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才最為正確
學習伴一生,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都有所不同,那麼要怎樣學習才是最為合理的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學習有三種境界
第一層為苦學
提起學習就講"頭懸樑、錐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處於這種層次的同學,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種被迫行為,體會不到學習中的樂趣。長期下去,對學習必然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從而滋生了厭學的情緒,結果,在他們那裡,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
第二層為好學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達到這種境界的同學,學習興趣對學習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對學習的如飢似渴,常常注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的學習不需要別人的逼迫,自覺的態度常使他們能取得好的成績,而好的成績又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更濃的興趣,形成學習中的良性迴圈。
第三層為會學
學習本身也是一門學問,有科學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規律。按照正確的方法學習,學習效率就高,學的輕鬆,思維也變的靈活流暢,能夠很好地駕御知識。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目前,中學生的學習中,第一層居多,第二層為少數,第三層次更少。我們應當明確,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會學習,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21世紀中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同學們在學習中應追求更高的學習境界,使學習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在輕輕鬆鬆中學好各門功課。
三個學習要點
一、多讀書,注意基礎
要想學習好,基礎知識的掌握尤為重要,而基礎知識就是指課本知識,這一點同學們一定清楚。但在學習中,很多同學卻不重視課本的閱讀理解,只願意去多做一些題,因為考試就是做題。實際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應當說,課本與習題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課本知識是本,做題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所以我們主張多讀書少做題,不主張多做題少讀書。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學習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駕御知識的頭腦。如果一個人不會思考,他只能做知識的奴隸,知識再多也無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學到好知識。知識的學習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過思考才能實現,思考的源泉是問題,在學習中應注意不要輕易放過任何問題,有了問題不要急於問人,應力求獨力思考,自己動手動腦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做才有利於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多重複,溫故而知新
《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道盡學宗,不斷的重複顯然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這種重複不能是機械的重複,也不只是簡單的重複記憶。我們主張每次重複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不同的目的,這樣每次重複才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一次比一次獲得更深的認識。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重複中得到昇華,所謂溫故而知新也。
考試本身就是效果非凡的學習經歷
試題都是老師們精心挑選擬定的,題題都是重點,重視每一次考試是實現自我成長的一條捷徑。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考試呢?
好多同學反應一考試就掌心出汗,心跳加速,胃裡像打結一般。
對於考試恐慌人群,一個好的建議就是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來,同時深呼吸,這樣可以把充足的氧氣輸送到大腦的關鍵區域。
還有另外一個技巧和正念有關。這個技巧需要學會區分兩個概念:一種是自然產生的想法還有xxx天就考試了;另一種是隨之而來的情感投射如果沒考上那可怎麼辦?這些情感投射來的想法,其實是發散思維投射出來的浮光掠影。比起純粹努力去遏制這些干擾念頭,不如把它們看成單純附隨的情感投射,正確看待這些念頭和感覺,更有助於大腦的放鬆和情感的平復。
考試題目有難有易,應對數學和科學類考試,同學常被傳授的經典策略是,從最簡單的題目入手。這個策略基於這樣一種觀念:當你做完了相對簡單的題目,就會有信心面對更難的題目。
這個策略對一些人是有效果的,但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策略帶來的是反作用。難題通常意味著需要發散性思維來發揮創造力,但想進入發散性思維,你就需要在剛開始做題的時候,先做看起來最難的那道,不過要做好準備,一旦你發現自己已經一兩分鐘沒有進展,或者感覺可能想偏了,就要立刻抽身出來。
“由難入簡”法會把首個最難題目裝進你的大腦,然後轉移你的注意力。靠這兩步就能讓發散思維開始運轉了。
高考學習經驗備考七個注意點和十大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