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絡養生理論
人體治病,終究是離不開經脈的,無論哪種療法,無論什麼手段,其實最終都是通過氣血的歸經而產生療效。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一、經絡系統
1、定義:經絡即人體氣血執行的通道。
2、經絡的基本作用:
1、經絡具有聯絡臟腑和肢體的作用。如《靈樞·海論》中所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
2、經絡具有執行氣血,濡養周身,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如《靈樞·本藏》中所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
《靈樞·經脈》中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3、經絡的組成:
經絡,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脈:分別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組成。
絡脈:絡脈分為十五絡、孫絡和浮絡。
十二正經:由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組成。
髒與腑,外屬經,手與足,二六均。足太陽,屬膀胱,足陽明,胃腑當,足少陽,屬膽腑;足太陰,脾所主,足少陰,內屬腎,足厥陰,肝之本。手太陽,為小腸,手陽明,是大腸,手少陽,三焦強,手太陰,即肺金,手少陰,內屬心,手厥陰,胞絡經。
任督二脈:
有任督,百脈王,前與後,分兩行,前行短,後行長,滯則病,通則常。
4、十二經絡分佈規律:
十二經絡中,互為表裡關係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相接;同名的陰經與陰經,在腹胸部相接。
六陰經:分佈於四肢內側和胸腹。
六陽經:分佈於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
三陰經:上肢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包絡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在足內踝下,為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過內踝上8寸後,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
三陽經:上肢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
足少陰腎經: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
足太陰脾經: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
足陽明胃經: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
足太陽膀胱經:背部正中線旁開3寸和1.5寸。
足少陽膽經:體側。
5、十二時辰經脈流注順序:
二、經脈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陰肺經:主要分佈於上肢內側前緣。
1、經脈循行:循行於上胸外側,行於上肢內側面橈側,到達拇指末端。
腕後支脈:從列卻穴分出,走向食指橈側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呼吸系統疾病:如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胸痛、氣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疾病:如掌心熱、上肢前外側緣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
② 功能:宣肺理氣、平喘止咳,增強肺臟功能。
⑵.列卻
①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② 簡便取穴:兩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於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腫痛、氣喘咳血、胸部脹滿、牙痛、頭痛、項強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
② 功能:清熱、利咽、開竅,對發熱、昏迷、咽喉腫痛、咳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淵
① 定位: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暢經絡,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佈於上肢外側前緣
1、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橈側末端,行於上肢外面橈側,經肩前、頸部、下齒到達鼻旁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發燒、咳嗽、頭痛等;
⑵.頭面五官疾病:面部痙攣、面癱、頸部淋巴結腫大、耳鳴、耳聾、鼻竇炎等;
⑶.過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癢等;
⑷.經脈所過部位病:手指手臂腫痛、肘、肩腫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② 簡便取穴:一手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腦開竅,疏風清熱,鎮痛通絡,可防治頭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② 功能:清熱利溼,祛風解表,調和營衛,對上肢不遂、高血壓、咽喉腫痛有較好療效。本穴具有調整血壓、固齒,防止老年人視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裡
① 定位: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約2寸是穴。
② 功能:緩解上肢疲勞、痠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脣溝中。
② 功能:清熱散風,通鼻竅。
三、足陽明胃經:
1、經脈循行:起於目下,經面一週,行於頸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側前面,到達次趾外側末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背上衝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胃下垂、腸麻痺、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⑵.頭面五官疾病,如頭痛、牙痛、面神經麻痺、腮腺炎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病:如胸痛、膝關節痛、下肢痿痺、偏癱等。
⑷.其他疾病:神經衰弱、身體虛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裡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② 功能:本穴為全身性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和抗病機能。對所有的消化系統疾病均有較好療效。
⑵.樑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腸胃病的常用穴,對急性胃痛有較好作用。
⑶.天樞
① 定位:臍旁2寸。
② 功能:便祕常用穴,對噁心、鬧肚子、腹脹腸鳴、月經不調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視,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頭痛眩暈、眼疾、美白養顏。又稱“養顏穴”。
