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清明的詩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4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起清明,說起詩歌,你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就是這一句呢?現在,小編就來和大家看看詩詞中的清明!

  【二十四節氣】詩詞話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氣溫上升,南部霧氣少,北部風沙消失,空氣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萬物潔齊氣正清

  別有韻味在心頭

  《 清明夜 》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

  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

  遙聽絃管暗看花

  【註解】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這一項清明節俗是繼承了形成於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傳統。上巳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

  《 清明即事 》

  唐·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 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 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 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 酌茗聊代醉

  【註解】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

  《 途中寒食 》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 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 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 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 日夜柳條新

  【註解】唐代詩人宋之問被貶到瀧洲後,次年春祕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同時作詩。前兩句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後兩句直接抒情,抒發失去家園之痛。在路途中,正是寒食節,在陽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

  《 寒 食 》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註解】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

  《 清江引 · 清明日出遊 》

  明·王磐

  問西樓禁菸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

  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註解】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遊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處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里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一處絕妙的遊玩勝地。穿過蓊蓊鬱鬱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一聲嘶鳴,抬頭望去,佳人斜倚鞦韆,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又到一年景明時

  傳承習俗向前行

  清明習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祭祖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

  【我們的二十四節氣】 從一首清明詩說開去

  在綿綿的春雨中,又到了清明時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不光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距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了。這一天往往是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的日子。

  提起關於清明的詩詞,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其實,古代詩人留下的關於清明的詩非常多,或寄情,或抒懷,可謂是道不盡清明的千般滋味。

  清明節作為傳統的祭祀節日之一,古人的詩中也多有體現。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一首關於祭祀的詩。

  清明日對酒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細細品味很有意思。該詩前半段描繪的就是清明節祭祀的景象:清明這一天,南山北山到處都是忙於上墳祭掃的人群。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悽慘地哭泣,如同杜鵑鳥哀啼時要吐出血來一般。這樣的場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前些年去上墳差不多就是這幅景象,無非我們哭的人少些,但動靜更大,鞭炮聲絡繹不絕。詩的後半段,詩人筆鋒一轉,可以說是畫風突變:黃昏時,靜寂的墳場一片荒涼,只有狐狸躺在墳上睡覺,夜晚,上墳歸來的兒女們在燈前歡聲笑語。強烈的對比,引出了最後兩句:人活著時有酒就應該喝,有福就應該享,兒女們到墳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過陰間呢?現代人這麼說,沒毛病,但我們要知道詩人生活在800年前,在詩中能如此調侃,可以說是非常犀利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詩人也算是倡導厚養薄葬,移風易俗,文明祭祀的先驅了。

  “百善孝為先”。孝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然而,近些年我們卻總是能在網上看到一些生前對老人不聞不問,死後風光大葬的新聞。在筆者看來,類似風光大葬行為並不能代表孝心,更多的是做給活人看的“面子工程”。趁著老人健在時,盡己所能回報養育之恩,方是真孝道。

  時代在變遷,觀念也在更新。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提倡厚養薄葬、綠色殯葬,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文明祭祀、安全祭祀。清明節祭祀先祖,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但是傳統的焚燒紙錢等祭祀方式不僅汙染環境,還極易引起山林火災,有較大的安全隱患。我們不妨也與時俱進一次,用更環保、更安全的方式代替。比如,為逝者獻上一束鮮花表達自己的思念和緬懷之情,提升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


清明的祭祀用品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清明的來歷
相關知識
二十四節氣清明的詩
二十四節氣清明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清明的故事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句子宣傳標語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桌面桌布大全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氣圖片高清漂亮
二十四節氣清明唯美圖片桌面桌布精美
形容二十四節氣小寒的詩
二十四節氣穀雨的詩句
有關二十四節氣夏至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