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個人修養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孔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對我國的歷史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那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仁

  仁,是孔子道德觀的核心。什麼是仁?樊遲問孔子,孔子回答“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仁”的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就是要拿自己作比,凡是自己不願意的事,就不要加到別人的頭上。所謂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也讓別人通達。凡是自己希望能夠有的,也要使別人能夠有;自己所希望能夠達到的,也要使別人達到。“仁”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關懷和愛護。

  “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愛人”所涉及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社會民眾的關注,孔子認為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就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不僅如此,孔子還把“仁”作為做人的最高原則和追求目標,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君子如果離開了仁道,憑什麼成就他的名聲?君子不會有片刻的時間脫離仁道這個人生正途,在匆忙急迫時堅持如此,在危險困頓時也堅持如此,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下,無論何時何地,都應當遵循仁道原則,這才是有道德修養的君子。

  :義

  義,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並將“義”看作人們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質,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義的含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正直。孔子在“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時,回答說:“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論語·顏淵》。他把正直的品質作為達德之士的重要標誌。二是後利,不做違背道義的事。孔子肯定人的本性,重視個人的物質利益,主張人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孔子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發財、做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事情,不通過正當的方法、途徑去取得它,就不接受。他也曾為自己能過上富裕生活而奔忙,“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論語·述而》。但是,孔子認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不是片面地追求利,而是將利與義結合起來,先利而後義,主張在合乎道義的前提下,採取適宜的方法獲取利益,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當自己得到利時,要捫心自問這種利是否“適宜”?是否符合“義”?如果符合義,就可大膽地取。如果不符合義,就不要拿。三是崇尚氣節,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孔子雖然看重生命,卻絕不苟且偷生,在陳國絕糧的時候,子路來見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子路認為君子是不會有困窮的時候。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孔子認為,君子是有操守的,在困窮的時候也堅持自己的操守,體現出個體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而這種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往往成為人們自覺維護正義、忠於民族和國家、為社會盡責、為百姓請命的精神力量,造就了許多捨生取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壯的英雄人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禮

  如同對“仁”的態度一樣,孔子也十分重視“禮”的功用與作用,認為禮是仁的外在表現,是仁的外在規範,一個人要真正成為有學問、有道德修養的人,學習和運用“禮”都是一個根本條件,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禮是立人之本,甚至尖銳地指出“不學禮,無以立”,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每個人的視、聽、言、動都要以禮為準繩,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不合禮的現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

  孔子很注重禮,他希望禮不要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禮應該真誠地表達人們的情感,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麼用?禮的作用是要表達人的情感,要是沒有愛人之心的話,這些禮儀活動就沒有用了,沒有生命力了。不僅如此,孔子還把 “禮”作為人們社會交往的原則,孔子認為,大家彼此尊重就是禮,愛人要通過禮表現出來,主張“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和”是“禮”目的,他指出和是在禮的制約下的和,如果脫離了禮,而一味追求和,那就不是“和”,而是“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出了“和”與“同”的差別:“和”以禮為準繩,有原則性;“同”從以個人私利出發,毫無原則性,是無原則的“苟同”。

  孔子固然痛恨不道德的人,破壞禮制的人,但是,孔子認為對不仁的人,恨得太過分,也是禍亂。認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論語·泰伯》。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公伯寮,被後人稱之為“聖門蟊螣”。他竟然在孔子墮三都的關鍵時刻,在季氏的身邊說子路的壞話,導致子路丟了職務,對墮三都的失敗以及孔子的離魯出走都有相當的責任。

孔子的個人修養的句子
看電影時的個人禮儀
相關知識
孔子的個人修養的句子
孔子的個人修養
論語中的個人修養的句子是什麼
論語中的個人修養的句子
談大學生的個人修養
古代倡導的個人修養有哪些
周恩來的個人修養小故事
論語中的個人修養
淺談論語中的個人修養
論備胎的個人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