⑸.地倉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風通絡,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喎斜等。
四、足太陰脾經:主要分佈於胸腹和下肢內側前緣。
1、經脈循行:起於足大趾內側末端隱白,行於小腿內面前側,經小腿中央、大腿內面前側,到達腹、胸前外側。胃部支脈:上行過橫膈,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不良、腸麻痺、腹瀉、便祕、胃腸功能紊亂等;
⑵.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盆腔炎、前列腺炎、遺精、陽痿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病:如下肢癱瘓、風溼性關節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大腳趾骨節後下方凹陷中,腳背腳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對脾虛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慾不佳,腹脹,大便稀等有較好作用。亦可補後天之本,增強體質。
⑵.三陰交
① 定位: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② 功能:三陰交是脾經、腎經、肝經交處,又名“女三裡”,對所有的婦科病有效。三陰交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攝,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陰又能利溼。三陰交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腸鳴腹瀉、腹脹、月經不調、帶下、陽痿、遺精、遺尿、失眠、疝氣、不孕等。
⑶.陰陵泉
① 定位:脛骨內側,髁骨下緣凹陷中。
② 功能:與三陰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髕骨內上緣上2寸。
② 簡便取穴:屈膝,術者左手按於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處事穴。同理取左邊穴。
③ 功能:本穴能調和氣血、祛風勝溼,可防治月經不調、崩漏、經閉、溼疹、膝關節痛等。
五、手少陰心經:主要分佈於上肢內側後緣。
1、經脈循行:從腋下,行於上肢內面尺側,到達小指橈側末端少衝。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齊、心絞痛等。
⑵.神經精神疾病: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極泉
① 定位: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療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當肘橫紋內端與肱骨上髁連線之中點。
② 功能:肘關節病痛的治療。
⑶.神門
① 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養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等。
⑷.通裡
① 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寧心、通竅活絡,對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腫痛、失眠、腕臂痛有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佈於上肢外側後緣。
1、經脈循行:起於小指尺側末端少澤,行於上肢外面尺側,經肩胛、頸、目下到達耳前。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於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頭面五官疾病:耳聾、中耳炎、腮腺炎、扁桃體炎、目疾等。
⑵.經脈所過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後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
② 功能:寧心安神、舒筋活絡、散風清熱,能防治急性腰扭傷、落枕、頭項強痛、咽喉腫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間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發麻等。
⑶.肩貞
① 定位:腋後皺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崗下窩的中央。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氣喘、肩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⑸.聽宮
① 定位:耳屏前,張口凹陷處。
② 功能:寧神志,宣通耳竅,對耳聾、耳鳴、中耳炎、牙痛等有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佈於腰背部及下肢外側後緣。
1、經脈循行:起於目內眥,經頭頂、頸部行於脊柱兩側,至下肢外側後面,過外踝,到達足小趾外側。
2、主治病變:
⑴.呼吸系統疾病:感冒、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
⑵.心血管系統疾病:心律不齊、心絞痛等。
⑶.消化系統疾病:腸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潰瘍、胃下垂、膽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閉經、痛經、月經不調、腎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經衰弱、痔瘡等。
⑹.經脈所過部位病:頭痛、頸背痛、腰腿痛、風溼性關節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氣,對肺功能失調引起的病變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寧心安神,寬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膽,養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體乏力,背痛,腹脹腹瀉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氣、化溼消滯,對胃痛納少、腹脹腸鳴、嘔吐、脾胃虛弱療效較好。
⑹.腎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補腎壯腰,益精利溼,對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耳鳴耳聾、水腫、腰痛有較好作用。
⑺.大腸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對便祕、腹脹腹瀉、腰痛有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橫紋中央。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② 功能:主要用於緩解肌肉疲勞、腰腿痛及痔瘡,對便祕也有療效。尤其對運動後的小腿痠乏、抽筋較好。
八、足少陰腎經:主要分佈於下肢內側後緣及胸腹部。
1、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下,從足心行於下肢內面後側,到達腹胸內側。
2、主治病變:
⑴.泌尿生殖系統:陽痿、遺精、痛經、腎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聾、耳鳴、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風等。
3、保健要穴:
