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事故怎樣救治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觸電事故現場急救方法很多,遇到事故不要慌張,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

  一迅速解脫電源

  發生觸電事故時,切不可驚慌失措,束手無策,首先要馬上切斷電源,使病人脫離電流損害的狀態,這是能否搶救成功的首要因素,因為當觸電事故發生時,電流會持續不斷地通過觸電者,從影響電流對人體刺激的因素中,我們知道,觸電時間越長,對人體損害越嚴重。為了保護病人只有馬上切斷電源。其次,當病人觸電時,身上有電流通過,已成為一帶電體,對救護者是一個嚴重威脅,如不注意安全,同樣會使搶救者觸電。所以,必須先使病人脫離電源後,方可搶救。

  1、使病人脫離電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出事附近有電源開關和電源插頭時,可立即將閘刀開啟,將插頭拔掉,以切斷電源。但普通的電燈開關如拉線開關只能關斷一跟線,有時不一定關斷的是相線,所以不能認為是關斷了電源。

  2讓有電的電線觸及人體引起觸電時,不能採用其他方法脫離電源時,可用絕緣的物體如木棒、竹竿、手套等將電線移掉,使病人脫離電源。

  3必要時可用絕緣工具如帶有絕緣柄的電工鉗、木柄斧頭遺蹟鋤頭等切段電源。

  總之,在現場可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快速切斷電源。

  2、在使病人脫離電源時,有三個問題需注意:

  1千萬不能使用任何金屬棒或溼的東西去挑電線,以免救護人觸電。

  2脫離電源後,人體的肌肉不再受到電流的刺激,會立即放鬆,病人可自行摔倒,造成新的外傷如顱底骨折。特別在高空時更是危險。所以脫離電源需有相應的措施配合,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加重病情。

  3解脫電源時要注意安全,決不可再誤傷他人,將事故擴大。

  二簡單診斷

  解脫電源後,病人往往處於昏迷狀態,情況不明,故應儘快對心跳和呼吸的情況作一下判斷,看看書否處於“假死”狀態,因為只有明確的診斷,才能及時正確地進行急救。處於“假死”狀態的病人,因全身組織處於嚴重缺氧狀態,情況十分危險,故不能用一要完整的常規方法進行系統檢查。只能用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判斷一下,看看是否“假死”及“假死”的型別,這就達到了簡單診斷的目的。

  其具體方法如下:講脫離電源後的病人迅速移至比較通風、乾燥的地方,使其仰臥,將上衣與褲帶放鬆。

  1、觀察一下有否呼吸存在,當有呼吸時,我們可看到胸廓和腹部的肌肉隨呼吸上下運動。用手放在鼻孔處,呼吸時可感到氣體流動。相反,無上述現象,則往往是呼吸已停止。

  2、摸一摸頸部的動脈和腹股溝處的股動脈,有沒有搏動,因為當我心跳時,一定有脈搏。頸動脈和股動脈都是大動脈,位置表淺,所以很容易感覺到它們的搏動,因此常常作為是否有心跳的依據。另外,在心前區也可聽一聽是否有心聲,有心聲則有心跳。

  3、看一看瞳孔是否擴大。瞳孔的作用有點像照相機的光圈,但人的瞳孔是一個由大腦控制自動調節的光圈,當大腦細胞正常時,瞳孔的大小會隨著外界光線的變化自行調節,使進入人眼內的光線強度適中,便於觀看。當處於“假死”狀態時,大腦細胞嚴重缺氧,處於死亡邊緣,所以整個自動調節系統的中樞失去了作用,瞳孔也就自行擴大,對光線的強弱再也起不到調節作用,所以瞳孔擴大說明了大腦組織細胞嚴重缺氧,人體也就處於“假死”狀態。通過以上簡單的檢查,我們即可判斷病人是否處於“假死”狀態。並依據“假死”的分類標準,可知其屬於“假死”的型別。這樣,我們在搶救時便可有效方式,對症治療。

  三處理方法

  經過簡單診斷後的病人,一般可按下述情況分別處理:

  1.病人神志清醒,但感乏力、頭昏、心悸、出冷汗,甚至有噁心或嘔吐。此類病人應就地安靜休息,減輕心臟負擔,加快恢復;情況嚴重時,小心送往醫療部門,請醫護人員檢查治療。

  2、病人呼吸、心跳尚在,但神志昏迷。此時應將病人仰臥,周圍的空氣要流通,並注意保暖。除了要嚴密地觀察外,還要作好人工呼吸和心臟擠壓的準備工作,並立即通知醫療部門或用單價擔架將病人送往醫院。在去醫院的途中,要注意觀察病人十分突然出現“假死”現象,如有假死,應立即搶救。

  3、如經檢查後,病人處於假死狀態,則應立即針對不同型別的“假死”進行對症處理。心跳停止的,則用體用人工心臟擠壓法來搶救,維持血液迴圈;如呼吸停止,則用口對口的人工呼吸法來維持氣體交換。呼吸、心跳全部停止時,則需同時進行提外心臟擠壓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同時向醫院告急求救。在搶救過程中,任何時刻搶救工作不能終止,即便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也必須繼續進行搶救,一定要邊救邊送,直到心跳、呼吸恢復。

觸電的急救措施
施工觸電事故的應急處理措施
相關知識
觸電事故怎樣救治
簡述觸電事故的急救方法
觸電事故與急救
怎樣應對突發觸電事故
觸電事故急救措施有哪些
觸電事故急救常識
發生觸電事故應採取哪些救護措施
觸電事故現場急救
觸電事故現場急救知識
觸電事故現場急救措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