳為如來佛釋迦牟尼的生日,俗稱“佛誕節”。寺院裡舉行“浴佛法會”。各地善男信女,於此日備辦香格供品,到附近佛寺頂禮膜拜,以求冥佑。
2、開元寺的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所憧憬的鄉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唯美情侶簽名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