⑴.湧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處。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長壽穴。對頭痛、頭暈、失眠、便祕等有較好作用,是口腔潰瘍、高血壓、心絞痛、糖尿病的較佳治療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② 功能:壯腰、健骨、益腎,可防治腰痛、月經不調、失眠、陽痿、遺精等。
九、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佈於上肢內側中線。
1、經脈循行:從乳頭外側經胸,行於上肢內側當中,到達中指末端。掌中支脈:從勞宮穴分出,沿無名指尺側到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心血管疾病: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絞痛以及神經官能症等;
⑵.神經精神疾病: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其他:胸悶、胃痛、嘔吐、肘臂痛、掌心熱等。
3、保健要穴:
⑴.內關
①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② 功能:寬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嘔,對心痛、失眠、胸悶、心悸等多種心臟病有較好防治作用。被稱為“隨身攜帶的心臟藥”。
⑵.中衝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開竅,退熱蘇厥,對中風昏迷、心胸煩悶、熱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佈於上肢外側中線。
1、經脈循行:起於手無名指尺側末端,行於上肢外側當中,經肩上、頸部、耳後到達眉梢。耳部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到達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五官疾病:偏頭痛、面神經麻痺、耳鳴、咽炎、淋巴結腫大等;
⑵.經脈所過部位病:頸項痛、肩背痛、手背腫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陽池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絡、解熱,對肩臂痛、腕痛、扁桃體炎有較好防治作用。
⑵.外關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② 功能:清熱疏絡,對肩臂痛、頭痛、脅肋痛有效。
⑶.支溝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② 功能:理氣解鬱、疏通腑氣,通經絡,能較好的防治便祕、脅肋痛、耳鳴耳聾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後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穴後寸許的凹陷中。
② 功能:《鍼灸甲乙經》言: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陽膽經:主要分佈於下肢外側中線,側胸腹及側頭面。
1、經脈循行:起於目外眥,行於頭頂、頭頂外側,頸部,經胸腰側面至下肢外側正中,到達第四趾外側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肝膽疾病:膽絞痛、膽囊炎、肝炎等;
⑵.頭面五官疾病:偏頭痛、眼痛、頸項痛、牙痛、面神經麻痺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病:如肋痛、髖關節痛、膝關節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風池
① 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處。
② 功能:聰耳明目、醒腦開竅、疏風解熱,對神經衰弱、落枕、耳鳴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② 功能:能很好的緩解肩關節的緊張和肌肉僵硬,對牙疼、頭項痛、肩背痛有效。
⑶.環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
② 功能:有較強的通經活絡作用,對腰胯腿痛、中風偏癱、風寒溼痺、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風市
① 定位:大腿外側正中,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
② 簡便定位:以手掌貼於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痺、遍身瘙癢、腳氣等。
⑸.陽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對慢性胃炎、泛酸有較好作用。與其下一寸處得膽囊穴相配,對膽囊炎的治療和預防有較好作用。
十二、足厥陰肝經
1、經脈循行:起於足拇趾外側端,行於小腿內側,經大腿內面中央,經前陰部到達肋下。
2、主治病變:
⑴.泌尿生殖系統:痛經、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氣痛等;
⑵.肝膽疾病: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肝脾腫大等;
⑶.其他:頭頂痛、眩暈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間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
② 功能:主治頭痛、目眩、痛經、月經不調等。
⑵.太沖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療各種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夠降血壓、平肝清熱、清利頭目,對女性月經不調有很好療效。
⑶.章門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可治療腹脹、胃脘痛、肋痛、嘔吐等。
奇經八脈
一、督脈
1、經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頂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強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門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臍平。
② 功能:強腰補腎,壯陽。
⑵.風府
① 定位: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頭痛、眩暈等,對落枕有效。
⑶.百會
① 定位: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② 功能:降血壓、健忘、防失眠,防陽氣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腦。
二、任脈:女性的雌激素。
1、經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陰毛區,沿著腹內向上經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上行繞脣,於人中處與督脈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月經不調、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關元
① 定位:臍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對女性不孕、月經不調療效確切。
⑵.氣海
① 定位:臍下1.5寸。
② 功能:人體性命之祖,強壯要穴。
⑶.神闕
① 定位:臍的中間。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臍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無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
② 功能:寬心理氣。
中醫經絡養生操視訊