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消防安全常識和火場逃生方法
防止發生火災的關鍵,是做好火災的預防,同上大學生還要了解一些消防安全常識。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消防安全常識
任何一起火災,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即初起階段、發展階段和猛烈階段。火災的初起階段,火源面積較小,燃燒強度弱,易於撲救,只要發現及時立即用滅火器材滅火,均能將火撲滅。
1 、大學生髮現的火災一般均在初起階段,因此當發現起火時不要驚惶失措,要勇敢地以最快速、最有效的辦法加以撲滅。常見的滅火器材有輕水泡沫、二氧化碳、乾粉、 1211 、1301 等滅火器,各種滅火器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使用方法。清水泡沫滅火器—— 適於撲滅一般及油類火災,但不能用於撲救帶電裝置的火災。使用時,將其倒過來稍加搖動藥劑即可噴出。二氧化碳滅火器—— 適於撲滅一般及電氣裝置火災,但不能撲救金、鉀、鈉、鎂、鋁等金屬物質的火災。這種滅火器的開關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旋轉式的,像擰開水籠頭開關一樣;另一種是壓握式的,使用時要先拔掉插銷,用一隻手拿好噴射氣體的喇叭筒,另一隻手壓握手把像自行車剎閘一樣。乾粉滅火器—— 適於撲救一般及油類、有機溶劑和電器失火。使用這種滅火器時,要先拔保險插銷,然後壓握手把即可,有喇叭狀的噴射筒的要將噴射筒對準燃燒物。 1211 和 1301 滅火器 —— 是高效滅火器,適用於撲滅一般的液體、氣體、電氣裝置、精密儀器、計算機房火災。它具有絕緣性好、對金屬蝕性小、久存不變質且滅火後不留痕跡等優點。使用方法與使用乾粉滅火器的方法相同。在使用上述滅火器時,均應注意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靠近燃燒點,對準火焰的根部掃射推進,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滅火效果;同時在滅火時,要儘量使自己處在上風位。
2 、撲救火災時,應注意先切斷火場的電源和氣源;同時要注意先轉移火場及其附近的易燃易爆危險品,實在無法轉移的應當設法降溫冷卻。
3 、火災的發展階段火勢較猛,這種情況下應立即報“119”火警。報警時應沉著鎮定,清楚扼要地講明起火地點 單位、門牌號 、燃燒的物質、火勢情況等,同時也應將自己的姓名和聯絡電話告訴對方,以便隨時聯絡。報警完畢,應派人在校門口等候,以引導消防車迅速到達火災現場。除了及時報“119” 外,還應向學校保衛部門立即報告。
4 、火災發生後,如果被大火圍困,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頭腦清醒,千萬不能慌亂,應根據火勢情況選擇最佳的自救方案,爭取時間儘快脫離危險區域。
火災事故發生的原因
火災事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放火、電氣、違章操作、用火不慎、玩火、吸菸、自燃、雷擊以及其它因素如地震、風災等引起。
1電氣火災主要有短路、過負荷、接觸電阻過大、漏電、電熱器使用不當、靜電和雷電。2蚊香具有很強的陰燃能力,點燃後沒有火焰,但能長時間持續燃燒。蚊香燃燒時,中心溫度高達700℃,超過了多數可燃物的燃點,一旦接觸到可燃物會引起燃燒,甚至擴大成災。3蠟燭作為一種可以移動的火源,稍不當心,就可能燒熔、流淌,或者倒下,遇可燃物容易引起火災。4菸頭表面溫度為200—300℃,中心溫度可達700—800℃,它超過了棉麻、毛織物、紙張、傢俱等可燃物的燃點,若亂扔菸頭接觸到這些可燃物,容易引起燃燒,甚至釀成火災。
火場逃生方法
一般地說,火場逃生的方法主要有:
1利用登高消防車,掛鉤梯兩節梯連用逃生;
2利用建築物通道或建築物內設施逃生;
3自制器材逃生;
4尋找避難處所逃生;
5互救逃生;
6利用身邊消防器材或其他器材邊滅火邊逃生。
發生火災時不能乘一般電梯疏散:一是發生火災後,往往容易斷電而造成電梯“卡殼”,給救援工作帶來難度,影響及時疏散。二是電梯直通樓房各層,火場上煙氣湧入電梯通道極易造成“煙囪效應”,人在電梯裡隨時會被濃煙毒氣薰嗆而窒息死亡。
高層建築火災的逃生方法
一是儘量利用建築內部設施逃生,如消防電梯、防煙樓梯、普通樓梯、封閉樓梯、觀景樓梯進行逃生;利用陽臺、通廊、避難層、室內設定的緩降器、救生袋、安全繩等進行逃生;利用牆邊落水管進行逃生;將房間內的床單或窗簾等物品連線起來進行逃生。
二是當某一樓層或某一部位起火,且火勢已經蔓延時,不可驚慌失措盲目行動,而應注意聽火場廣播,再選擇合適的疏散路線和方法。當房間內起火,且門已被封鎖,可通過陽臺或走廊轉移到相鄰的未起火房間,再行疏散。如果晚上聽到火警,應首先試房門是否變熱,若已變熱,門就不能開啟;若門未熱,可通過正常途徑逃離房間。當某一防火分割槽著火,大火已將樓梯間封住,可先疏散到房頂,再從相鄰未著火樓房的樓梯間疏散。如建築內火大、煙濃,無法逃生,就要緊閉門窗,不斷用水澆溼門窗、阻止火勢蔓延,切不可開啟門窗,更不可跳樓,要想辦法與外界聯絡,等待救助。
三是自救、互救逃生:利用各樓層存放的消防器材撲救初起火災。充分運用身邊物品自救逃生:如把床單、窗簾等接成繩,進行滑繩自救;或將自來水設法淋溼門和牆壁,阻止火勢蔓延。
春節消防安全防範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